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将北伐进行到底

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379节

  乌古论元忠目眦欲裂,大声叫着仆散揆的小名:“临喜,你阿爹当真要与我岳丈作对?!”

  仆散揆不言语,只是一味向前冲杀。

  而乌古论元忠见状,不敢正面抗其锋芒,只能恨恨向后撤了几步。

  因为他知道,仆散揆虽然年轻,却已经是大将的种子,有仆散忠义这个亲爹在,他的地位与本事都不缺,来日肯定能在金国当元帅的。

  事实也正如乌古论元忠所想。

  仆散揆会在四十年之后,坐上左副元帅的位置,并且在宋国韩侂胄主持开禧北伐时,率金军主力迎击,并且正面击溃了宋军,迫使宋国斩杀的韩侂胄,主动议和。

  面对如此人物,此时挡在他身前,没准真的会被杀的。

  然而即便暂避锋芒,可眼睁睁的看着仆散揆将完颜光英拎到了马上,乌古论元忠还是不甘的大吼道:“临喜!国家社稷啊!国家社稷,不能毁在你手里!”

  说着,乌古论元忠劈手夺过亲卫的弓箭,只是微微一瞄,就将箭矢激射出去,直指十余步外的完颜光英。

  仆散揆眼疾手快,伸手用臂铠磕飞了箭矢,愤怒回头,从马上摘下大弓,回了一箭。

  仆散揆的武艺要比乌古论元忠强悍很多,这一箭直接射中了乌古论元忠的肩膀,将其射翻在地。

  “将军!”亲卫大惊失色,刚想要还击,可见十余名合扎猛安都已经有样学样的去处弓箭,他们也不敢怠慢,直接举起盾牌,扶着乌古论元忠向北门逃去。

  仆散揆脸颊抽动了一下。

  与父亲仆散忠义不同,仆散揆没有任何对完颜亮的感情,他自告奋勇来迎接完颜光英也不是为了什么从龙之功,而是想要将太子拿在手中,以获取政治上的从容。

  说明白一点就是,完颜亮如果能回来,他就是克定祸乱,保护太子的功臣;而如果完颜雍得势,他就可以用完颜光英当筹码,与完颜雍讨价还价。

  这一套计划很完美,但仆散揆在突袭入城之前,却没想过会乱成这个样子。以至于还得射伤乌古论元忠才能撤离。

  这时候也只能期望完颜雍是个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的主了。

  如此想着,仆散揆没有恋战,而是对完颜光英说道:“殿下且随我走,到了军中,自然就安稳了!”

  说着,仆散揆就要去扯完颜光英胯下战马的马缰。

  完颜光英却是拉住了仆散揆的手:“还有这些忠臣,他们为了救我,已经死了许多人了,得想办法救他们,不能再死了!”

  “殿下勿要任性!”仆散揆有些恼怒。

  而敬嗣晖却是说出与仆散揆同样的言语:“殿下勿要任性,赶紧跟着仆散将军走吧,莫要耽搁,老朽只能送到这里了!”

  完颜光英眼泪将要充斥眼眶,却还是强行憋了回去:“将军若不救他们,那我也不走了!”

  仆散揆咬着牙关,回头大吼:“快去牵马!”

  合扎猛安中的一名行军谋克立即就去找马。

  而完颜光英却是依旧不松口:“还有诸位忠臣的家眷,萧相公的家眷,都得走。”

  仆散揆刚要发火,却见那名行军谋克直接下马叩首,口称遵令。

  仆散揆的怒火当即熄灭了。

  他并不是合扎猛安中的军官,只是一个临时指挥官罢了。

  当为了救太子的时候,他可以指挥所有的合扎猛安,但此时,指挥权已经转移到了完颜光英手中,他能指挥的无非就是十几名亲兵罢了。

  既然如此,仆散揆也没了其余念想,直接拦住那名行军谋克说道:“如果带上家眷就走不快了!既然如此,就必须保证无有追兵!

  现在与你五十甲骑去做此事,再与你副将五十人保护太子殿下。其余二百骑,随我一起,追杀汴梁守军!”

