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蛋,我来到自己写的垃圾书里了 第71节
“哈哈哈……”田恩笑完之后深吸一口气,拍了拍夏林的肩膀:“我可钓鱼去了,在这地界侍奉陛下的事就归你了。”
“还请大伴放心,也请诸位大人放心。”夏林朝百官拱手道:“诸位只管快乐便是,浮梁县地界上一切随意。”
而此刻的鸿宝帝正坐在一个小摊上吃着正经的当地小吃,他不光吃还跟旁边一个挑夫聊上了天,没有了那一身龙袍,他在这里便成了个普通人,这是他多少年没有享受过的自在了。
“老爷子你是不知道啊,这里的人大半都是移民,我就是从南阳来了,来了就不想走了,打算过年攒钱弄个屋再把老爹老娘接过来,到时在这娶个媳妇生个孩子。对了,老爷子是外地来的吧?那你可得去看看那书院了,咱们这的书院可好,前些日子书院出去考试的学子都中了,就是可惜遭了个疯汉给害死了一个,提起来就有气!不过还好我们那夏青天争气,管你是什么大官的儿子还是什么谁谁的孙子,一刀给砍了!”
鸿宝帝点了点头:“那是可惜,弄得我大魏栋梁都少了一个。”
“可不是么。”挑夫说完埋头三两口吃完了面,站起身来:“老爷子我不跟你聊了,那边上工了,你慢慢转啊。”
“慢走。”
鸿宝帝笑盈盈的看着那年轻的汉子离开,他已经忘了多少年没见过如此朝气蓬勃的人了,没有了那满朝文武的之乎者也,取而代之是这些黝黑面孔的粗粝质朴,哎哟别提多舒服了。
他之后倒是没有直接去书院,而是在那城东“步行街”上转了起来,这里大多是卖衣裳、首饰、装饰等小玩意的店铺,所以特别招女孩子喜欢,街上也热闹,到处都弥漫着青春少男少女散发出来的阳光味道,他一个老头走在街上嘴角就没有停下来过,有时那些追逐打闹的情侣从他身边窜过去,他的脑袋里都会响起一连串的风铃声,那些少年们只是站在那里,就好像青春远远回望了他一眼,如春风拂面。
老头在卖扇子的摊位上跟人讨价还价了半天最终买了一柄檀木香骨扇打算送给皇后,还在那卖假玉佩的摊位上买了二十个假玉佩,甚至他还给分了分,那个假鱼给高士廉、那个假老虎给老郭……
等到溜达了一大圈之后,他这才来到了书院的外头,这一过去就听到里头传来幼童朗朗读书声,还有外头校场上正有学生在操练五禽戏,倒是一派井然有序。
门口看门的是个老头,估摸着得有个六十来岁,坐在那昏昏欲睡,面前则放了个本子,上头写着登记本。
鸿宝帝知道这种老头其实就是浮梁这边专门弄来补贴那些鳏寡孤独用的,倒也没对他们做什么指望便抬腿跨入了书院的门槛,来到了这里头。
这一进门自然就是孔圣雕像,旁边则是来客接待的大堂,学生的书斋跟宿舍则需要经过三道月亮门,说是寓意跨过三山功成名就之意。
这前堂里有一少年正在伏案抄书,鸿宝帝凑过去看了一眼,便好奇问道:“小伙子,这是作甚啊?”
那少年抬起头一看脸一红,颇为不好意思的说道:“前日贪玩,去看陛下龙舟逃了课,今日被先生罚抄论语……”
“哈哈哈……”鸿宝帝笑了起来:“当以学业为重啊。对了,听闻你这读书不要钱?真的假的?”
“老人家,您是外地人吧?鹅湖书院从来读书都不要钱,甚至伙食都不要钱,若是家中有困难且学业优秀者还会发奖学金呢。夏大人曾在上课时对我们说过,若是让学子从小便记住了没钱便万事不通,那便不是培养栋梁而是培养贪官。他还说书院之功不全在传道授业还要让少年郎秉持少年之心气。”
妈的,说的对啊!
