家父万历,请陛下称太子 第422节
早朝结束回来后,皇帝靠在软塌上,随意看着老兵报和东林报。
某刻忽然询问道:“城内都是怎么议论的?”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陈矩听着皇帝读到东林报刊载袁崇焕文章,特意增加的副标题,也不知皇帝的想法,老老实实汇禀道:“回陛下,百姓、士子们对此次科举的公正性大体还是认同的。”
“对殿下提出来的科举遴选机制偏右务实也是支持的,士子们苦八股文已久,普遍认为八股文已经写无可写,现在的偏右务实,给了他们更多创新的机会。”
“百姓则苦之乎者也的朝廷官员久矣,比士子更激动,无不拍手称快。”
“袁元素今日悄悄离开醉仙楼,南下南直隶了。”
话罢,陈矩暗暗打量着皇帝。
皇帝笑了笑,不置评论,一边看报一边询问道:“听说那混球要筹备表彰表现杰出的新运组织?”
“是,昨日没有商谈出结果,王老大人对于奖励百姓见官不跪,享不上士大夫相同权利的范围、时间反对的利害。”
“不过应该快有结果了,就连张阁老都已经被殿下说服了,有三位阁老支持。”
“徐弘基呢?还没有动身北上吗?”
“锦衣卫消息,魏国公正在调整后府将领,怕是得耽搁些时间。”
???
科举张榜后,时间转瞬来到四月。
北方春耕后,降雨不足往年三成。
南直隶。
福王府邸。
书房。
徐弘基、顾宪成、袁崇焕、郑养性全都聚集于此。
“国公,父皇已经连续几道命令催促了,你抓紧时间北上,到了京畿后,一定要切实的掌握好兵部尚书的权利。”朱常洵看着徐弘基,郑重其事提醒道。
徐弘基当然明白自己这个女婿的暗示。
就是要他控制好兵权,尤其是想方设法从五军都督府麻贵手中,夺回对三大营的控制权。
而他这段时间,一直滞留南直隶,其实也就是为了兵权。
他不断的调整后府将领,就是要确保,自己离开后,不会有人另立山头,失去了对后府的掌控。
对于北上,徐弘基也十分迫切想去。
有了兵部尚书的权利,他就能名正言顺的调遣三大营的将士,南下按照常胜军战术条例训练后府兵马了。
徐弘基郑重拱手道:“殿下放心,臣知道如何做。”
略微犹豫,徐弘基提醒道:“殿下,听说北方春耕结束后,降雨量不足往年三成!”
“恐怕粮食问题很快就会爆发了。”
他说着瞥了眼顾宪成,他对此事是真的十分担心。
若说北上最不放心什么,怕就是此事了。
朱常洵微微皱眉,不快看向顾宪成:“顾先生,怎么回事,现在都四月份了!为什么海上还没有运回粮食?”
“殿下,南直隶的粮商们正在和海商们沟通,贩运粮食从四月末开始,现在的争执就是海商们希望能够上陆,直接开设粮铺,可……”顾宪成摊了摊手,没有继续往下说,不过眼神却隐晦的看了眼郑养性。
朱常洵瞥了眼郑养性。
这一次科举中,郑家输的很惨!
郑家坐庄,所有的赌注都是围绕着袁崇焕中状元。
可偏偏都人子卑鄙无耻,搞了这么一手,让郑家为此损失惨重。
大概损失了七八百万两,差一点掏空整个郑家!
母妃都传下话,让他在南直隶多关照母族。
母族是他最坚强,最信赖的支持者,他也不能看着郑家败掉。
略作沉吟,朱常洵点头说道:“那就慢慢与那些海商们谈,必要的时候,可以在码头上给他们施加一些压力。”
“他们跟着咱们,争了这么多钱,这些商贾就是不知道满足!”
“不过你们也不能压得太狠!”说这话的时候,朱常洵看了眼郑养性。
显然是提醒郑养性为首的南直隶粮商们。
哎!
徐弘基看着,无奈叹了口气,不过他琢磨着,以码头为要挟,海商们应该也只能屈服。
“对了,最新一季的生丝要收获了,情况怎么样?”朱常洵很快掠过粮食问题,询问生丝的情况。
这是南直隶出成绩的根本!
“王六五家的,中等生丝三十捆,折合稻谷十石!”
“王大妮家的,下等生丝二十捆,折合稻谷三石!”
“王文道家的,上等生丝三十三捆,折合稻谷十六石!”
???
