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166节

  “凭借嘉麟、昌松两城粮仓,足够我拿下兰、河二州!”

  “此二州临黄河、洮水,只是番贼不知利用,才使得百姓流离。”

  “以我在山丹所用水转翻车,足以灌溉二州土地,来年便能蓄足粮食,收复临、渭州二州。”

  “若拿下河临渭三州,其余诸州番贼见尚延心身死道消,必然心生降意。”

  “届时我军趁势出击,最多三年,便可收复除鄯州以外十一州!”

  前后四年收复十一州土地,这样的话也就只有刘继隆敢说出来了。

  哪怕就是论恐热巅峰时,也不过是名义上统一了陇西。

  “三年?”

  张淮溶、高进达等人脸上露出错愕,唯有马成坚定不移相信自家刺史。

  至于张议潮,他没有流露出不信任,也没有流露出坚定的神色,而是笑道:“万事皆有可能。”

  说罢,他没有继续询问刘继隆问题,而是起身道:“继隆,随我走走。”

  刘继隆起身跟上,其余人见状也想跟上,但却被张议潮笑着打断:“你们就不必了,好好准备吃食就行,我们花不了太长时间。”

  闻言,几人便知道了张议潮是有事情要与刘继隆说,而且不能被旁人听到。

  二人起身向外走去,来到街道上后,张议潮半响没说话,只是带着刘继隆穿梭于大街小巷。

  他们身后十余步外跟着护卫的甲兵,保证听不到二人对话的同时,又能及时保护张议潮。

  对此,张议潮瞥了一眼,轻笑道:“我不过五十三岁,他们便觉得我老了,却不想我四年前也是披甲执锐,先登敦煌城头之人。”

  “节度使身体健壮,但大家也是担心您的安全。”

  刘继隆倒是不怀疑张议潮的健康,毕竟张议潮在历史上活到了七十多岁。

  具体七十几,刘继隆忘记了,但他应该是在黄巢之乱前去世的。

  “呵呵,你这话倒是中听。”

  张议潮很高兴,笑着与刘继隆穿梭着来到城墙下。

  见此情况,刘继隆便知道张议潮要与他上城墙再说事情。

  这倒也不奇怪,城墙宽阔,若是刻意压低声音,十余步外的人更是听不到消息,只能凭借口型来猜测。

  “登高看景,这城内也就只有这城墙和钟、鼓楼能达到登高要求了。”

  张议潮笑着走上马道,随后如刘继隆预料般说道:“你之才干,假以时日必然超过淮深。”

  “于情于理,我都应该把你留在河西,只是可惜……”

  张议潮长叹一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与遗憾:“河西的水太浑浊,你又毫无背景,将你留下并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他这话说的倒是没问题,哪怕刘继隆自己也不愿留在河西。

  真让他进入敦煌衙门议事,他真怕自己会忍不住杀了那群聒噪的虫豸。

  不管是前世今生,他的经历都告诉了他一件事……新招募的团队总比老人留下的老团队用着趁手。

  他宁愿去陇西开荒,也不愿意留在河西接手这正在腐烂的河西。

  别的不暂且不提,单说他若是执掌河西,必然还是要收复陇西,进而从山南道和剑南道获得人口来稳定河陇局势。

  这样的做法,很容易授之以柄,而大唐若是派人叱责他,瓜沙的那群家伙必然会喋喋不休,不断给自己掺沙子。

  尽管刘继隆有自信在三五年内收拾掉他们,可他又有几个三五年能耽搁?

  既然如此,不如去陇西拉出一个班子,一边打一边练。

  等陇南拿下来,他也就可以凭借陇南地势坐山观虎斗,顺势而为了。

  马成、张昶、李骥这群人虽然心向大唐,可若是让他们在大唐与自己之间抉择,他们必然会在见识过唐廷的丑恶嘴脸后支持自己。

  想到这些,刘继隆趁机开口道:“我去了陇西,对河西和我自己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若是我在陇西坐大,届时完全可以与河西‘决裂’,使得朝廷扶持河西来掣肘我。”

  “届时于我、于河西而言,这都将是一件好事……”

  不等刘继隆说完,张议潮停下脚步看向他:“这是旁人教你的吧!”

  “这……”刘继隆本想说谎,但最后还是没说出口,因为他知道自己骗不了张议潮。

  “我就知道……”张议潮摇了摇头。

  他虽然和刘继隆见面短,可他也知道刘继隆并不长于权谋。

  好在他还年轻,兴许再过七八年,他会比张淮深还要出色。

  “你的性格,确实不适合留在河西,这点你说的很对。”

  “至于你所说的掣肘……”张议潮摇摇头:“你不用担心,只管做你自己要做的事情就行。”

  张议潮不想用这种手段来获取大唐的扶持,毕竟他前半辈子已经在吐蕃治下活得足够阴暗了,他不想再那样活着。

  面对他的话,刘继隆只能颔首表示知道,却不能说出个什么。

  见他不开口,张议潮心里叹了一口气,只能对刘继隆暗叹道:“你和淮深有时候很像,只认自己的理。”

  话音落下,他继续与刘继隆散步起来,目光时不时看向城内。

  最终,他将话题结束并岔开:“这酒泉城内的百姓情况,比你治下的山丹差太多了。”

  “你若是去了陇西,没了河西的钱粮支援,开始几年恐怕会很苦,你就不担心你麾下将士会失望?”

