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201节

  对此,尚摩鄢皱眉道:“吐谷浑我们已经承诺让拓跋怀光去攻取,多麦地区人口众多且风气彪悍。”

  “我们如果能拿下多麦,麾下部众恐不下三十万,但刘继隆此时所说的话,日后是否能作数?”

  鄯州和廓州并不是没有铁矿,只是开采难度很大,几乎是用人命来填。

  河临渭和陇南七州倒是有铁矿和金矿,但尚延心不好惹,而陇南七州地势险要,虽然分裂,可拿下任何一州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尚婢婢知道自己两个儿子的能力,复杂的陇西不是他们能守住的,但多麦不一样。

  多麦大大小小的贵族虽然武力强大,但收服之后,基本不会有其它势力染指。

  如果刘继隆真的能帮助他们占领多麦,借粮倒也没有什么,但借人嘛……

  “刘继隆既然敢于承诺,那自然是作数的,这点我相信他。”

  “不过借粮还粮容易,借人他要怎么偿还?”

  尚婢婢琢磨道:“我原本是想把人卖给他,现在他没了粮食,反倒要向我借粮借人。”

  “这些人我留着可以耕种,还给他,我可就什么都没有了。”

  闻言,尚摩鄢道:“那就只借粮食,不借人!”

  “也不行。”尚婢婢摇摇头,随后才道:“人还是要借的,但不能借多,影响到我们。”

  “这样吧,挑一些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家室的孤身给他送过去。”

  “至于借粮……”尚婢婢沉吟片刻,随后才不舍道:“我写信给拓跋怀光,让他调五千石去龙支。”

  “秋收之后,你再调五千石粮食,凑足一万石,派些人送去五泉给刘继隆。”

  距离秋收不过三个月,尽管拓跋怀光占据鄯州,但尚婢婢让他调个几千石粮食还是不成问题的。

  “是!”

  尚摩鄢行礼应下,而尚婢婢也看向书信道:“这一万石便当还了当初的人情,至于多麦的事情……”

  他沉吟片刻,而后摇头轻笑:“等他拿下尚延心再说吧!”

  “拿下尚延心?”尚摩鄢深吸一口气道:

  “刘继隆手里只有一个兰州,这兰州人口逃亡大半,还没我驻守的龙支城人口多。”

  “依托这点人口,刘继隆连大军的民夫都凑不齐吧?”

  尚摩鄢不太看好刘继隆,可尚婢婢却摇头道:

  “我始终觉得他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人,更何况当年尚延心五千精骑都没能奈何他,如今尚延心实力还不如当年,而刘继隆却手握数千甲兵。”

  “即便他吃不下河临渭三州,恐怕也能把尚延心弄得灰头土脸。”

  见自家阿爹这么说,尚摩鄢也就不再多说了。

  翌日清晨,尚婢婢手书一封,让归义军的旅帅率轻骑返回兰州。

  与此同时,刘继隆拿下兰州的消息,也随着时间推移传遍陇西各州。

  “刘继隆突袭拿下了兰州?”

  六月尾巴,河州抱罕县衙内的尚延心靠在椅子上,表情惊诧。

  近两年的时间过去,尚延心不复当初祁连城之战时的健壮,反而朝着肥胖靠近。

  他脸上长出了横肉,整个人比两年前老了好几岁不止。

  桌案上的酒肉,足以说明一切,而他即便惊诧,却还是拿起酒杯喝了一口。

  “这个刘继隆,他还真的要来收复陇西?”

  尚延心狐疑不定,不过却并不担心。

  整个陇西都知道,兰州人丁稀薄,加上昔年唐廷所修水渠淤堵,而陇西又没有什么治水人才,因此兰州积淤的情况会愈发严重。

  在风调雨顺的时候,平原盆地是香饽饽,可到了旱季,便只有河谷、山谷才能让人苟活下来。

  鄯州、廓州、河州、渭州及陇南都是地形复杂的地方,可当地的人口却远超兰州。

  雪水和河流,给予了它们养活一方的可能,而兰州只能人丁逃亡,依附各州。

  “乞利本,要不要派人去看看兰州的情况?”

  一名都护起身询问尚延心,尚延心却喝了一口酒道:“有什么好看的?”

  “兰州那地方被论恐热祸害不浅,连三千男丁都凑不出来,耕地积淤荒芜,牧群也少得可怜。”

  “再说了,我有凤林关在北,刘继隆拿什么打进河州?”

  

  “他先渡过今年的旱季再说吧!”尚延心放下酒杯,拿起一块羊排便大口大口吃了起来。

  见状,都护也坐回了位置,低头吃起了羊肉。

  放眼望去,整个内堂十余名百户都埋头吃肉,而越过他们来到衙门外,抱罕的百姓虽然算不上瘦骨嶙峋,可浑身上下也没有二两赘肉。

  饶是如此,河州却已经是整个河西除秦州以外,过得最舒心的几个地方了。

  起码他们还能喝粥,不用沦落到吃麸糠、啃草根。

  “秋收之后,把牧群收整收整,和鲁褥月他们一起贩往秦州,弄些粮食过来,长安的那群家伙最喜欢吃羊了。”

  尚延心将吃光的羊排丢在桌上,毫不在意的吩咐着。

  都护闻言点头,不多时又担心道:“可如果秦州的唐将不收,那该怎么办?”