鸿宝帝心中暗叫了一声好,事情可不就是这样么!但想要天下书院都效仿鹅湖书院那也是不可能的,先不说会有多大的阻力,光是这钱粮的消耗就不是一般县所能承受,可不是天下都如浮梁富庶。
他颇为无奈的叹气,然后起身在周围溜达了起来,而在孔夫子相后头有一照壁,照壁上头似乎是有字,鸿宝帝上前瞧了瞧,就见照壁上写着的是: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就这寥寥几字便能让人热血沸腾,他一老头看着都想翻身上马重回少年,好一个“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当真是有那一往无前之魄力。
心潮澎湃之时,他转身问那罚抄少年:“这个,可有全篇?”
“这个自然有,是夏大人为书院所做少年中国说,是以勉励学子之文章。”
“可否取来我一阅?”
那少年哦了一声,起身就走了两步,便在大堂上拿出了一册全新的册子递给鸿宝帝:“新生入学之时每人都要领一册,需人人通读背诵。”
“嗯……待老头子瞧瞧。”
鸿宝帝一屁股可就坐在门槛上了,他翻阅起了夏林修改过的《少年中国说》将里头一些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内容都给替换掉了,但其实无差,这五胡乱华才过去多少年?谁能忘?
这一篇读下来,前半篇读得鸿宝帝哀叹顿足,后半篇却让他斗志昂扬。
“怪了,这么好的篇章怎的就只在这里流传,这不得全国上下都背诵一遍啊?”
想到这里鸿宝帝将那小册子揣到了怀中,而这时竟不知不觉到了放饭的时候,那罚抄少年见鸿宝帝还坐在那,便走过去说道:“老人家,这已是放饭的时候了,不如让我引您去吃些东西,书院有规定,若是访客年过六旬便是能留下吃上一顿饭,免得让人奔波操劳。”
鸿宝帝一听:“哦?这规矩有趣,那可多多劳烦了。”
“先生教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人家无需客气。”
第129章 给陛下小小来一点工业震撼
夏林为什么没有直接往外卖玻璃跟水泥,反而是选择用一种相对保密的方式来生产这两种东西,可不就是在等着鸿宝帝这一程呢。
太早把玻璃制品推广出去,不但给不了什么震撼反而会给人夺取资源的可能,瓷器因为土质的原因他们拿不走,玻璃这种玩意他们还拿不走么?
但如果这些东西加到了皇家认证里面那整个情况就会变得不一样了,那就等于是贴上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营业执照而且只要配方工艺不外传他们恐怕一时半会也没法形成竞争。
这鸿宝帝这不是在书院的饭堂中吃饭么,今天的菜品跟往日并没有不同,大锅菜说好吃那真是说不上,但菜品种类的确是不少,因为夏林弄了好多油来并且这阵子浮梁县周围几个县的油菜籽也都开始出油了,所以这阵子书院里头可是有虎皮蛋和油炸鸡腿吃,这油炸的东西在这个时代里那可正经算是顶级好物了。
所以那些水煮的菜鸿宝帝吃不惯,但这大鸡腿他老人家可是生啃了一整根,吃完之后还不忘一抹嘴说问那旁边的狼吞虎咽的少年:“你们平日里也都有这些吃食?”
他其实还是很害怕是因为他自己来到这边来之后才有的这些伙食,假东西谁爱看呢,但他去过那么多地方,大部分都是有弄虚作假的成分在里头,可是也没办法,毕竟这个时代普通人想吃饱都是一件挺难的事情,不做点假实在是难看。
旁边的学生听到他的问话只是指了指贴在饭堂墙壁上的“食不言寝不语”然后就继续吃起饭来,而鸿宝帝只是看了一眼便笑眯眯的等在了那里。
毕竟谁能不喜欢懂规矩的好孩子呢。
等到身边那孩子咽下了嘴里的饭菜,这个刚来到变声期的半大小子就说道:“每日都有,只是种类有所不同,您看那墙上有每日菜单,有些东西我们都吃腻了。”
鸿宝帝转过头看了一眼,果然发现墙上贴着七日菜单,肉蛋鱼等等一应俱全,而且看上去贴着有些时日了,再看书院的学生虽然有的年龄还小,但一个个强壮得像那小牛犊子一样,这在别处可看不见,他一路下来看到别处的孩子虽然都不能说瘦骨嶙峋吧,但却也没有如这里这般壮实的。
“看来是真的好啊,能花如此多的钱财精力来办学,那是真的极好的。”鸿宝帝赞叹一声后再继续笑着问道:“你们以后打算是科考啊?还是打算怎样?”