  一开始行军谋克还想要驳斥,到后来则是被仆散揆说服,连连点头。

  见几名将军各自离去,完颜光英亲自给敬嗣晖包扎伤口,同时抬头对梁球诚恳说道:“小子能活命,全靠梁尚书神机妙算了。”

  梁球摇头说道:“事情还没完,殿下,臣麾下有二百甲骑,臣要带着他们去武库那边夺取战马。等到仆散将军回来之后,你直接走即可。臣这里战马多,很快就能追上你们。”

  完颜光英不疑有他,点头应诺。

  说罢,梁球直接带着那十余名甲骑,绝尘而去。

  “有勇有谋,这才是大丈夫啊!”

  完颜光英看着梁球的背影,不由得长叹一声。

  而敬嗣晖也是喘着粗气点头:“平日里没看出来,梁尚书竟然有这般胆魄!”

  被两人夸赞的梁球却没有去什么武库,而是带着自家族弟,火速赶往了府邸,并且趁着混乱,带着梁家与李通的家小,一起上路,向着南城门而去。

  此时天色已经漆黑,但西城的大火却是越来越大,蔓延开来,将整座汴梁城镀上了一层金色。

  望着这副景色,梁肃长长叹了一口气,随后就带着几名甲骑,在队列的最后压阵。

  南城门此时也乱了,守城军兵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少数士卒见到甲骑开道,却也不敢阻拦,只能避让到一旁。

  梁球带着一长列的马车,轻而易举的出了汴梁城,向南走了一里,随后转向东方。

  向东三十里就是黄河岔流,那里有大船等待,一直可以直达山东西路。

  梁肃最后出城,却听到城门洞的阴影处传来一声呼唤:“好师弟,这就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梁肃丝毫不意外,拨马转身,看向了从阴影中走出的石琚,思量片刻方才说道:“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却是必然要有的过程。”

  说着,两人同时望向了西城,随后再次沉默起来。

  “你要去山东,去投奔那里的义军?”片刻之后,还是石琚先开了口。

  “师兄真的是一如既往的聪慧。”梁肃点头:“正是如此,那边基业草创,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也正是白纸好泼墨,以实现我胸中抱负!”

  石琚仰天长叹,神色却是突兀激烈起来:“我也有胸中抱负!你还记得我父的遗愿吗?我是要安定汉地的!而你,却让汉地再生变乱!”

  说着,石琚转过身来,背对着梁肃:“孟容,你走吧,来日再见,是敌非友。”

  说着,石琚当先迈步离开了。

  而梁肃则是在原地驻马片刻,在亲随催促之后,方才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说道:“难道安定汉地,就不是我的志向吗?”

  说着,梁肃拨马转身,迎着温暖的春风,向着东方而去。

第529章 辽东江南皆烦恼

  汴梁之乱注定是要名垂史册的,除了火烧了半个城,造成死伤无数之外,其中各路人马的牵扯,忠义的未必为国,为国的未必忠义,再加上心怀叵测之人,一波三折之下,足以让参与各方感受到深深的寒意,也足以让后世的编剧获取灵感了。

  金国的内乱已经不可避免的开始了。

  仆散忠义所率的十几万中路军已经有了政治依仗,不是那么容易可以解决的了。

  在这个消息传递十分缓慢的时代,身处江南的刘淮与身处辽东的完颜雍都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得知汴梁所发生的事情。

  事实上,这两个人此时都陷入了麻烦之中。

  完颜雍的麻烦在于契丹与蒙兀部落。

  之前说到,完颜雍派遣使臣,到塔塔儿部请求援兵来夹击请契丹起义军。

  当时塔塔儿部是欣然接受的。

  蒙兀人又不讲究春耕,既然能纠集人马去抢一把,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塔塔儿部一直是金国的忠犬,到时候讨灭契丹起义军,难道就不能给忠犬一根骨头吗?

