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206节

  入夜传圣旨,这显然是不想让他把事情闹到朝堂上去。

  “改授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节制瓜、沙、伊、肃、西等五州,降十一州观察使为五州观察使,加授敦煌县伯,检校司空,赐紫衣、金鱼袋,食邑七百户。”

  “左散骑常侍张议潭,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寿昌县男,食邑三百户。”

  “擢授张淮深为河西防御使,加授嘉麟县子,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食邑五百户。”

  “擢授刘继隆为陇西军节度使,加授常乐县男,食邑三百户,河临渭三州防御使。”

  “擢封索勋……”

  “制书如右,请奉制付外施行,谨言!”

  天使传唱圣旨内容,便笑呵呵的将圣旨递给了张议潭。

  那张笑脸在黑夜的火光里显得异常阴森,而张议潭也忘记了自己是如何接过圣旨,并将天使送走的。

  他只知道他反应过来后,自己已经坐在了正堂的主位,而王景之站在他面前,脸色难看。

  “这是要拆分我们吗……”

  王景之压着怒火,张议潭也低头看向旁边桌上的圣旨,嘴里苦涩。

  圣旨里并未提及让张直方担任凉州刺史,兼赤水军节度使的事情,因此张议潭并不知道,圣旨中的内容还不是朝廷对付他们的全部手段。

  饶是如此,他所知道的内容也足够让河西引发震荡了。

  河西节度使到手了,但却是以河西被拆分作为交换得来的。

  在朝廷的安排下,每一州都有一个刺史和一个遥领的观察使或节度使。

  军政分家这种利于稳定的手段,被施加到了河西诸州身上。

  稳定没错,可河西需要的是强权。

  以朝廷手段所形成的局面,唯有张议潮能勉强压制,但这种压制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压制。

  朝廷已经把河西节度使的职权限制在了瓜沙伊肃西等五州,其中西州还在回鹘人的控制中。

  张淮深虽然得到了河西防御使的位置,可甘州刺史和凉州刺史都不是他,只能管军而不能理政。

  刘继隆得到了一个陇西军节度使的位置,可兰州观察使的位置却没有了,这代表他在兰州的统治名不正言不顺。

  相应的,还有索勋、李仪中等人。

  这些手段在短时间内看不出端倪,可日子久了,人心浮动了,便要生乱……

  张议潭站了起来,双手颤抖的再次拿起圣旨打开,试图从中看到一丝不一样。

  然而圣旨还是那样,与刚才宣读的一模一样。

  一时间,张议潭心中哀痛,双手发颤的拿着圣旨哭诉道:

  “投笔从戎数十年,起义四年有余,我们到底为谁而战!为谁?!”

  他作势便要撕毁圣旨,王景之连忙上前阻拦:“常侍不可!”

  他从张议潭手中抢走了圣旨,但他心中又何尝不悲痛。

  他们拼死东归,如今好不容易打通官道,面对的却是朝廷数不尽的猜忌。

  想到这些,张议潭身体摇摇欲坠。

  哀莫大于心死,他总算明白了这句话是什么滋味。

  

  呼吸间,他仿佛苍老了十几岁,摇摇晃晃的向着内堂走去。

  “常侍,这圣旨……”

  王景之想让他做决定,决定是否把圣旨送回敦煌。

  只是张议潭却不曾回应他,摇摇晃晃的消失在了他的视线中。

  接下来几日,张议潭闭门谢客,不管谁上门求见,都以患病为理由拒绝。

  哪怕他这么做会招致南衙北司的怀疑,可他却还是这么做了,因为此时的他太过疲惫,不想再面对这些虚情假意。

  不久之后,王景之还是带着这份圣旨离开了长安。

  这件事,他和张议潭都做不了主,只能返回敦煌后,由张议潮决定是否要公布圣旨。

  与此同时,长安也派出了一些使者前往河西,但并非是去敦煌,而是走漠南到去寻找回鹘、嗢末等部,准备扶持他们,掣肘河西。

  对此,河西的众人尚不知情,而远在兰州的刘继隆更是不知道自己也被牵连。

  此刻的他,正沉浸在入秋的丰收当中……

  “小心点别割到手!”

  “簌簌……”

  八月中旬,由于兰州靠近南方更为温暖,因此在河西大地许多地方还在等待秋收的时候,这里已经开始了浩浩荡荡的秋收行动。

  金色的麦浪在田野中翻滚,远处还掺杂着麻、豆、蔬菜及晚种的部分粟麦还在田间等待下个月的收割。

  “马车呢?快来收拾麦子!”