“老人家,你是外地来的吧?”那学生笑道:“鹅湖书院六岁便能入学,十二岁便要有一个内考。过线的便去那科考班,若是没能过线则会被分去技工班。科考班上到十七岁便是参加科举,技工班上到十六岁便去工坊。因为书院中出去的人识字、懂得多,出去干活要比其他学徒的赚得多些,而且若是优秀的还会被分去那县里办的工坊,说不定将来可是要当厂长的。”
鸿宝帝听着倒是连连点头,他就觉得这个法子好,读书固然重要,可大匠也是极稀缺的,都别说市井里,就算是朝堂中若是能当个大匠也是最高能挂上三品、四品,甚至若是读过书的大匠当工部侍郎甚至尚书都是可以的。
这个法子好,当推!
而这时一辆小车缓缓而来,一个书院高年级的少年走过来将一个林檎也就是苹果放在了鸿宝帝的面前,而他观察了一圈发现每个人桌上都有一个,甚至有些人还满脸嫌弃的将这个递给了其他同窗,这可不像是演的,那种嫌弃之感可不是他们那个年纪的人能演出来的。
看起来这个应当是经常发放才会如此,不过这些孩子嫌弃,他可不嫌弃,拿起林檎就咬了一口,只觉得清脆酸甜美味多汁,吃完炸鸡腿再吃一份这个,感觉不知道多美了。
再想想那些一脸嫌弃的孩子,鸿宝帝无奈的摇了摇头,这日子过得太好了,看给孩子惯的。
不过联想到别处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的孩子,鸿宝帝心中就特别无奈且感伤,只觉得是自己无能……
可这也给他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这浮梁县凭什么这么有钱这么富裕?这别说京畿道那些县了,就连金陵都做不到这个程度。
问别人可能问不出,但问这书院里的孩子却是大概能问出来的,俗话说的好“童言无忌”,小孩不会撒谎,至少撒谎能叫人看得出。
“我问你啊。”鸿宝帝满脸好奇的问着那孩子:“你们这浮梁为何如此富裕?”
能在这鹅湖书院读书且身上穿着的是科考班灰白色院服的人,那就没有菜鸟,读书不行的可都去穿那蓝色的技工班服了,这小子一听老头儿这么问,那他那爱显摆的心就上来了,用手绢抹了一把嘴便开始了他的表演。
“要说浮梁富庶,那也是在夏大人来之后的事情。三年,不过三年之前此地还是个不毛之地,百姓穷困,虽有制陶,但却贫瘠。自从这夏大人来了之后,他便引那开源之法,兴办工坊、集思广益,他上课时说,一地若想发展改变贫困,那便要有一进一出之门。”
“哦?何为一进一出呢?”鸿宝帝立刻化身最佳捧哏:“可否细细说来?”
“这进,便是要让外头的信息走进来,这出便是要让这里的货物走出去。而且要利用好自身的先发优势,将外头需要什么我们便生产什么转变为我们生产什么外头便需要什么。”那孩子讲得是摇头晃脑:“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夏大人所说的创新。”
“创新?那何为创新呢?”
