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343节

  而今看来,若是朝廷试图围剿陇右,那以朝廷的情况,说不定会被陇右拖垮。

  当然,陇右也会被朝廷覆灭,可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兴许正因如此,刘继隆才没有如诸将那般冲动,而是一直隐忍着。

  在李商隐看来,刘继隆年轻力壮,只要能忍住野心,日后之事还真的很难说。

  只是他愈发察觉,心里便愈发不是滋味。

  天下若乱,刘继隆恐怕会挥师东进,难逢敌手。

  大唐倾覆之日,距此不久矣。

  李商隐虽然怨恨皇帝打压自己,但他对大唐的感情却很深,而刘继隆重用之恩,他也难以报答。

  他在长乐这段日子很纠结,但当他见到刘继隆的时候,这种纠结便烟消云散了。

  他已经四十三岁,而刘继隆不过二十三。

  待刘继隆野心难以遮掩的时候,恐怕他早已埋骨他乡,何须为身后事烦恼呢?

  正因如此,他看向刘继隆的眼神,只剩下了感激与欣赏。

  倒是相比较他,刘继隆正在乐观的与众人讨论着日后的陇右。

  “临州大学需要选生,但其它十一州的大学却不用。”

  “各州刺史应该在去年就修建好了各地的大学,那这六千多名学子就按照此前定下的规矩,由州衙出钱出粮,供养他们读到毕业为止!”

  刘继隆同意了李商隐的建议,同时加大了对学子的投入。

  只有把钱粮投入在他们身上,陇右才能在日后的乱世中取得稳定和发展,而不会重现五代。

  刘继隆觉得自己既然来了,那起码要消除一些遗憾。

  大唐倾覆后,理应是另一个文治武功不输大唐的存在,而非五代乱象……

第230章 乱象徒生

  “若是无事,各自退下吧。”

  都护府正堂内,随着刘继隆将各类事情交代清楚,眼见众人没有其它想法,他也示意众人可以离去了。

  “末将(下官)告退……”

  众人纷纷起身,作揖之后依次离去。

  秋收结束后,军饷、俸禄还需发放,高进达等人也十分忙碌。

  待众人离去,刘继隆目光这才看向了未曾离去的李商隐。

  “义山兄有事要与我说?”

  刘继隆询问着李商隐,李商隐也毫不遮掩的作揖道:“小半年的学习,也算了解了陇右的不少制度与政策,因此有了些心得。”

  “但说无妨。”刘继隆颔首示意,李商隐也开口评论起了刘继隆在陇右所制定的制度。

  对陇右而言,整套制度其实没什么问题,因为陇右没有那么多势力,加上刘继隆驱逐的对象是吐蕃人,所以他完全可以合理的收归所有土地来均分。

  这套制度对陇右的发展极好,可若是要向外发展,那就有不少问题了。

  “眼下节帅即将收复陇右全境,不知收复全境后,意欲何为?”

  李商隐试探开口,刘继隆听后沉吟道:“至尊迟迟不立储君,而今又老迈,日后恐有祸事。”

  “当下之事,理应积蓄钱粮,兴修水利,迁入人口,保境安民。”

  他自然不可能暴露其野心,因此他还是老一套的说法。

  “若只是保境安民,何须让两万余学子懂文识字,熟知文章呢?”

  李商隐摇头反问,同时说道;“这两万余学子修学,每年耗费不下十万贯。”

  “换做旁人,宁愿将十万贯自己挥霍,也不愿意用于境内少年修学。”

  “六七年后,这两万余学子若是毕业,节帅难不成要让他们回乡务农吗?”

  “可若是不误农,而将他们招募用以各州县治理,那恐怕足够治理数百万百姓。”

  他话音落下,刘继隆也明白李商隐看出了他的心思,但他依旧不承认,而是开口道:

  “我牧奴出身,昔年在河西时,张使君曾与我说过,懂文识字是庶族和名门才能供养的事情,与布衣毫无关系。”

  “我当时便说过,我想让天下的孩童都有书读,而不是让少部分人垄断知识。”

  “当时张使君说这不可能做到,而我说……总得有人去试试。”

  “如今来看,我虽然不能让所有孩童读书,但陇右十岁以上少年必然有书读。”

  “待他们长成,凭借懂文识字的技能,自然能凭借一技之长谋生。”

  刘继隆说罢,李商隐不信道:“您会将他们放出去?”