  “不收?”尚延心冷哼,拿起麻布擦了擦油腻腻的双手:“那就带兵过去,逼他们收下!”

  “是!”都护脸上也露出几分狠厉,显然对入寇秦州,武装贩卖牧群的事情十分赞同。

  不止是他,而是衙门内的所有百户都点头附和,毕竟在他们看来,自己种地哪有抢粮来得爽快?

  秦州自从投靠的大唐后,大唐就不断通过陇道运送粮食给当地百姓。

  秦州十余万人口,劫掠一场就足够河州吃一两年了。

  这般想着,众人都做好了入寇秦州的准备。

  不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老实实放牧耕种才是他们该做的事情。

  至于刘继隆,兰州那个衰败的地方,根本就不值得他们关心。

  兴许在他们看来,兰州已经彻底不行了,哪怕刘继隆入主当地,也无法改变当地的情况。

  只可惜,在他们觉得不可能的时候,刘继隆却在做着令不可能成为可能的事情。

  “没错,就是这里,地底的暗渠最少要在地下三尺,这样才能避免河水蒸发。”

  “若是需要水浇灌耕地,直接踩踏这个小型的水转翻车就行。”

  七月初二,随着刘继隆入主五泉大半个月,五泉城内外的情况也在一点点改变着。

  由于黄河水位下降,加上贞观、开元年间遗留下来的水渠积淤、损毁,因此五泉城虽然紧邻黄河,却没办法浇灌每一亩土地。

  对于没有水工的陇西来说,当地百姓根本对付不了一丈落差的黄河。

  只是随着刘继隆到来,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五泉城外的水渠,并修筑堰堤、暗渠,尽可能收集足够多的水来解决水浇地的问题。

  一些因为蒸发量过大而盐碱的荒地,经过刘继隆引水入渠,不断浇水冲刷而恢复正常。

  一丈落差的黄河与水渠,在十几座大型的水转翻车面前不成问题,十几座水转翻车每时每刻都在引黄河水进入地上水渠。

  干涸的护城河有了水,百姓也不用走几百步去黄河里取水。

  一时间,城外的许多荒地都得到了新生,被种上了麻、豆及罗卜、白菜等作物。

  此时此刻,刘继隆正在指导如何挖掘暗渠,而他身边紧紧跟着张昶、尚铎罗等人。

  刘继隆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尘,目光停留在了数百步外,埋头开垦荒地的百姓身上。

  尽管他们的穿着依旧破烂,可神情却不再麻木,时不时会在埋头干活时说笑。

  他们正在一点点恢复一个正常人该有的情绪,而刘继隆要做的就是现有的势头保持下去。

  “刺史,这每个月成批成批的杀羊,就城外那三万多牧群,恐怕也顶不了多久。”

  马成忍不住叫苦,而陈靖崇也跟着道:“城内一万三千多军民,每天光吃饭就要吃近二百石。”

  “按照我们带来的粮食和缴获的粮食,顶多够吃六个半月,这还是时不时屠宰牧群的情况。”

  “城外的粮田我看了,最多产出两万石,帮我们多撑四个月。”

  “算来算去,想要撑到明年秋收,得想办法弄个一万两三千石才行。”

  马成和陈靖崇,这两个曾经学习最认真的家伙,如今负责起了五泉的治理。

  对于二人来说,治理五泉城的难度倒是不大,因为稍微有难度的问题,刘继隆都会亲力亲为的解决。

  只是粮食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哪怕他们已经组织人手捕鱼、打猎,却依旧解决不了他们面对的问题。

  对此,刘继隆倒是十分沉稳:“粮食的事情不用太操心,不过两个多月的缺口,大不了我厚着脸皮去求张节度使给我们运批粮食,用甲胄换也行!”

  他倒是十分乐观,毕竟五泉的情况在他看来,完全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他甚至在见过广武和五泉的情况后,不由得对陇西大旱产生了怀疑。

  兴修并维护水利这种事,本该是件常态化的事情,但陇西的这些节度使却仿佛跟人机一样,对水利置之不理,这才导致了大唐中前期遗留的水利设施不断损坏。

  若是这些水利设施还在,那凭借堰堤和暗渠等水利设施,陇西各州完全可以收集雪水存入暗渠,加上引水的水车来解决耕地用水的事情。

  陇西虽然大旱,但也不过就是水位下降,还没有到断流的程度。

  这种程度的旱情,比起刘继隆在后世经历过的一些旱情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就凭他这个对水利一知半解的人,都能通过简单的测绘和掘土探水等手段把兰州的旱情缓解。

  若是有高明的水工,指不定能依托上游清澈的黄河,把五泉城附近荒地的用水问题给彻底解决。

  只可惜,这种高明的水工,即便在大唐也是极为吃香的人物,不可能出现在五泉这种地方。

  这般想着,刘继隆看向前方耕作的百姓,头也不回的询问道:

  “入冬前,城外这六万多亩荒田的水渠能不能修好?”

  “肯定可以!”陈靖崇给出肯定的答复,同时说道:

  “不过五泉城外这六万多亩荒田在入冬后需要翻地,来年开春还需要春种。”

  “到时候,估计得让军中的弟兄们辛苦半个月,把春耕的事情给弄完。”

首节 上一节 201/3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