要换成别人,鸿宝帝那可是懒得听这么多废话的,可一个半大小子摇头晃脑做大人模样时却是极招人喜欢的,他一老头儿听个孩子这样絮叨那也是蛮有意思的。
“这个简单,便是不断推出新东西。比如老人家您看那窗户,以往我们用窗户纸,屋内即便是大晴天也像是蒙上了一层雾气,但如今我们用的是玻璃,窗明几净便成了家常便饭,而这玻璃不光能透光还能保暖,即便是冬日也可以抵御严寒和风霜。还有那水泥之物,更是使得修桥铺路盖房变得简单,一栋房子原本数月,但自从有了水泥与砖石之后,不出几日便能成型。还有钢铁、农药等等,那都是创新之物,涵盖衣食住行,您可发现这浮梁周边的庄稼长势极好?”
唉?这么一说鸿宝帝还真的想了起来,他一路走来就是见到以浮梁为中心的这么一圈,不管是蔬菜还是粮食都长势喜人,他一开始还以为是水土问题,可若比肥沃京畿周遭可比这里肥沃,但庄稼长得就不如这里的好。
“那是为何?”
“夏大人说这是因为药与肥,他说这庄稼与人一样也是要吃药的,生了虫要吃药、得了病也要吃药,光土地肥沃支撑不起那大片的庄稼,还需要给他们喂药,于是便有了农药。这给地里打了药之后,虫不吃了,叶不黄了,收成自然便上去了。收成上去了,余粮便能用来喂鸡喂鸭养猪养牛,这才便有了我们碗中的鸡鸭鱼肉。”
“嗯,有道理。”鸿宝帝连连点头:“倒是新鲜东西。”
“这自古以来唯商贾最精,他们最知道该如何赚钱,商贾多了,信息便流通了,信息流通了,这里的货物就好安排生产,而生产的东西又从他们手中流出去,这边是夏大人所说的良性循环,才能更好的拉动内需。”
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新词把鸿宝帝弄得是一愣一愣的,什么创新什么良性循环什么拉动内需,他不懂就一个一个的问,圣人都说不耻下问嘛,他也没觉得有什么。
而这会儿周围那些学生大多也都吃完了,见到这里有好玩的便围拢了上来,原本是一个人给鸿宝帝上课,如今变成了七嘴八舌畅抒己见。
这说了一大圈,倒也着实为鸿宝帝解释了他这几日的疑惑,原来一切的问题都在那个“内需”上呢,看来自己虽然已经老了,但该学的东西是一个都逃不掉呢……
一顿饭下来,鸿宝帝不光是吃饱了还学了个饱,在告别时他甚至都有些依依不舍,因为这些思维活络的孩子那可就是大魏的未来,是他鸿宝帝的子民。他也终于能看见一批一开口不是那之乎者也风花雪月的少年郎了。
从他们嘴里蹦出来的词一个赛一个的新鲜,什么“生产力”什么“劳动效率”什么“创新”什么“供需关系”,士农工商好像就没有他们不懂的,七嘴八舌之间提出问题还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先不管他们说的对不对,能不能实现,但至少孩子们是脚踏实地的在琢磨在思考,这是极好的,真的是极好的。
现在再回头想想那些世家书院里教出来的东西……
哼,恶臭不堪,张嘴便是虚头巴脑的大义、教化,落不到实处、解决不了问题,最后却都成了那争名夺利之人。
而走出书院的鸿宝帝又拿出了怀中的《少年中国说》通读一遍,这才将这本册子里的东西理解了个透彻。
想到这里,他倒是对那些所谓“创新”的东西产生了兴趣,打算去看看……
第130章 被震惊到的可不只是陛下哦
皇帝在闲着没事满世界溜达,难道大臣就是闲得住的么?这可是一百多号人,既然就连陛下都说了让他们自由活动,他们显然不可能在会所里搓一天的背吧?那就是黄河里的王八也经不住这么搓洗。
懒得动的便在度假中心里吃吃喝喝,有那勤快的则换上便服去往了县城里头到处溜达溜达,享受享受这难得的悠闲。
他们的路径其实很单一,从下榻的地方前往县城,一定是要经过“好望角”,几乎所有人都会登上去眺望一番,也是不得不说这地方的风景的确是一绝,人人都在夸这地方当为一绝,但谁也没注意这一条路的修建起来到底有多费劲。
这里有时会出现十几二十个人排队等着上去观景的奇景,甚至住在附近的一个老头儿还专门搬了张椅子过来看着这些人爬上爬下看风景。倒是真应了那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反正感觉这些人比风景好玩多了。