南直隶,王家村的大槐树下,百姓们用担子挑着自家蚕产下的生丝,来到坐在槐树下桌案后的主家老爷管家旁,检验了生丝后,在管家的高唱中,把生丝交上去,换取数量不等、长短不一的竹签。
这些竹签,每一根都有特殊的标记,代表着一石或者半石稻谷。
即便有人想要作假也绝不可能。。
在不远处发放粮食的地方,一名账房先生,每当管家的呼喊声响起,立刻奋笔疾书,在纸条上记下。
主家老爷的仆从家丁,迅速将条子交给旁边主持发放粮食的主家大少爷。
主家老爷就躺在躺椅上,晒着春日旭旭的日头。
身边坐着水嫩水嫩的,不知多少房小妾,轻轻为主家老爷按摩。
旁边还有健妇丫鬟伺候着。
拿了竹签等着换粮食或者银货的百姓,蹲在不远处看着,低声议论着。
“俺家的没有种土豆,怎么被评成了中等!”
“主家老爷说了,凡是坡地,就长不出好的桑叶,桑叶的质量生丝就差,坡地中等,种了土豆的坡地下等。”
“文道家的坡地怎么就是上等?”
“人家和主家老爷是亲戚,是主家老爷出了五服的侄儿,咱们怎么能比!”
“……”
“大少爷,大少爷,怎么才这么点粮食?俺家的生丝总共换了十三石粮食的!怎么只有这么点粮食,这还不够三石粮食。”
百姓议论中,兑换粮食的方向传来哭诉声。
所有的人纷纷看去。
“是王种子!”
便见王种子跪倒在主家大少爷面前,哭着哀求道:“大少爷,往日俺们交租子,不饱满的都要吹出去,现在换的粮食,怎么这么多不饱满的,而且还有发霉的。”
“大少爷,俺家五口人,三石粮食,吃两个月都不够,大少爷,两月后,下一批生丝还没产出,当初主家老爷说了,种生丝比种粮食赚钱的,怎么现在俺连以前都不如了,以前至少能混个肚包。”
“大少爷开恩,大少爷开恩!”
“种子叔,快起来,快起来。”主家少爷满脸笑着,称呼着中年汉子叔,扶起中年汉子。
然后耐心的解释道:“之所以你们换的粮食少,是因为今年的粮食,比去年的价格翻了四倍!”
“而生丝的价格没有涨,甚至还跌了一些,这些情况你们都知道。”
“至于为什么十三石粮食现在变成三石了,是因为之前你借了十石的粮食,现在到了还的时候了,要从中扣除的。”
“种子叔,知道你们为什么不能富裕吗?就是因为你们不用的节省,要是你去年吃三石粮食,这回是不是就能得到十石粮食了?”
“大少爷,十石粮食,俺们全家都是饿着肚子挨过来的。”
“你看看,你看看,说假话了,那是你们太能吃了,种子叔,多挖点野菜,少放点米,我们家就是多吃菜,少吃米所以才勉强过的比你们好,我爹今年还给村子里修了桥,铺了路,这都是从牙缝中一点一点节省出来的,你发不了家,是你还不够节省,吃的太多了。”
“太黑了!主家老爷太黑了!”
“是啊,种桑养蚕还不如种稻子呢!”
“回去我就砍了树,重新种稻子!”
???
一群等着领粮食的百姓,瞧着主家少爷对王种子说的话,纷纷低声议论着。
议论声渐渐变高。
闭着眼睛晒太阳,享受小妾按摩的主家老爷,满是褐斑松弛的眼皮抖了抖,缓缓起身。
议论声瞬间消失。
所有人畏惧的缩了缩身子。
“你们说我心黑?咱们都是姓王的,老汉我给大家伙儿修桥铺路的时候你们怎么不说我心黑?”
“免费借你们粮食的时候,你们怎么不说老汉我心黑!”
“现在这种生丝价格还不如粮食的价格,是老爷我造成的吗?我和你们的交易是童叟无欺的!”
“砍了树重新种粮食,鼠目寸光!现在砍了树,恢复地力的一年时间,你们吃什么喝什么?老爷我还想要砍了树种粮食呢!”
“大家都姓王,我才给乡梓父老们这个价格,不但这生丝的价格更低,我还心疼的难受嘞!”
一群百姓纷纷低头,不敢在表达心中的不满,只是在低声懊悔议论着。
“大妮子,你的三石粮食是换钱还是要粮食?”
“俺换钱,俺家粮食勉强够吃。”
“大妮家的,你家的坡地土豆产了多少?”
“两亩地,大概产了十石,一千两百斤左右,能吃几个月,听说人家播州燕王种土豆,亩产两千多斤,二十多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