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万历,请陛下称太子 第59节
乾清宫,次辅沈一贯,弯着腰,双手将折子举过眉头,一副谨小慎微的模样说道:“李如松听闻朝鲜倭乱,上折子请旨,愿再次率领辽东劲旅出征朝鲜,征讨倭寇。”
朱翊钧看了眼陈矩。
陈矩会意,走过去将折子结果,转呈给朱翊钧。
赵志皋看了眼沈一贯、叶向高二人,面露一丝无奈,无奈无声的叹了口气,暗暗看向皇帝。
其他人也暗暗观察着皇帝的反应。
辽东李如松的折子怎么可能这么快。
来的这么快的原因,大家都十分清楚。。
根本就不是辽东方面亲自写的折子。
而是辽东集团在京中的代表及其庞大的幕僚团代替辽东李氏父子做出的决定。
这种驻京代表,其实始于洪武皇帝时期。
当时在外领兵的将领,需要把重要的家小留在京中,说白了就是一种人质。
而死后,也必须回京师安葬,祖坟以及家小的牵制,可以十分有效的牵制在外的实权封疆大吏。
洪武年间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镇守云南的沐王府。
不过这种人质随着大明两百年的发展,也在逐渐发展,不再是早期单一的人质。
更成为地方实权势力与中枢之间联系的纽带。
成为地方在京中的代表。
地方会给驻京代表配置一个庞大的幕僚团。
对待一些紧急的,地方实力派为了避免因距离的遥远,时间耽搁,自己利益受损,驻京代表在幕僚的协助之下,有相机决断的权利。
因为这个权利很大,加上一般的实权派都有质子在京。
往往都是质子作为驻京代表。
辽东李氏父子的驻京代表就是前兵部侍郎李如桢。
李如桢因为叶赫部之事,不但叶赫部没有落在他手中,就连兵部侍郎的职位也丢了。
现在李如桢依旧停留在京中,专职充当辽东在京代表。
朝廷也需要与地方实力派之间有一个沟通传话的良好通道,所以对地方在京畿派遣代表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出意外,这道折子应该出自李成梁之子,李如桢之手。
恐怕其中也少不了次辅沈一贯在背后推波助澜。
这道折子定然不简单!
阁臣们猜测着。
果不其然,没多久,正在看折子的皇帝就不由皱了皱眉头。
看来辽东方面定是给皇帝出难题了。
众人忐忑不安猜测着的时候,朱翊钧把折子放下,瞟了眼沈一贯。
沈一贯只觉得这平淡温和的眼神,却让他的心脏感到刺痛。
“诸位爱卿,辽东方面上的折子,主要是三件事,其中一件极力请求朝廷同意辽东出兵征讨倭寇,沈次辅已经说过来,朕便不赘言了。”
“这第二件事情,宁远伯在折子中言称,为保障辽东出兵后与朝廷之间的沟通顺畅,举荐辽东巡抚杨镐领兵部尚书。”
“并在折子中反复提及,满朝文武,只有杨镐与辽东将领最熟悉,杨镐担任兵部尚书,总领经略朝鲜征讨事宜最合适不过。”
“其三,就是宁远伯向朝廷诉苦,言辽东数年未添新兵,未增加新装备,辽东同时还要承担警戒女真和塞北的重任,故出征朝鲜兵力不足,希望能够调蓟州卫新军与戚家军。”
“诸位爱卿以为朝廷因如何回复辽东方面这道折子?”
皇帝没有愤怒,话语温吞平和。
可许多人听的却心惊胆战的。
辽东集团竟然公然插手朝廷中枢的权利分配。
这是过去两百年从未有过的事情!
当然,过去两百年,也从未出现如同辽东边军集团这样一个庞大的势力。
“臣反对!”于慎行首先站出来,语气凌厉的说道:“李成梁父子想要做什么?公然插手阁臣的人选,将来是不是还想要造反!”
“可远你这话就有些严重了。”叶向高笑着说道:“李成梁也是朝廷的重臣嘛,也有权利为朝廷推举贤才不是吗?”
“何况李成梁推举杨镐的原因也是朝廷必须要考虑的。”
“若是换一个人,无法与辽东边将很好合作,如何在朝鲜征讨倭寇?”