只是这老头可能到死的那天都想不到这些彼此催促快些快些的人,都是平时他连正眼不敢看的当朝大员,一品二品的王侯、三品四品的将相。
这个点已经是县里最热闹的点了,商贩都已经开市好长时间,码头上的商船已经开始装运货物,有些新商人一过来就看到停靠在一旁的巨大龙舟,一打听才知道陛下就在这里住着,但即便是陛下在这却也没给普通百姓带来什么困扰,该吃就吃该喝就喝,长街上仍旧热闹非凡,小贩摊位上的讨价还价配上方言如同吵架。
高士廉其实也是爬上去看风景的一员,在来到镇上的集市区时,他其实心里也很是震惊了一把,很难想象到底是怎样的治理能力才能把一个不毛之地在几年时间内发展成为一个不输京畿大城甚至有过之的商贾要道的。
他不善于经商但如不是为了家族集团,高士廉其实很是一个治国高手,而且还比较全才,三十年前他二十二岁时征高句丽,一战打得那边至今还躲在东北角舔伤口,主持户部时更是能在五年之间推行三十七条新政让税收翻了三番。
反正就是能说他坏,但绝对不能说他菜,能登上宰相位的天地下就找不出几个真正的菜逼,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站在浮梁县城的中心位置时竟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五十多岁的老高,终于还是在面对年轻一辈的冲击时感受到了恐惧。
墙上的告示明确贴着去年的布告,上头写着上年县城的花销用度而下头还有今年的花销预算,高士廉心中一惊:“连这个他都敢写?”
但让他心惊的地方还远不止这些,这里的税收也好、农制也罢,那真的是让人不得不叹服,特别是农商税这一块,单纯种地是不用缴税的,也就是说浮梁县这地界是没有农税一说,但同时土地是不得买卖的,分到谁头上谁就用到死,死了就给儿子给孙子,家里绝户了就收回来再次分派,没能力种田就能把田地租出去给有能力的种。
而没有农税却还能向上缴齐税收的地方着实少见,不过高士廉发现这里更恐怖的是商税居然也跟别的地方不同,初级农产品是不收税的,也就是说种出来没有加工过的瓜果蔬菜粮食肉蛋不收税,换而言之就是农民自己干了多少干了什么都是自己全得。
这可了不得了,难怪这边的人口能快速膨胀,天底下谁不希望自己干活不缴税呢,那只要勤快一点,日子不得飞起来过啊?
高士廉聪明,他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奥妙,那就是这个地方是在山中,耕地本身就没多少,人们迁徙过来之后发现耕地稀少甚至没有,他们就不得不转移到城镇中去务工,而务工的人多了,生产的量自然就上去了,那些大商户缴纳的税自然也就多了,而这比收那仨瓜俩枣的农税要见效快许多,而且可以有效支撑这里的工坊发展。
再加上这里的工坊又能有效的消耗田间地头生产出来的东西,再化作商品流通出去从别的地方赚取银子……
妙啊~
高士廉拿着刚买的扇子啪嗒一下打在手上:“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
要不说这害得是当宰相的人呢,在这站了一会儿光靠自己琢磨都快摸到资本论的边儿了,要是历史上有这脑子的人要真全用在正道上,1640年中国都能憋出歼星舰了。
但世界到底还是一个大草台班子,牛逼的人到底是少,就算是朝堂上的人大部分也都是享乐型人才,他们到这里来就是享受各种便利和快捷的。
反正他们是没想到在这个江南小镇上居然能买到来自波斯的地毯、来自大秦国也就是罗马的葡萄美酒,还有天竺来的白糖,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甚至就连在金陵都难以见到。
上一篇:大秦:吾为人屠,监国天下!
下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