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万历,请陛下称太子 第61节
“好,我同意,我们不做李氏父子!”戚金略作沉吟,郑重点头道。
若是此前,他绝对不会如此。
可朱泺适才的一番话,以及整个阐述过程中,那种没有个人私利,迫切紧张,甚至惶恐的神情震撼了戚金。
戚金自信看人不会差,朱泺绝对不是装出来的。
叶楼二人相互对视一眼,缓缓起身尤。
楼大有看着朱泺,郑重说道:“贤侄,活了半辈子了,你的这份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赤胆,我楼大有只在戚老将军身上看到过,当年我敢跟着老将军拼命,现在这把老骨头也敢陪你一遭!”
“加我一个如何?”叶邦荣微微一笑走过来。
志同道合的人,终究会吸引走到一起。
??
万历二十四年。
十一月初,朱常洛的万言折刚刚送走一天,朝廷派来宣旨出兵的锦衣卫抵达蓟州卫。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倭寇猖狂悖逆,不知悔改……”
????
“令蓟州卫总兵戚金、指挥使朱泺,令本部精锐接旨之日,即刻启程赶往辽东与辽东诸部汇合,听从抗倭经略杨镐之号令,扬我国威于外域!”
“钦此!”
“臣等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岁!”
戚金作为蓟州卫官衔最高之人,作为代表接过圣旨。
在派人将传旨的锦衣卫带下去款待后,朱常洛几人默默的走到朱常洛的书房中。。
戚金苦笑着把圣旨递给朱常洛:“陛下的心思变得还真快,你的那份万言折子,这会儿恐怕还在路上吧,陛下出兵的圣旨就下达了,不过想想倒也能理解,朝廷在朝鲜颜面尽失,岂能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最后这话,戚金更多是安慰朱泺的。
他很清楚,朱泺上万言折冒的风险,可现在很显然风险冒了,皇帝的心意也无法改变。
圣旨下达,皇帝金口玉言,岂能收回。
朱常洛此刻反而倒是十分的平静,他接过圣旨仔细的看了一遍说道:“讨倭经略使杨镐、总兵李如松,看来这一次,圣上为了让辽东出兵,几乎全都满足了辽东父子在给前辈那封信中提及的条件了。”
“除了杨镐只是以经略使之职,行使兵部尚书之权。”
“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楼大有提醒道:“贤侄可能不知,杨镐与辽东李氏父子的关系很好,杨镐能在辽东稳稳担任巡抚,凭的就是与李氏父子的交情。”
“经略使杨镐,总兵李如松,而我们这些人的职务朝廷却没有任何的任命,也就是说,需要到了辽东,与辽东兵汇合后,由讨倭经略处进行任命。”
“若是李氏父子想要对付你,很大可能要在对我们的任命使用上做文章。”
朱常洛点了点头,他也是这么认为的。
“多谢前辈提醒,到时候我会相机行事的。”朱常洛感谢一句,抖了抖圣旨,苦中作乐笑着说道:“圣旨上说了,要我们即刻启程,虽然不是晚辈所愿,但君命不可违。”
且不说抗命对他十分不利,就是身为大明皇子,他也不能在军中行此事。
他的身份决定了,他必须以身作则!
否则将来他皇子的身份曝光后,是不是军中的将领都可以效仿他今日抗命的举动呢?
第98章 唯有一人
并且理直气壮信誓旦旦的找借口,长皇子抗命如何如何。
他绝不容许自己再给大明军中带出一种十分不好的风气。
“李氏父子既然这么容不得晚辈,晚辈也不是任人揉捏的泥人,那就过过招!谁胜谁负,还是个未知数呢!”
“好,我就喜欢贤侄你这种勇气和豪气!”叶邦荣拍手爽朗赞道:“既然事情已经不可抗拒那就不要犹豫,迎上去便是了!”
“当初在太平寨你只有五百兵力,尚且敢直面三万鞑靼精锐,并且敢主动发起进攻。”
“现在你有一万新军,又有叶赫部万余骑兵精锐,实力较当初数十倍增,李氏父子想要算计你,那也要考虑考虑,会不会反而崩掉自己的牙。”
“何况还有我们作为策援。”
戚金笑了笑,他们丝毫不怀疑面前这个子侄的主动进攻性。
这是一个敢于教训他们丧失了进取心的年轻人。
李氏父子不想着试图化解双方的恩怨,竟然选择招惹这样一个有着强烈主动出击,进取心士十足的年轻人。
真的是在辽东当土皇帝,作威作福惯了,变得骄纵蛮横了。
对待中枢权威会选择避让妥协。
但是很明显,中枢之外,李氏父子的做事风格,带着十足的顺者昌逆者亡。
戚金觉得,辽东李氏父子,终究会作茧自缚!