  塔塔儿部的首领兀格连第二个使节都没有等,就召集了部族兵马五千骑,准备跟着金国去捞一把大的。

  然后兀格就得知,契丹之乱已平,契丹起义军全都归顺了金国。

  这还不是最气的,最气的是之前与他们做联系的曹国公完颜雍翻脸不认人,让塔塔儿部回到自家驻地,无令不许妄动。

  这就有点欺人太甚了。

  兀格火冒三丈之余,思量了许久,还是带兵出发了。

  这不是因为他的立场发生了转变,想要反叛金国,而是因为他召集而来的兵马并不只是他的麾下,更是各个小的部族首领。

  整个塔塔儿部就是由这些小部族组成的。

  这些人听从兀格的命令,就是因为有利可图,此时兀格若是不满足他们的胃口,威望就会大大减少。

  也因此,虽然不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兀格还是硬着头皮带着五千兵马,来到临潢府浑水摸鱼,试图袭击一两个契丹部落,以人口财货女子来喂饱麾下士卒。

  部落制就是这个德行,没有稳固的经济基础就没有稳固的政治条件,遍地是听调不听宣的小奉先。

  此时完颜雍虽然带着主要文武急匆匆的赶到辽阳府,但还是留下了诨号为铁锏万户的乌延查剌带着一千精锐骑兵在此地维持秩序。

  蒙兀人来了之后,乌延查剌就派遣军使前去传令,但兀格就当没听到,依旧将五千蒙兀骑兵放出去,也不去打决战,只是来回抢劫袭扰。

  契丹部族原本就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战乱,此时依旧处于百废待兴之中,再加上耶律窝斡等契丹头人几乎都跟着完颜雍到辽阳府参与登基大典,所以契丹部族一时间就没有组织兵马进行反击。

  众所周知,游牧民族的军事特点就是不打硬仗,但反过来说,捏软柿子那就十分起劲了。

  因为金国朝廷与契丹人的反应缓慢,很快,不只是塔塔儿部全体出动,就连许多八竿子打不到的蒙兀部落也加入了劫掠,金国辽东边境又变得有些混乱起来。

  这下子,刚刚登基的完颜雍坐不住了,他的结义兄弟耶律窝斡也坐不住了。

  再这么下去,契丹部族再反了,那岂不是之前所有的折腾都成了一场空?

  也因此,完颜雍又将新任元帅府右监军纥石烈志宁派遣了出去,但是由于军粮实在是不足,这名右监军出征,也就带着两千精锐骑兵。

  不过还好有耶律窝斡等一众契丹将领作帮助,局势还算是能控制得住。

  而身处建康的刘淮则是陷入了幸福的烦恼。

  “诸位,诸位都是想要到山东任官之人?”看着面前的张孝祥、朱熹、陈亮等七名主战派士子,刘淮不由得有些发懵,随后看向了辛弃疾,心中不由得五体投地。

  虽然早就知道辛五郎不是凡人,然而这个拉人头的能力实在是过于逆天了一些。

  不过这倒是刘大郎妄自菲薄了。

  若不是忠义军在山东打开了局面,外加靖难大军南下参与巢县大战,将完颜亮都捉了回来,这些未来的宋国宰执、大儒与学派领袖,根本不会到山东去共襄盛举。

  这是实实在在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成果,最是扎实。

  单单靠投机取巧,只能骗得过人一时,哪里能让真豪杰过来相助呢?

  张孝祥神采奕奕,拱手说道:“正是如此,此心天地可鉴,为收复国家故土,张某万死不辞。”

  朱熹同样上前一步表态:“愿为刘大郎军中一个刀笔吏,为收复失地出力。”

  其余众人也纷纷开始了表态,搞得以刘淮这种脸皮厚度都有些吃不消。

  “诸位都是大才,只不过……”刘淮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只不过我忠义军与靖难军此时也只是平定了山东东路,说的明白一些,庙太小了,容不得诸位大和尚,若是职务不能满足各位,非是我羞辱诸位,实乃不能矣。”

  这话既是事实,又是托词。

  张孝祥这个宰相种子自不必多说,哪怕是朱熹也有一任的知县经历,若是在宋国为官,在外放就能成为州通判,也就是一州之地的二把手,在朝中就要为御史之类的清贵官员。

首节 上一节 379/5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烈烈起南洋

下一篇:帝国模拟:从傀儡到万古一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