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将北伐进行到底

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250节

  李道也看着舆图,此时终于摇头:“刘大郎,你久在山东作战,不知道淮西山川地理,看似我军有的选,其实却并没有。”

  说着,李道举手指向了舆图上的巢湖:“绝对不能让金贼水军进了巢湖,若是让金贼平定巢湖,将杨春、梁子初他们全都杀光,那么金贼就会在合肥站稳脚跟,淮西不复大宋所有。

  如果选择第一条路,那么金贼就会直接有水军入巢湖。

  而若是选择第二条路,金贼水军在与我军杀得两败俱伤之余,即便难以渡江来攻江心洲,也会有马步军封锁裕溪口,接下来不可能再有机会让靖难大军渡江。

  若是再过十年,金贼在巢湖将水军练至大成,则可通过裕溪直入长江,江南危矣。”

  在场诸将或者熟读史书,或者通晓军事,立即就明白了李道所言。

  合肥与巢湖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了。

  三国魏吴在此厮杀不说。

  后世元末明初的时候,朱元璋所率的巢湖水师就是从这条线路出发,一路顺流而下。巢湖水军大将俞通海摧枯拉朽的攻下了各个水寨,并且一举攻克才是,乘胜攻取太平州,成功渡江。

  刘淮心中一沉。

  确如李道所言,看起来有选择,但路其实只有一条而已。

  虞允文在沉默片刻之后,艰难出言:“李将军,事情没有到那一步,洞庭湖水军可以先行撤退,再从长计议。”

  李道直接起身,甲叶子哗啦作响,双目也随之赤红:“虞相公,洞庭湖水军愿为大宋奋战至死!末将请将令!”

  刘淮心中感叹。

  计划赶不上变化,现在李道既然决定化佯攻为主攻,以自身为饵来为靖难大军拉扯战术空档,吸引金军主力,刘淮又如何能退缩呢?

  “靖难大军即刻渡江攻裕溪口,末将请将令!”刘淮起身,同样大声说道。

  帐中诸将只是神情严肃的看着这一幕,复又同时将目光投向了身在主座的虞允文身上。

  虞允文还没有回答,就听到营寨之中一阵号角声,这是敌军有异动的信号。

  李显忠心中一动,立即掀开帐门,大踏步的走了出去。

第393章 此去泉台招旧部

  李显忠背着手,在大帐外的望楼上看着大江对岸的金军大营从蛰伏中渐渐苏醒,虽然长江宽达数里,可宋军这里依旧能听见隆隆鼓声。

  一条烟线由南向北而来,之前聚集在裕溪口的金国马步军也在向金军西采石大营汇聚。

  李显忠在寒风中肃然而立,仿佛回到了十九岁时,那是在延安城中,城外则是女真战神完颜娄室所率的数万大军。

  那是金国最为强盛的时候,当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随后征战多年,虽然也有危险,可金军毕竟不复当年之勇,随着开国一辈的渐渐老去,金国这只猛虎也进入了迟暮。

  而如今,恍惚间,猛虎又回来了。

  虞允文走出中军大帐之后,先是眯着眼仔细看了看大江对岸的金军营垒,随后也不再言语,与李显忠并肩而立。

  虞允文也知道,论军略,李显忠胜他一百倍。

  “怎样?”虞允文问道。

  李显忠紧了紧身上的大氅:“不是虚张声势,金贼要来了,他们不只是要在今日覆灭洞庭湖水军,而且还要顺势攻打江心洲!”

  “李统制。”少顷,虞允文最先反应了过来:“你说实话,若金贼前后夹击洞庭湖水军,你们有几成胜算?”

  “若是被堵在水寨,毫无胜算。”李道虽然知道现在事情紧急,却依旧沉稳:“若是在大江上迎敌,有两成胜算。”

  “两成……”李显忠低声重复了一遍。

  “只有两成吗?”

  虞允文站起来,来回踱步:“只有两成的话,那老夫还得劝你一句,千万不要浪送,今日之事,还是可以从长计议的。即便是退了,也不是逃脱,最多只是避战罢了。”

  “而且罪也不在洞庭湖水军。”李显忠也接口说道:“此事咱们已然棋差一招,此非你一人之过。”

  “逃跑?”

  “避战?”

  李道低下头冷笑几声,猛然抬头:“你们可曾见过畏战的岳家军?”

  岳家军。

  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称呼让跟出来的众将一时沉默,而虞允文与李显忠更是有些恍惚。

  毕竟,虽然赵构与秦桧不停的在删除岳飞军功,可如何能挡得住天下悠悠之口?更别说这两人都是从靖康年间到绍兴十年的亲历者,如何不知当日岳家军距驱逐鞑虏恢复中原只差了那么一丝丝了?

  可现在哪里还有岳家军?

  若是真的有十万岳家军在大江东岸,现在完颜亮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转身逃跑才对!

  “我们岳家军什么恶仗险仗没打过?死中求活之事也没有少做。”李道朗声说道:“两成胜算足够了。”

  “洞庭湖水军自然会战至最后,上不负家国天下,下不负黎民百姓!”

  掷地有声的宣告之后,李道向前一步,在冬日的寒风中再次拱手出言:“末将请出征调令!”

  虞允文定定的看着这员老将,终于有些慌乱了。

  他知道李道不会说些大话邀功,李道说有两成的胜算那就真的只有两成。

  这就是说,此次出征,洞庭湖水军将有八成的可能全军覆没,李道有八成的可能直接身死。

  可李道还是决定出征了。

  为什么?

  保存力量,以待来日不好吗?