“你……”
“够了!”于慎行怒而反击,话还没有说出,皇帝朱翊钧龙颜大怒,愤怒喝止。
“杨镐为朝鲜经略使,打好了朝鲜这一仗,就升任兵部尚书入阁。”
第95章 出兵
赵志皋抬头错愕的看着皇帝,所有人都差不多神情。
即便是极力推杨镐的沈一贯等人也是如此。
谁都没想到,皇帝竟然同意了,尽管在任命杨镐上面留了一个口子。
若是杨镐打不好朝鲜这一仗,自然是无法担任兵部尚书的。
可饶是如此,皇帝同意的也太快了吧?
难道皇帝看不出,辽东集团的野心正在急剧膨胀,正在从地方,把手升到中枢吗?
朱翊钧根本不理廷臣们的神色,继续命令道:“传令给蓟州卫指挥使朱泺,蓟州卫总兵戚金,让二人准备领兵前往辽东与李如松汇合。”
这道命令,又一次让赵志皋等人错愕。
皇帝之前还命令锦衣卫征询蓟州卫指挥使朱泺对待朝鲜之事的意见。
这会儿,朝廷的征询函恐怕刚刚抵达蓟州卫吧。
怎么皇帝这么快就直接做出了决定。
“都下去吧,朝廷筹措钱粮,为出征之事准备吧,杨镐不必回京,直接汇同蓟州卫兵马,前往朝鲜,经略朝鲜军务!”
陈矩看着众臣们满腹狐疑费解的离开,再看看皇帝,小心翼翼试探道:“陛下,征询朱指挥使的函件恐怕刚刚抵达蓟州卫,要不要命令锦衣卫追回。”
朱翊钧瞥了眼陈矩,笑骂道:“你这个老货,想问就直接问!”
“你不就是想知道,朕为什么忽然间转变主意?”
“出征朝鲜,征讨倭寇这件事情是一定要做的,这事关朝廷的颜面”
“征询朱泺,其一,朕是相看一看朱泺对待此事的态度以及看法,朕要考一考这个年轻人的大局观。”
“其二,朕要在这些廷臣们面前,给这些人提前打一个心里埋伏,免得将来提拔此子的时候,这些人反应太过激烈。”
陈矩恍然大悟,看来他之前还是猜错了。
紧接着陈矩又询问道:“可是陛下就不担心辽东父子在朝鲜算计朱指挥使吗?”
皇帝此前分明表露出对这方面的担忧。
“朕昨日梦到了,年幼时与先生第一次见面的场景,那个时候因为术士的一句二龙不相见,以及皇祖父的猜忌,父皇虽然是太子,可是处境极为的艰难。”
“朕也是池鱼遭殃,先生当时对朕说过一句话,也是先生教朕的第一课。”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陈矩看着皇帝出神自语,便明白皇帝此举的良苦用心了。
皇帝不是没有猜到李如桢试图调蓟州卫新军参战的目的,他故意答应,就是要让朱泺去朝鲜与辽东集团交手。
锻炼朱泺。
只有这样,朱泺才能担负起皇帝心中,成为下一个张居正。
不,做的要比张居正更好的重任!
而只要朱泺能够在辽东建功。
那么皇帝一定会借此机会提拔朱泺。
陈矩意识到,只要朱泺能够度过朝鲜这一劫,回来后,平步青云,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怕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
蓟州卫。
卫指挥使府衙门。
朱常洛的书房中。
“三位前辈要是不来,晚辈也要去找三位前辈请教求助了。”朱常洛在侍女上茶离开后,作一请的手势,笑着说道。
戚金笑称:“恰巧我们也找有要事,既然贤侄先开口了,那就贤侄你先说吧。”
朱常洛从书桌一角拿起一道折子:“这是朝廷给晚辈发来的征询函件,三位前辈先看看。”
戚金率先看完,平静看向朱常洛,言道:“以我对陛下的了解,陛下应该是希望出兵援朝的,这关乎陛下的颜面,朝廷的颜面,是绝对不可能善罢甘休的。”
“贤侄恐怕是不赞同援朝对吧?”
此刻,戚金的内心,绝对没有表面表现的这么平静。
相反,此刻戚金的内心犹如惊涛骇浪一般。
他知道皇帝青睐眼前这个年轻人。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皇帝竟为了是否出兵援朝之事,特意发函征询朱泺。
虽然这道文函中,提及同样要征询他的意见。
可戚金知道,那不过是捎带着,为了显示皇帝对戚家军的重视罢了。
皇帝真正要征询的,是他们认下的这个子侄。
这更加坚定了戚金心中早已暗暗考虑的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