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34节
“刘别将,您是从七品上的别将,另外兼领从九品上县主薄,过去九个月的禄米是九十一石半,您看……”
黄昏下,一名直白舔了舔干巴巴的嘴唇,下意识询问着刘继隆。
刘继隆倒是没想到,兼领主薄居然能多领一份俸禄,所以大手一挥:“留八十石运到我院里,剩下的折钱。”
“遵命。”直白应下,酒居延见状便让人称八十石粟米运往刘继隆院里。
直白将剩余的禄米算了算,最后折成二十三贯装入布袋中,也交给酒居延运往刘继隆院子了。
这最后一笔算好后,直白们才开始计算今日发了多少钱粮,又需要寄多少钱粮。
直至天色彻底变黑,刘继隆才在火把前看到了最终的文册。
不提仓、库中的布匹和其余杂物,光说钱粮,山丹还有三千余贯,二万余石。
将士们寄出的钱粮,分别是七百余贯,一万八千余石。
看着很多,但分配到各县就不算多了。
如今沙州兵马上万,每年支出的军饷近三十万石,这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文册交给我,我拿去给张司马吧。”
既然担任了主薄一职,刘继隆自然要和张淮溶讨论一下山丹的问题。
自己的《治山丹章》也交上去几个时辰了,想来张淮溶应该已经有了判断。
拿着文册往衙门内走去,不多时刘继隆便得到了张淮溶的接见。
跟随兵卒来到内堂时,他也见到了坐在主位和次位的张议潮、张淮溶。
“刺史、司马……”
刘继隆站在内堂正中,对二人行礼作揖。
张淮溶示意他坐下,同时询问:“军饷发完了?”
“是,山丹折冲府弟兄们的军饷都发完了。”刘继隆回应着,目光也盯着张淮溶的手。
张淮溶他们已经用过晚饭,此刻正在饮茶。
唐代的茶主要还是以煎茶为主,哪怕吐蕃禁止许多大唐文化,可煎茶文化却不是那么容易废除的。
不止是河西的汉人豪强在延续茶文化,就连吐蕃贵族也在延续茶文化。
列具、取火、用水、炙茶、碾茶、罗茶、煮水、投茶、投盐、育华、酌茶等过程看得人眼花缭乱。
直至茶叶被磨为粉末状,张淮溶才将其赶到了茶碗中,抬头看向刘继隆:“喜欢辛辣些还是甜腻些?”
“就这样冲些水就行。”刘继隆可不喜欢喝这个时代的茶。
张淮溶闻言颔首,简单冲水后,便示意身旁的兵卒将茶碗端给了刘继隆。
与此同时,他则是往自己与张议潮的茶碗中添加起了葱、姜、大枣、桂皮、橘皮等物。
瞧着他的一番操作,刘继隆端起茶碗抿了一口,眉头紧皱,心里暗下决心:“等弄出了铁锅,我一定要把炒茶弄出来!”
艰难吞下口中的茶水,刘继隆这才安下心来等待。
张议潮的心思不在茶水上,因此也只是抿了一口,便看向刘继隆。
“你的章程我看过,写的很不错,就是字差了些,回去后要好好练字。”
“是……”刘继隆汗颜。
“山丹的屯垦事宜,未曾见你写在章程上,只是说视情况而定,我倒是想知道,你是怎么视情况而定的?”
张议潮对刘继隆治理山丹的想法很上心,毕竟沙州不缺将才,真正缺乏的是帅才和治才。
对此,刘继隆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没有藏着掖着,抬手作揖的同时解释道:
“农耕之事,首在于田,其次为水,再次为肥。”
“末将幼时跟随家中族人耕种,便发现若是将粪便堆肥,掺入草木灰尘、绿肥后,更能提升粮食产量。”
“我观城内百姓粪便,多以排污为主,若是衙门令百姓将粪便集中于城外堆肥,再命人烧荒加入草木灰尘与绿肥,这田间粮食少说能增加一二成。”
“此外……”
刘继隆将堆肥的事情给说了出来,其中他还将“拉粪车”的想法提出,也就是命人在街头巷尾拉粪到城外堆肥,待到来年春耕时播撒。
他这套说法,倒也没有超出张议潮和张淮溶的认知。
虽说汉人利用粪便施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但是并不普遍和广泛。
哪怕到了唐代,更多的还是利用动物粪便施肥,而人粪主要还是以排污为主。
正因如此,《唐律》才规定了人在街上乱倒粪便,杖六十的律法。
至于使用人粪堆肥,那得到南宋时期了,而百姓将挑粪视为生意,划分粪道,那基本上是清代中后期的事情了。
到了民国时期,为了争夺粪道的区域,粪夫之间也开始拉帮结派,经常发生械斗。
京城头号粪霸“于德顺”坐拥三十六条粪道,硬生生靠挑粪挑出了上百套房产,良田千亩。
