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42节
若是算是尚未完全土著化,还在使用汉语的汉化京族与京化汉族,至少占比能超过百分之五十。
且三块地方堪称物华天宝,水源、水运、耕地、渔获等无一不丰,是绝对的鱼米之乡。
莫子布只要抓住这三块地区,就抓住了南洋的核心。
其他地方随你怎么闹,我都能岿然不动,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任何外来者周旋。
当然,这不是说其他地方就不管也不需要了,而是莫子布决定用另一种方式,即鼓励华人移民占据的方式去占领管理。
实际上在现在的南洋,华人分散来看,在任何地区都占不到优势。
但统合来看,华人绝对是南洋分布最广,人数排在前三的种族,还占据了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上风口。
唯一的问题,就是华人目前是各自为战的一盘散沙,想要依靠的故国被满清统治,并不把华人当做自己的子民。
华人在南洋遇到的难题,不是没有拓殖和开发的能力,而是拓殖开发之后,没有人来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没有人来保护他们的利益。
洛坤王家和宋卡吴让的这场冲突,就是这个情况的集中体现。
所以,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南洋的华人就能迎来拓殖开发的大爆发时代。
而谁能解决这两问题,谁就抓住了南洋的主要矛盾,谁就是当之无愧的南洋之王。
昆仑山堂,当应运而生!
按照目前的计划,军事上昆仑山总堂下分为金山堂、祁连堂与鄢支堂。
这是莫子布的核心武力所在,包括直属于他自己的后勤参谋军官团和海陆亲卫团,组成了莫子布可以调动的所有力量。
政治架构上,为了适应南洋华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且具有草莽英雄的特点,莫子布特意按照三国演义的模式进行了设计。
莫子布为龙头统管一切,自称仁德公,隐隐以刘备刘玄德自诩。
义兄魏日坤为恭悌大爷。
以兄长对弟弟的悌让为主旨,把魏日坤定位为向莫子布这个仁德三弟提供各种后勤支持的角色,映射为三国演义中刘玄德的好大哥公孙瓒。
义兄李献文为忠义二爷,用忠义捆住莫子布麾下这个最大军头的手脚。
隐含意思是让他去当关二爷,强行把忠义两个字给李献文绑在身上,用人设来约束他。
目前来看,李献文一点也不反感,甚至非常喜欢,隐隐有几分以此为骄傲的感觉,具体表现就是他最近开始喜欢别人叫他二爷或者忠爷。
至于其他的内外草莽豪杰,有实力的就依次就给予白袍、锦骐、老骥等称号,把蜀汉下面的赵子龙、马孟起等形象往他们身上套。
混江湖的,肯定是非常非常吃这一套的。
而且还不担心灵感枯竭,这三国演义人设库实在太丰富了,什么关平周仓、关兴张苞、王平廖化、姜维马岱啥的,多得是。
至于更外围的坐地虎成员,也就是王闰之、吴让这样的当地大豪,统统给予执扇的地位。
执扇者,站在龙头旁边挥舞扇子人也。
一可以让他们带入诸葛孔明中,觉得自己是昆仑山堂的高级参与者和智囊,又能表明他们只是执扇的,不会进入昆仑山堂的核心。
这一套设计是十分有效的,现在南洋华人的问题就是以地域抱团,互相语言有隔阂,把自己的语言当成唐话,玩跟我说一样话的就团结,不是的就排挤这样小团体。
那么莫子布直接给他们上一个强度,用三国演义来作为更高层的团结手段。
想来不管是广佬、褔佬还是潮佬、粤西佬,你总不会不知道三国演义吧,你总不会不知道刘玄德是个什么人吧?
莫子布一边用三国演义来作为华人的最高认同,把自己包装成仁德爱民的刘玄德。
同时还可以把不听他招呼的华人诋毁成奸臣曹孟德,捅盟友刀子的孙十万,残暴不仁的董太师,志大才疏的袁本初等等。
这样一来,只要掌握了话语权,莫子布可以轻松给敌人安排一个外号,还没开打就立马让他迎风臭十里。
比如来了个桀骜不驯的客家人,怎么也不听招呼,那你就不是执扇诸葛孔明了,你就是反复无常的孟达,祸乱朝纲的李傕、郭汜,出卖关二爷的糜芳。
这样的标记一打上,恐怕就是客家人自己,也会不待见他。
谁也不想自己身边有个孟达、糜芳之流的吧。
等到舆论造足了,莫子布再振臂一呼,那就是人人喊打了,‘联合国军’上门教训,大嘴巴子抽死他。
除了舆论优势之外,昆仑山堂的执扇还有额外好处。
那就是在拓殖开发的过程中,你与其他执扇产生了矛盾,龙头仁德公莫(伪)玄德,就可以来给你们调解了,不用自己人人脑子打成狗脑子,用最小的代价解决矛盾。
遭到西番人或者土著攻击,或者认为自己有危险的时候,根据敌人强弱出个价钱,就可以请龙头仁德公派大兵前来助阵。
而执扇需要付出的,只是每年来说并不算特别贵的会费,以及在人力物力和商业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听从命令与配合。
说白了,莫子布现在要搞的,就是南洋搞一个针对华人的滴滴打人服务。
这个滴滴打人进化到最后,就是莫子布占据红河平原、湄公河平原、湄南河平原建立一个中等强国,当所有南洋华人的周天子。
其余的华人,则自己拉上亲族乡党到处开拓殖民,然后上贡赋税,听调不听宣的当诸侯。
吴让本来还担心的要死,但听完莫子布的解说,立刻眼睛就亮了,他不顾地上的稀泥巴,噗通一声就跪倒在莫子布面前。
“仁德公,宋卡吴让愿做执扇,我们两万漳州乡党,从此就听仁德公调遣了。
此外我岳父高头廊庄氏两万泉州乡党,也愿跟随仁德公。”
王闰之终于放下心来,也顺滑的一膝盖跪到了地上。
“仁德公,洛坤王氏万五儿郎,也愿听调遣!”
