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125节

  没有可劫掠的牧群,以他们自己的牧群,根本不够他们所有人安然度过寒冬。

  正因如此,头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杜噶支,而杜噶支却在感受到目光的第一时间笑道:

  “你说的不错,但我想知道,你要怎么帮我们?”

  闻言李渭开口道:“半个月后,我们需要你们前往昌松入寇,声势越大越好。”

  “届时,我军将兵出焉支山,围攻番和,而尚摩陵见状,必然会选择先救番和。”

  “我军与贵部相比,贵部要的不过是牧群,而我军要的是城池,孰轻孰重,尚摩陵自然能分清。”

  “你们只管在昌松南北劫掠牧群,嘉麟、番和、姑臧、神鸟四座城池的甲兵,自有我们会去对付。”

  对于嗢末的实力,刚才一路走来,李渭也大概了解了不少。

  他们大部分都是穿着皮袄,拿着弯刀、骨朵的轻兵,部落虽然有万帐之众,可甲兵恐怕连一千都凑不齐。

  如此情况,让他们去昌松捣捣乱就差不多了,再多的他们也不会去做。

  反正张淮深、刘继隆只要他们吸引住昌松注意力就行,剩下的兵马,凭甘州之力,即便不敌,也不会吃什么大亏。

  如此想着,李渭便等待起了杜噶支的回答。

  对此,杜噶支想了想,随后才道:“你们拿下了番和城,我们有什么好处?”

  “……”李渭闻言皱眉,毕竟他刚才所说的可谓是双赢。

  甘州兵马拿下番和,嗢末部能劫掠昌松牧群,完全没有损害任何一方利益。

  可现在看来,杜噶支的贪心超过他想象,竟然还想从自己一方身上吃一口肉。

  “我带来了七百斤铁料,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大汗。”

  李渭沉声说着,杜噶支却狮子大开口道:“除了这七百斤铁料,我还要三百套扎甲!”

  “大汗,您的要求未免太高了。”

  站在一旁的李仪中有些看不下去,要知道以河西五州的生产力,每年也不过能产一千四五百套甲胄罢了。

  杜噶支张嘴就是三百套,这显然超出了甘州能承受的范围。

  “我们没有那么多空余的甲胄给您。”

  李渭顺势开口,但又补充道:“但是我们可以再额外送五千斤铁料给您。”

  五千斤铁料,以嗢末的冶金手段,顶多就能制作一百套扎甲罢了,不仅费时费力,质量还不如河西的好。

  杜噶支还想继续提高价码,可看着李渭不为所动的脸,他最后还是笑道:“好!半个月后我出兵昌松!”

  李渭见状松了一口气,抬手作揖:“既然如此,那我便先返回甘州,将此事告知刺史了。”

  “七百斤铁料就在营盘外,请大汗派人去接收。”

  “至于剩下的五千斤铁料,等拿下昌松后再兑现。”

  “贵使慢走。”杜噶支没有起身相送的想法,见状李渭便带着李仪中离去。

  在他们走后,那些头人才七嘴八舌道:“大汗,我们什么时候出兵?”

  “大汗,这才五千斤铁料,不够我们分啊!”

  “大汗……”

  他们七嘴八舌说着,杜噶支却冷笑道:

  “现在说的是一回事,等他们和番狗打起来,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第105章 明目张胆

  “呜呜呜……”

  八月的凉州,秋风送爽,草原渐渐褪去了葱茏,泛起了淡淡的金黄。

  牧民们挥舞着长鞭,将牛羊驱赶,不停穿梭于稀疏的草丛间,踏出一片片飞扬的尘土。

  牛羊们的叫声此起彼伏,似乎在回应着牧民们的呼唤,它们欢快地奔腾,尽可能啃食着所能见到的所有野草。

  草原上,偶尔可以看到成群的飞鸟掠过低空,它们的身影在天际划过优雅的弧线,似乎在为这片土地即将到来的冬日做最后的告别。

  远处,几十顶帐篷散落在苍茫的草原上,炊烟袅袅上升,与渐渐加重的暮色交织成一幅温暖的画卷。

  牧民们脸上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沧桑,但此刻都被即将收获的喜悦所填满。

  他们知道,只有在这个季节里,让牧群吃足了草,才能在漫长的冬季里存活下来。

  因此,尽管草原上的风已带有丝丝寒意,但他们的心却是火热的,因为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希望这个冬天,他们的牲畜能够安然无恙,希望来年的春天,草原能再次复苏,生机勃勃。

  由于节度衙的禁令,许多部落只能在姑臧南北五十里的范围内放牧,因此不免会生出牧场重叠的问题。

  这种矛盾,便需要远处巡哨的哨骑来解决。

  不过随着时间渐渐靠近秋收,北边的哨骑也是忙的不可开交。

  他们不仅要担心西边的汉人,还得担心北边的回鹘人、嗢末人和东边时不时前来投奔的河陇族人。

  正因防务压力如此巨大,所以尚摩陵才会限制各部向北边放牧。

  得益于他的安排,整个凉州的反应都变得灵敏了不少,正如眼下……

  “哔哔哔——”

  忽的,刺耳的哨声从北方传来,一时间所有放牧的牧民脸色大变,而牧奴们则是恢复了双眼的神采。

  “北边的烽火升起来了,撤!!”