当然,处理人粪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
人的粪便多种多样,若是处理不当,很容易致人患病。
如七八十年代,在许多农村地区,经常将厕所与猪圈结合,导致猪食入粪便。
这些粪便中如果有绦虫脱落下来的节片,就等于食入了虫卵。
若是食入虫卵的猪被宰杀贩卖,购买人的烹饪方法导致肉不成熟,那虫卵就会传染给人类,形成一个闭环。
除此之外,还有将未堆好的肥浇在菜园中,也会让蔬菜携带上绦虫的卵。
如果买菜的人清洗不干净,或者生吃这些蔬菜,那也会被感染。
正因这些种种问题,人粪堆肥的使用才会那么晚。
刘继隆前世跟随长辈务农时见过如何处理人粪堆肥,前世他觉得这种事很恶心,却不想这一世倒成了技术。
“可以一试,但最好不要占用太多耕地,避免作物受灾。”
听完刘继隆的建议,张议潮较为慎重的点评,刘继隆也连连点头。
紧接着,他又说了一些屯垦的事情,张议潮都听得十分上心。
直到一个时辰后,张议潮才在刘继隆说完的同时示意他可以回家休息了。
第43章 事务繁杂
“唳——”
七月初九,伴随着张议潮规定的时间到来,数千吐蕃军民出现在了山丹城外的官道上。
他们拖家带口,身后的挽马车上装满了锅碗瓢盆与粮食、钱财。
在他们的两侧,身着简易胸甲的沙州将士目光锐利扫视他们,但凡有人做出不善的举动,便会遭到镇压。
此前随张议潮由张掖而来的民夫,如今都穿上了简单的胸甲,拿着长枪便充作行军路上的临时“驻兵”,负责保护辎重。
“叔父,今日一别,再见恐怕就是收复凉州之时了。”
站在队伍前方,张淮溶百感交集,他的目光望着眼前年过五旬的自家叔父,不知道说些什么。
对此,身穿戎装的张议潮拍拍他手臂:“守好山丹,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再见的。”
话音落下,张议潮没有继续耽搁,而是转身走了几步,从兵卒手中接过缰绳,熟练的翻身上马。
他调转马头,看了一眼身旁的索忠顗、李恩等人后,便抖动马缰向前离去。
“呜呜……”
号角声响起,自年后出发的东征大军终于结束了此次东征,踏上了回家的道路。
只是相比较出发前,东征队伍中的许多人却已经无法活着返回家乡了。
望着他们离去,此时的刘继隆想起了赵迁、焦大他们,尽管相处时间不长,可他们的面孔却还在他记忆中清晰可见。
“走吧!”
张淮溶转身离去,对刘继隆交代了一声。
刘继隆颔首跟随,二人先后从兵卒手中接过缰绳,翻身上马后便沿着官道走向山丹西门。
官道两侧是高高的粟米作物,时不时还能见到大豆和其它作物。
“山丹耕地二万四千余亩,这粟米便占了七成,剩余皆是豆、麻等制油、制衣服的作物。”
“丈田之后,你按照品阶、官职将耕地分给将士们作永业田与职分田,剩余发给城中百姓耕种。”
张淮溶交代着刘继隆,而他对治理山丹,还是按照曾经的治理方式。
对此,刘继隆直接提出建议:“司马,末将以为不妥。”
“嗯?”张淮溶侧目看向他,希望他说出个一二来。
面对他的疑惑,刘继隆也解释道:“山丹毕竟是军城,而且还是我军东出门户,因此储粮是我军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军将士多以瓜、沙、肃三州将士为主,若是分山丹的田地给他们,他们将家人接到山丹来,那只会加重山丹的负担。”
“因此末将以为,将士们的永业田和职田,应该按照家乡有家者分家乡耕地,无者分山丹耕地。”
他话音落下,张淮溶却皱眉道:“可不分山丹的耕地,不把将士们的家人接过来,那日后大军东进,便是招募民夫都成问题。”
“只要粮食足够,民夫可以从其它地方调!”刘继隆与张淮溶争辩着。
当然,最主要的是他知道,以沙州目前的实力,几年内都不会发动东征,除非山丹能提前储备足够多的粮食。
“看来你对你的屯垦之法很有自信。”
张淮溶面对刘继隆,不由想到了刘继隆献上的《治山丹章》。
他不是个刚愎的人,所以他给出了承诺:“明年入冬前,倘若你能让山丹的赋税增长二成,那我记你大功。”
“倘若不能,甚至有所倒退,那你所建议的一切,我便只有推倒重来了。”
“请司马放心!”刘继隆作揖回应,同时跟着张淮溶进入了山丹城内。
此时山丹内的百姓都在城外耕作,而刘继隆还需要为百姓分田的事宜忙碌。
在分田前,山丹的耕地需要重新丈量,为此,刘继隆返回城内后就忙碌了起来。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