第61章 提前的上架感言
下周一就正式上架了,这本书延续老虎一贯的风格,主打的就是一个相对冷门。
一来是老虎的性格,喜欢去收集一些相对冷门时代发生的故事。
二是在这个网文竞争激烈的时代,也算是一个竞争策略。
不管是上本书的归义军还是这本南洋,固然冷门小众,但喜欢这个的书友、同好也不算少,至少养活老虎这样的几个网文作者还是绰绰有余的。
所以不管是老书友还是新书友,都不用担心烂尾乃至太监等情况。
每年十三四万的收入对于快要进入四十岁,正式成为中年人的老虎来说,是一份非常丰厚且非常重要的收入,不存在我敢随时舍弃的一丁点可能。
人到中年才发现,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幼时父母的严厉管教,还是青年时期老师的谆谆教诲。
那都远远及不上人到中年后,上有老下有小带来的巨大压力对你勤奋的促进作用。
这股压力,就像是有人拿着鞭子在后面猛抽,驱使着你跟一头驴子一般,毫不停歇的拉磨。
所以,再次感谢我的书友们,正是你们的支持,让老虎得以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赛道。
就算驴子想拉磨,他也得有磨坊这个平台不是。
而之所以要发这个提前的上架感言,那是因为南洋的情况,就如同归义军及唐末西域的故事一样,太多的真相被淹没到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甚至可以说,南洋的情况还远比唐末西域的情况要严重。
为什么呢,因为在唐末西域和归义军,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少有人记述,而蒙上了一层迷雾。
但在这些迷雾中,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些零碎的记载和某些文字、碑文的出土,大概看到事情的走向。
虽然少,但是真实的。
但在南洋,这就很麻烦了。
因为就在拉玛一世篡位杀死郑信后不久,为了掩盖自己的背叛儿时伙伴、背叛最初推他上位时与潮州人乃至华人约定的不光彩事迹。
拉玛一世干了一件除开安南王室之外,其他南洋统治者绝不会干,也想不起来会干的事情。
他命王室和大臣,编写一步暹罗编年史,并禁止了除开这本编年史以外,其他本就不多的暹罗历史记载。
这一招非常厉害!
也算间接证明,这家伙的成长和血脉中,有大量来自华人的影响,不是华人,根本就想不出来这一招。
唐末西域和归义军是历史记载少,但大体是真实的。
可南洋自拉玛一世这本编年史开始,真真假假,后人根本就分不清楚了。
而唯一对暹罗历史有所记述的安南,因为要与暹罗争夺南洋文化正统,双方在文化这方面非常敌视。
导致安南史书很少描写暹罗不说,有描写也基本就朝着抹黑的态度来的。
比如郑信就被描写为‘各远近属邑亦一概收索。无银者拘打,监于竹牢。万民汹汹,恶声塞道,而郑新(信)不悔。且曰:“天命在我,彼如我何哉?”’
好家伙,这是按照隋炀帝的模板写的吧!
且安南与暹罗一样,都有大量地盘是华人打下,但最后又强行融合了华人的黑历史,就更是对这些讳莫如深了。
这导致我们现在来看,南洋的任何史料都要细细斟酌,很多玩意读起来很离谱,但又没有其他记述,相信不是,不相信也不是。
更有很多互相矛盾的记载。
难!
当然,作为一个网络小说作者,老虎不用考虑的那么深,只要能根据现有脉络和若有若无残存遗留下的一点点情况,做一个小说作者的推演和认定就可以了。
比如后面要说道的郑信出身问题,他的养父被确切记载为阿瑜陀耶王朝的财政大臣,这个职务从现有资料上看,自后阿瑜陀耶王朝开始,基本就是由华人担任的。
那么郑信的这个养父,就该是华人,不然他登不上这个位置。
还很可能也是潮州后裔,不然摆平不了大量的潮州人。
但你有实证吗?没有!
还有郑信的这个养父,官方记载封爵披耶,名为节悉,所以叫披耶节悉。
但从另一些据说是当时留下的华人简单记述看,此时的财政大臣用过一个叫做信慕(斯姆?).却克里的名字。
很大可能,这是一个母亲出自却克里家族的N代华人贵族,与拉玛一世有亲缘关系。
很大可能,这个信慕.却克里和披耶节悉应该是一个人,除非当时暹罗在同一时间有两个财政大臣。
但,你有实证吗?没有。
就如同轰炸加沙医院,全世界都心知肚明是谁干的,但你有确切的实证吗?没有!
所以,老虎从一个网络小说作者的角度,就只能设定他们是一个人,这个人的外祖家很可能是跟拉玛一世同族的泰人豪族却克里家族。他本身则有华人血统。
至于其他类似的情况,比如郑信掌权这十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等等很多,别说老虎了,就是研究东南亚历史的大佬,也都不可能彻底弄清楚了。
老虎只能保证,本书中的重要人物,从姓氏到事迹以及性格,大体上是准确的,我没胡编乱造,细节上这玩意是真的搞不清楚。
有的书友说,不确定就别写了。
这话有道理,写历史上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时代可以,但写南洋,要求就有些太高了。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将北伐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