  “若是他们想,我自然会。”刘继隆笑着点头。

  李商隐与他对视,二人目光碰撞,最后还是李商隐忍不住道:

  “下官虽然不知道节帅具体是怎么想的,但以此二万余读书人,足够运转一国。”

  他此言并非说刘继隆可以凭借这些人取代大唐,而是说刘继隆有了自立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河朔三镇没有的。

  哪怕河朔三镇拥兵数十万,辖民数百万,可他们却没有自立之能,而刘继隆有。

  唐廷只要能好好探查陇右实力,其中有识之士者,必然将其视为大患。

  只是可惜,刘继隆的手段和提防,使得唐廷对陇右的了解还浮于表面,例如曾经的李商隐。

  在他们看来,陇右拥兵不足二万,辖民不过二十余万。

  如此实力的藩镇虽少,却也算不得什么。

  只要皇帝有决心,官员有手段,也并非镇压不了陇右。

  当然,这是唐廷看来的,而对于了解陇右潜力的李商隐而言。

  陇右足够和唐廷打一场持久战,哪怕陇右的结局好不了,但唐廷也必然要自食恶果。

  “朝廷视我等为仇寇,依义山兄所见,朝廷对我陇右是何等态度?”

  刘继隆没有回答李商隐的话,而是岔开话题,询问起了朝廷对陇右的态度。

  对此,李商隐没有隐瞒,而是直接道:“势弱则安抚,势强则剿灭。”

  “说得好!”刘继隆笑着点头,并不因为其这么说而难堪。

  不过叫好过后,他又继续询问道:“若朝廷势强,试图围剿陇右,义山觉得又会如何?”

  二人的话题渐渐大胆了些,因此李商隐也不得不沉思盘算了起来。

  唐廷的财政,李商隐虽然不知具体,却也能猜出大概,毕竟昔日他也与令狐楚谈及过这些问题。

  唐廷要是想剿灭陇右,以当下的财政情况是万不可能的。

  正因如此,围剿陇右前的第一步就是增加财政,而增加财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搜刮百姓。

  问题在于,朝廷对百姓的搜刮盘剥已经不浅,从关中到山东,从河东到江南……不说饿殍遍野,却也能称得上遍地饥民。

  短期加税,百姓们还能撑住,可若是长期加税,必然遍地起义。

  想到这里,李商隐才缓缓开口道:

  “朝廷若是想要剿灭陇右,必然会增税,而后向陇右四周增兵。”

  “在下官看来,朝廷显然低估了节帅和陇右。”

  “朝廷若是想要围剿陇右,先不提良将,单说兵将就不该少于十万。”

  “以下官在东川的了解来看,征调十万兵马围剿陇右,每月所耗不下三十万贯,每岁接近四百万贯。”

  “以节帅对陇右的经营来看,即便朝廷征调十万兵马进逼,短期内也难以拿下陇右。”

  “只要日子拖长,淮南等地必然动乱,届时流民四起,哪怕拿下陇右,局面也不好控制……”

  说到这里,李商隐又觉得自己把刘继隆说的太差,又找补道:

  “更何况即便拿下陇右,也未必能拿下节帅,节帅大可率兵撤往吐谷浑,占据吐谷浑自立。”

  “吐谷浑我是不会去的。”刘继隆将其打断,随后说道:

  “当今的这位至尊倒是想要对我动兵,但他决断不足,担心短期拿不下我,故此以安抚为主。”

  “即便后续有新君即位,也需要考虑清楚国库情况,才敢对我下手。”

  “不过陇右的位置确实重要,朝廷始终要对我下手,到最后就是看谁的战略定力更足罢了。”

  陇右的位置太重要了,唐廷不可能放任不管。

  陇右愈强大,关中愈不稳。

  正因如此,唐初开国时,李世民才会在入主关中后,先对薛举动手。

  现在的刘继隆相当于小号薛举,唐廷对他需要格外小心。

  不过不管怎么样,唐廷始终还是会对他动手的,而他也一直准备着。

  如今陇右许多城池关隘都是夯土包砖,即便唐廷从索勋那里获取了配重投石机的技术,短期也拿不下他。

  只要唐廷短期拿不下他,他就有资本和唐廷和议。

  当然,他更希望自己能挫败唐廷攻势,趁机夺取秦、凤诸州。

  但战争爆发前,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否做到这一步。

  “若是节帅与朝廷开战,那必然要谋求向外扩张,而节帅在陇右的制度,恐怕便不适用对外了。”

  李商隐将他的想法说了出来,刘继隆听后也颔首表示认可。

  “这套制度,确实不适用其它地方,但那是以后的事情。”

  “兵法讲究因地制宜,理政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这点上,义山大可放心,我并非迂腐之人。”

  刘继隆做出了保证,李商隐听后也松了一口气。

  他最担心刘继隆自持天赋,故而听不进去任何建议。

首节 上一节 343/3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