  “狗汉奴,你们想干什么!!”

  眨眼之间,大量牧民开始驱赶牧群向南逃去,而牧奴们却开始抢夺马匹,向北边狂奔。

  刘继隆两次东略的消息,早已在各城汉奴之间传遍。

  汉奴们也早就在私下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有势力入寇,那不管是西边的刘继隆,还是北边的称勒、杜噶支,汉奴们都会往西边逃跑。

  正如眼下,数以百计的汉奴抢夺马匹,在没有马鞍的马背上催马逃亡。

  一些牧户策马搭弓追击数百步,被射杀者十数人,而逃亡者数百人。

  对此,牧户们除了谩骂外便再无手段。

  他们驱赶着牧群开始南下逃亡,而汉奴们在向西北逃亡的路上,也见到了小股哨骑。

  在此过程中,他们不免又遭到了哨骑箭矢的威胁,但大多都是有惊无险。

  这些哨骑早已成了惊弓之鸟,点燃烽火台后便开始南下逃命。

  与之相反,汉奴们却成群聚集在一起,朝着西北不断搜寻。

  渐渐地,六七百名汉奴齐聚一处,而前方也出现了乌压压的一片。

  汉奴们驻马眺望,直到远方三辰旗映入眼帘,他们才开始了疯狂的挥手。

  “我们在这里!在这里!”

  “大唐!大唐来了!!”

  马背上,所有汉奴在见到三辰旗的那一刻热泪盈眶,不停挥动双臂。

  一伙塘骑朝他们这边策马而来,汉奴们激动的上前。

  “你们是什么人!?”

  策马而来的塘骑质问这群汉奴,若不是他们身上没有甲胄兵器,塘骑可不会靠他们这么近。

  “我们是南边的逃亡来的百姓,那群番狗见了烽火,全部往南边逃去了!”

  “他们要逃去姑臧!”

  “将军,我们能去山丹吗?”

  一时间,汉奴们都七嘴八舌的解释起了自己的来历,同时将情况禀告给塘骑。

  见状,塘骑伙长吩咐一名塘骑回去禀告大军,自己则带着剩下的塘骑监督这群汉奴。

  虽说都是同族,可防人之心不可无。

  昔年吐蕃攻陷河西时,也没少有汉奸策应。

  为了避免这是番贼的诱敌之策,还是得回禀大军,由折冲判断才行。

  “驾!驾……”

  塘骑策马返回大军阵中,不多时便来到了刘继隆身前。

  “折冲,前面有六七百名逃出来的百姓,他们说各部都驱赶牧群向姑臧撤去了。”

  塘骑毕恭毕敬行礼,而身负甲胄的刘继隆还没开口,此次随军出征的张昶便开口道:

  “折冲,看样子白亭海的那群嗢末人失约了。”

  “按照之前谈好的,他们应该已经入寇了才对。”

  张昶有些生气,嗢末人的失约,代表他们先前制定的计划被打乱。

  “不用着急。”

  刘继隆十分冷静:“我说过,战争开打,布置便先乱了一半。”

  “我本来就不指望嗢末人能牵制多少番贼,他们现在一定在某处草场,等着我们和番贼交战的消息。”

  “等我们和番贼交战,他们便会毫不迟疑的入寇昌松。”

  闻言,随军而来的李骥皱眉道:“可如果是这样,那昌松的番贼便会先对我们动兵。”

  “无碍!”刘继隆不能慌乱,所以不论局势如何,他都得做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他抬头看向天色,心里掐算起了时间。

  见他不为所动,尚铎罗、张昶、李骥、马成等人纷纷露出了着急的神色。

  至于酒居延、陈靖崇和郑处则是在随张淮深,走南边的焉支山道进攻番和。

  刘继隆提前三天出兵,为的就是吸引除昌松以外的番兵。

  原本昌松的番兵是留给嗢末人牵制的,现在嗢末人失约,也就代表他需要牵制的兵力更多了。

  此时他的大脑如高速运转的计算机,不断计算各种作战方式和战术执行,就连呼吸都沉重了许多。

首节 上一节 125/3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