  张议潮把事情看得明明白白,山丹之所以能搞大锅饭,无非就是靠着其余四州输血。

  

  可一旦这输血管断了,那就得看山丹军民是否能挺过去这段阵痛期了。

  山丹是这个理,陇西也是一个道理。

  如今的陇西正在大旱,哪怕刘继隆收复陇西,也得面对粮食短缺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被刘继隆富养的山丹将士,是否还会愿意与他一起走下去呢?

  人人都说能吃苦,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真到了喝粥的那天,这群已经吃惯米饭与肉的将士,又有几个人能坚持不变节?

  “要走的人,始终是留不住的,既然要走,就让他们走吧。”

  刘继隆倒是很看得开,这种心性是张议潮最满意他的地方,相比较之下,张淮深就不行了。

  确定了刘继隆的想法,张议潮也就不再试探了。

  “我听淮深说过你想做的那些事,你真的觉得能让天下的百姓有书读,有饭吃?”

  张议潮改变话题,表情带着三分欣赏,七分质疑。

  对此,刘继隆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颔首道:“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倒也是……”张议潮想到了自己收复失地,让河西百姓过上了不被奴役的生活。

  他与刘继隆站在了一处角楼上,俯视酒泉城内景象,可以见到许多在自家院子里干活的百姓。

  虽然他们看不到这些人的表情,可却能从孩童嬉戏打闹的举动中听到那若隐若无的欢快笑声。

  “继隆,你以为,治理民生最难的是什么?”

  张议潮看着眼前一切,语气平静的询问出声。

  面对问题,刘继隆脑中闪过许多画面,不假思索的给出答案:“吏治!”

  “古往今来,朝廷定下的正税与杂税及徭役固然沉重,但并没有沉重到让百姓活不下去。”

  “历朝历代开国之初,百姓虽然过得沉重,可总体来说,生活还是能过得下去的。”

  “只是到了朝代中期,随着人口不断增多,朝廷对吏治的不上心导致了底层的官吏开始变着法子的对百姓盘剥。”

  “我曾听高转运和悟真大德说过朝廷的事情,听闻地方官吏公廨本钱来用于捉钱,对江淮、巴蜀等地率贷,强行对商贾四取其一,对百姓进行白著,加征青苗钱、闲架钱、埭税等等……”

  “这些税本就沉重,而诸司官吏临了收税时还要节外生枝,讨要些好处费。”

  “若是百姓不给,诸司官吏便会罗列各种杂税,如蚕盐钱、农具钱、牛皮税、牛租、曲酒钱、水场钱、家畜家禽税、果蔬税、茶税、桑栽税等杂税来盘剥百姓。”

  “杂税如此沉重,真不知天下百姓还能撑多久……”

  刘继隆口中所说的“公廨本钱”、“捉钱”、“率贷”、“白著”等等赋税,说好听些就是也就是有司衙门的“公款放贷”。

  这些贷款利息奇高,几乎每年在本金基础上翻一倍。

  这些放贷所得的钱粮,基本都被有司衙门发给官吏,是为“月料钱”。

  在朝廷的默许下,地方衙门强行放贷、不给足贷款甚至不给贷款、利息是贷款数倍等现象层出不穷。

  在这样强行借贷的现象下,许多地方甚至搞出衙门强行借钱给百姓,并掠走百姓四分之一的家产作为“抵押物”。

  试想一下,一个百姓干活回家,突然房门被踹开,在衙门的威逼利诱下,签下借据,不仅拿不到足额的借款,还得翻倍偿还本金和利息,家中四分之一的财产还会被衙门给搬走。

  莫说寻常百姓,就连一些没有背景的富商被盯上,都得被扒干净一层皮才能还清“借款”,而抵押物基本拿不回来。

  一旦被盯上,等同要交出四分之一还多的家产给诸司衙门。

  这样的场景,刘继隆只是简单想想都觉得不寒而栗。

  要是他生在两淮、巴蜀之地,恐怕早就落草为寇,给大唐来点小小的“淮西震撼”了。

  好在他生在河西,虽说遭受奴役,但始终等来了张议潮他们,并凭此登上了现如今的位置。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

  面对刘继隆揭开大唐面纱的举动,张议潮嘴里发苦,却并未反驳。

  “大唐如此,是我辈臣子对不起大唐和百姓。”

  张议潮的话让刘继隆瞪大眼睛,不等他开口,张议潮继续道:

  “我无法兼济天下,但我至少可以让河西百姓安居乐业。”

  “不过想来你也清楚,那群人都有野心和欲望,若是没有朝廷这面大义,哪怕我能压服他们,可淮深呢?”

  张议潮询问刘继隆,刘继隆却攥紧拳头:“办法有……那就是杀!”

  “杀?”张议潮愕然,随后苦笑道:

  “日后你会明白的,光凭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首节 上一节 166/3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