他回过神来,拍了拍朱常洛的肩膀,笑着提醒道:“贤侄,此番于你来说,也不全都是坏处没有好处。”
“只要你能够避开李氏父子的算计,在朝鲜立功,哪怕功劳不是很大,回朝之后,加官进爵也是必然的,你现在已经是指挥使了。”
“再立功,一个总兵怕是跑不掉了,加上你掌握的两万精锐,到时候完全可以在朝廷中,与李氏父子平起平坐。”
“李氏父子也轻易奈何不了你了。”
朱常洛连忙谦虚摇头:“前辈,晚辈的晋升速度已经够快了,刚刚束冠,便做到了指挥使,总兵?这不可能,朝中没有人会同意的。”
朱常洛觉得戚金是在开玩笑。
他的官衔升的已经够快的了。
以他对朝中那些擅长蝇营狗苟廷臣的了解,这些人绝对不会让他一个年轻竖子,升官如此快的。
戚金神秘一笑,他却有种十分强烈的预感,对他所说的十分自信。
最好的佐证便是皇帝征询朱泺关于出兵朝鲜之事。
虽然皇帝甚至都没有等朱泺的折子送回朝廷便做出决定。
但这种对待臣子的态度,历数万历朝中所有的臣子,何人有如此待遇。
唯有一人!
一代帝师张居正!
朱常洛没有注意到戚金三人的神色,紧接着说道:“三位前辈,既然要出兵,那么我们就要商量商量,蓟州卫的防务问题,虽然鞑靼人进攻蓟州卫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我们也不能倾巢而出。”
“除了蓟州卫防务外,我们也要做万全的准备,万一在朝鲜有什么不测,将来重新建军,也好有些传承军魂的种子,所以我建议戚家军留下一千兵力,我的新军留两千,叶赫部精锐留两千。”
“如此保证蓟州卫拥有五千可战之兵,即便鞑靼人真的趁我们不再寇关,有五千兵力,也差不多能抵挡一二了。”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四人中,必须有一人留下来,我肯定是得出征,只能由三位前辈中选一人了。”
朱常洛看向戚金三人。
叶邦荣抢着说道:“我是要随军出征的,第一次援朝就是我留下来的,我早盼着能够再教训倭寇了。”
楼大有瞪了眼叶邦荣,摊手苦笑:“那就只能是我留下来了,这次就成全邦荣吧。”
“那好,就这么决定了。”戚金没有异议一口同意。
当日,戚金三人便从蓟县离开。
又过两日。
戚金从黄崖关领五千戚家军抵达。
汇同朱常洛所部一万六千人。
两万一千人马在蓟县外列阵而立。
聚兵之地外围,人山人海,两日之内,蓟州卫到处都在调兵,百姓们几乎都知道,蓟州卫出身的子弟兵要跟随总兵戚金以及指挥使朱泺出征朝鲜,征讨倭寇。
“这就是咱们蓟州卫的子弟兵。”
“俺家小儿子就在指挥使的新军中效力呢,不过听说这次没有机会跟着指挥使一起去朝鲜建功立业了。”
“嗨,俺家儿子也在新军中,这次恰好要跟着指挥使一同出征。”
“你们这么高兴,难道就不担心自己的儿子战死,倒是落得个人财两空吗?”
“你这人,一看就不是俺们蓟州卫本地人吧,蓟州卫本地人,谁不知道,指挥使仁义,俺家儿子因为在新军对抗演练表现良好,已经提拔为总旗了!俺儿子说了,指挥使的新军中,最公平,只要表现好,打仗勇敢,就能升职!”
“戚家军在对抗演练输了后,戚总兵也大力整顿,俺家孩子升任把总了,孩子回来告诉俺,戚家军现在似乎和俺对他讲的戚老将军在的时候一样了。”
“老哥,感情您是戚家军的老兵啊!”
……
百姓们拿着酒水、鸡蛋、饼子站在外围,送别他们的子弟,同时相互间攀谈议论着。
尽管他们为自己的亲人子弟即将面对的凶险充满了担忧,但议论的话语,多是积极乐观的。
戚金站在点将台上,隐约能听得到外面传来的议论声。
心中不由感慨颇多。
眼神余光隐隐看了眼站在他旁边,面庞还略显稚嫩,却十分坚毅的年轻人。
他在蓟州卫十数年,他还是第一次见到百姓对待兵事如此积极,没有抵触。
而造就这一切的,都是身边这个年轻子侄。
整顿卫所,严肃军纪,军中公平公正。
就是这些普通的,本应该由他们这些当权者做的,可以说是他们本职的职责,就可以达到这样意想不到的效果。
“前辈,我们的百姓,其实所求所想,真的很小很小,他们只求有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能吃饱饭,能够一个通过努力,哪怕是付出生命拼搏,得以上升的通道,人人都能看得见希望,他们就满足了。”这时朱常洛忽然在戚金身边感慨道。
“可是,往往很多时候,我们这些当权者,总是高高在上,不愿俯身看一看,听一听他们的声音。”
“连这么卑微的需求都不愿意给予,只是一味的向着,如何从他们身上盘剥。”
ps:明天上架了,就不另外开上架感言的章节了。
最近几天时间,更新了七万多字的免费章节,更新量很大。
在此,要特别感谢一路追读过来的读者,以及给我投月票的读者,非常感谢!
无以为报,只能更努力的码字了,用更新量来回报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