  李显忠叹了一口气,无话可说。

  李道已经决死了,而李显忠对决死之人一贯是无话可说的。

  无论是父亲李永奇,还是一路走来死在金军刀下的袍泽们,李显忠都知道,在他们决死的时候,说什么都没有意义了。

  难道给他们鼓励吗?或者要劝说他们活下去吗?他们命都不要了,你跟他们说这个?

  李显忠转头看了一眼虞允文,虞舍人虽然也是经历靖康之变的,可在心态上与一路败退下来的武人还是有所不同的。

  李道为什么要决死,李显忠一瞬间就能想出很多。

  比如独属于岳家军的军人荣誉;见到两淮横尸狼藉的义愤;对国仇家恨此生难报的悲伤;对于无望恢复中原的痛苦。

  还有就是对艰难局势的绝望。

  更是对在这绝望局势中看到的那一点希望的激动。

  都已经一把年纪了,年轻时还可以说什么以图将来,现在还想活也只能算苟且偷生了。而且活着有什么意思呢?眼睁睁的看着曾经发生在河北、中原、山西、关中的一次次屠杀与毁灭发生在江南吗?

  与其这样还不如拼却性命,为靖难大军开辟前路,说不得这刘大郎还真的能改变淮西局势。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别说李道,刘锜不也要准备死在瓜州渡了?若是在采石矶挡不住金贼,李显忠也必然不会再退。

  见李显忠缓缓点头,虞允文也只能叹了口气说道:“去吧,是胜是败都莫要强撑。”

  “得令!”

  李道再一拱手,昂首环视四周肃然的统制官们:“诸君保重身体,老夫先行一步了!”

  在一旁一直不言语的刘淮也同样拱手:“诸位,愿来日在淮西以胜利见!”

  说罢,刘淮与李道一同离去。

  刘淮与李道走后,不知是不是被两人的意气所感,虞允文总算镇定下来:“无论李统制胜败,无论刘都统是否能渡江,今日都很难善了了。”

  “传我将令,各营各司其职,严密防守。老夫不管今日来犯的金贼究竟有多少,都给老夫统统赶下去。”

  “老夫帅旗与本部一万兵马严守采石矶正面,还请李太尉护住两翼。”

  至此为止,还是事先商议好的军阵布局,众将自然无不应诺。

  随后,虞允文皱了皱眉说道:“时俊!”

  “末将在!”

  “你部精骑有多少人?”

  “实额一千人。”

  “你派心腹统领,发往李太尉处听令。”

  “喏!”

  “李太尉。”虞允文对李显忠说道:“你部现在有近四千精骑,随你调用,一定要将他们用在刀刃上。”

  李显忠也没有想到虞允文会如此大公无私,可谁也不会嫌手中的筹码过多,所以这名老将一拱手应道:“虞舍人宽心,若是金贼不上岸还则罢了,若是他们敢来,老夫就要将他们全都拍死在河滩上!”

  “今日接战之时,将不顾其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进者重赏!退者重罚!”虞允文拔出剑来,说出了血淋淋的军法:“国家养军百年,今日我等就全死在此地吧!”

  ……

  刘淮与李道驱马来到了水寨旁,李道刚刚要拱手离开,登上自家旗舰,刘淮就抓住了李道的马缰绳:“李将军,刚才人多,有些言语我不方便说。但此时我想要最后劝你一句,此事在现在还可以稍缓,再拖一些时日,天下将变!”

  刘淮所说的自然是金国内乱。

  这事是没有办法明说的,因为他到现在还没有收到确切的消息,如果说自己能掐会算,说不得就会被当作妖言惑众的妖人。

  李道摇头,摘下头盔,望着自家旗舰上的李字大旗微微出神,任由花白的头发钻出发髻,在惨白的日光中迎风飞舞。

  “刘大郎,不是这样的。我等了二十多年。”李道摇头以对:“二十年了,世道一天天坏下去,天下大势从来没有往好发展过。

  我也曾怀疑过是否是大宋已经没了天命,可后来我读了一首李白的诗词,说的是蜀道如何通的,所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然后我就在想,若是英雄壮士全都惜命,全都不敢去开辟天地,是不是蜀道就难通了?以此反推,天下大势蹉跎至此,是不是因为在岳元帅之后,就没有汉家儿郎为天下赴死了呢?”

  说着,李道又看向了面前这名可以算作年青一代雄杰人物的大军都统:“刘大郎,这世道不会凭白变好的,只能让豪杰赴死,英雄浴血,才能将局势转圜回来。如岳元帅在襄樊,如魏公与你在山东,也如我今日在这片大江。”

  刘淮仰天长叹一声,终究难以言语。

  “阿怀!”就当刘淮不知道该如何劝说之际,李道对着舵楼上的王怀说道:“将大旗给我!”

  王怀一愣,连忙从舵楼最高处拔下李字大旗,随后走下船来,珍而重之的交给了李道。

  李道却是直接扯下了旗杆上的大旗,将旗杆展露在刘淮面前。

  刘淮伸手接过,只觉的入手颇为沉重,定睛一看,这却是一杆长槊模样的长枪,似乎是由金属为芯,外面再由老藤片、麻布、桐油层层包裹,只在长枪的最前端露出三尺长的金属长杆。

  长枪笔直,只不过到了枪尖左右的金属长杆处,形状变成了生出麟角的巨蟒,巨蟒张口,吐出蛇信子,化作两尺长的枪头。

  这并不是一杆崭新的长枪,其上还有刀砍斧剁的痕迹,但看起来保养的十分完好,以至于整根大枪上的桐油与大漆都没有任何龟裂的地方。

首节 上一节 250/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烈烈起南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