  麦田间,五泉的上万军民手持镰刀,弯腰在田间辛勤劳作,他们的动作熟练而迅速,镰刀在手中舞动,伴随着“嚓嚓”声,一颗颗沉甸甸的麦穗应声倒下。

  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襟,却掩盖不住脸上洋溢着的喜悦。

  山丹的军民,除了少量河西出身的兵卒外,其它大部分都是五泉的居民和鄯州随军家属。

  在他们以前的生活中,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因为他们所收获的粮食和牧群,都需要拿出一半上交给贵族们。

  可自从刘继隆来到五泉后,刘继隆定下的粮食供给数量让他们每天都能吃饱喝足,而这也让他们对生活重拾起了信心。

  曾经麻木不堪的百姓,此时收割了麦子后,忍不住拿起麦子仔细打量,脸上笑容收不住。

  “你们说,刺史说的话是真的吗?”

  “肯定是真的,这三个多月的粮食都没偷工减料,你个猪犬再说刺史一句不好,小心我揍死你!”

  “我是说新衣,刺史不是说入冬后发冬衣,开春发夏衣吗?”

  “都说了是真的,刺史干嘛骗你这个混不吝的家伙?!”

  “嘿嘿……”

  劳作的田间,五泉的百姓们喜滋滋的笑着,时不时眺望远处的麻地。

  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他们就能收获麻杆,制作新衣了。

  穿新衣,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自从论恐热霍乱陇西以来,牟如那对他们的盘剥就愈发厉害,粮食需要交六成,城外的麻和豆也与他们无关。

  尽管付出了劳力,却需要和畜生抢麸糠吃,而这也是兰州百姓争相逃亡的原因。

  可是如今,他们迎来了好日子,刘刺史虽然会把所有粮食都收上去,可却会按照家中人口,在每个月初给他们每家每户发口粮。

  这次他们不用再吃麸糠,因为发到他们手上的都是去了麸皮的粟米,以及粗加工过的面粉。

  饿肚子是什么感觉,他们已经有些想不起来了。

  三个月的吃饱喝足,让他们原本凹陷的脸颊都充盈了些。

  孩子们不再畏畏缩缩,而是敢在劳作的同时,大胆的在田埂上嬉戏,偶尔帮忙拾起掉落的麦穗,稚嫩的脸庞上满是对丰收的期待。

  面对成熟的粮食,他们恨不得住在田间,直到把所有粮食收割好后,再回家去休息。

  时间流逝,随着太阳西斜,天色渐暗,远处也随之响起了哨声。

  “哔哔——”

  “都别干活了,回家休息去,明天辰时再来干活,这粮食长在地里,跑不了!”

  田间,许多正在干活的兵卒吹响了木哨,催促着百姓们回家休息。

  这种场景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毕竟面对刘继隆的恩情,百姓们只能用勤劳来回报。

  “马上就回去了!”

  “小军爷,等我们收割完这里就回去!”

  “哈哈哈……”

  尽管兵卒们已经开始催促,但百姓们却不想走,而是想着尽可能的多收割些粮食。

  对此,兵卒们十分无奈,只能反复催促他们,直到即将入夜,他们才直起腰来,抹去额头上的汗水,相视一笑。

  他们开始收拾田间,而孩童们也没有闲着,不断用筛子筛出地里散落的麦穗。

  赶在入夜前,他们驱赶马车朝城里走去,满载而归。

  城门口已经出现了火光,一些军官正带人将秸秆与麦子分离,统计秸秆和麦子的重量。

  至于百姓,他们的任务已经完成,把粮食放下就可以离去了。

  不过在他们走进城里的时候,城门口的将领却叫嚷道:

  “今日秋收,刺史说了,每家领一斤羊肉回去犒劳犒劳自己,别累到身子!”

  他话音落下,城门口的百姓议论纷纷,每个人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快点领完回去吃饭!”

  “谢谢张果毅,谢谢刺史……”

  城门口,张昶开始带人分肉。

  接到肉的百姓纷纷朝他作揖,而他只是催促着他们往前走,毕竟他身后还有一千多斤肉没分呢。

  一斤肉并不算多,更别提每家多则六七口,少则两三口了。

  不过对于百姓来说,这一斤肉的份量,比一千斤麦子还要沉重,因为这代表着他们心中刘刺史对他们的关心。

  曾经的他们是奴隶和农户,而今他们却在刘刺史手下成了人。

  感受着手中羊肉的重量,这一刻所有的辛劳都化为了甜蜜的果实,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刘继隆的感激和对未来的憧憬。

  刘继隆站在黑夜里的城楼上,默默关注着他们。

  见他们笑着回家,他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只是他还不知道,唐廷为了掣肘他们,用出了何等手段……

首节 上一节 206/3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