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虎贲郎

虎贲郎 第315节

  如果袁绍调兵攻入太原、河东,那么留守的五部司马就要率兵作战,配合留守的虎步军主力、郡兵一起抵御袁军。

  不过袁熙、高干这两个关键人质至今没有释放,暂时不需要太过担忧这个问题。

  稍稍了解二袁相争故事的人,都不会太过担忧。

  设想一下,当袁术击灭刘备,慑服臧霸、陈登后,再席卷青州并正式与袁绍接壤。

  到了那个时候,袁绍怎么敢分兵去打赵基的老巢?

  袁绍提前动手抢占空虚的上党,反而是一种保守的防御手段,是为了抢夺抵御、迟滞赵基攻势的防御空间。

  现在只能希望刘备守住徐州,如果守不住的话,那么袁术急速膨胀后,各方极有可能联手发动围攻。

  哪怕袁术没有称号建制百官,就凭他现在这样的膨胀速度,谁不怕?

  或许袁术自己也怕,苦恼于没有可靠的名分、手段约束麾下将军。

  也担忧孙策那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所以袁术建制百官,授封各路将军,与他们达成新的,更牢固的君臣关系。

  否则没有这层破釜沉舟、同生共死的关系约束着双方,那么袁术前脚扩张,后脚赵基、吕布控制的朝廷开始抛洒官帽子。

  那么袁术扩张的越狠,麾下将校分裂的越快!

  客观上来说,袁术也是不得已。

  缺乏正规名义约束麾下将军,不想自爆、分裂的话,只能自行创建更高的头衔。

第358章 形势迥异

  秦直道上,赵基身边还跟着千余骑。

  都是正常的骑乘速度,马匹步点不停,那始终就在前进。

  即便这样的,也比步行要快,还能保证骑士的体力。

  唯一不好的就是秦直道修建在山脊线上,沿途缺乏连续、大片的草料。

  即便有,也缺乏时间觅马。

  随行马匹,除了战马外,余下挽马、走马轮流使用。

  一日行军也就四个时辰,中午时要择地休息,方便人马饮水进食。

  基本上找到水源地,就会停下来补充一些。

  限制行军速度的就两个,第一是辎重车辆,赵基舍弃了车辆;第二是宿夜扎营浪费的时间,赵基更是放弃扎营。

  这样就有了充沛的行军时间,而代价就是马匹每餐要吃精料……吃路边鲜草,更像是在补充水分。

  也就导致随军携带的粮食消耗很快,若后续无法获取关中的补给,那就要人马一起挨饿。

  没有壁垒的宿夜营地,也会遭遇袭击。

  就目前来说,赵基这里士气蓬勃,以至于行军时他要有意控制行军速度,以免与中军拉开太远距离。

  荚童督率中军,全军车辆都在这里。

  有赵基在前开路,荚童这里也不需要浪费时间去扎营,每夜只需要环车为营即可。

  就秦直道的修筑方式来说,宿营周边最大苦恼在于水源,而不是敌袭。

  沿着山脊走势修筑的秦直道,白日里有良好的视线;入夜后,附近也就寥寥无几的小路口需要盯梢设防,不需要额外的守夜部队。

  全军携带了半月补给,这前往黄白城的五百多里路程,其实并不需要从沿途搜集补给。

  分兵搜集补给,反而会拖累行军速度。

  每日报废、损毁的车辆不要超过二十分之一,那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入夜宿营时,北风吹刮,尘土飘扬。

  赵基所用的皮革缝合而成的帐篷密不透风,但也轻轻摇晃,各种呼啸声不绝于耳。

  不止是他,全军吏士没几个人能安眠。

  都穿戴铠甲,躺在帐中等候天亮。

  赵基放心不下,举着火把走出帐篷,大风吹刮火把有熄灭的架势。

  他来到牧马区域,这里环绕马群扎立一圈帐篷,大多数马匹都吃饱后挤在一起避风。

  韩述引着几个军吏追上来,呼喊:“大司马?”

  “没事,回去休息。”

  赵基摆手,这样的大风环境下,他也只是有些不适应。

  倒是前军里的匈奴义从早已习惯了大风、扬尘天气,从白天开始就能见度不高,是典型、非常适合发动袭击的天气。

  这样的天气里,对组织攻击一方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还很考验运气。

  吹刮的又是北风,从南面发动袭击效率很低,还会受到风沙阻碍。

  除非李傕率兵主动迎战,否则今晚不可能出事。

  赵基巡视简陋营地后,顺着帐篷扎立的方位,摸索回到了自己的营帐。

  韩述几个人顶着风始终跟随,一起入帐。

  帐内炭火燃烧,铜壶水沸腾。

  赵基拍打身上尘土后,又搓搓脸,坐在自己的床榻……也就是铺了树枝,盖了一条黑熊皮缝合的皮毯。

  韩述也收拾一番后,提起铜壶倒水:“大司马,这么大的风,真是天助我军。”

  白天顺风骑马,那种推背感,简直人马俱爽。

  特别是举着旗帜,背挂斗篷的人,几乎是被风力推着、拉扯着走。

  比预估的路程,轻轻松松多走了快五十里。

  “我不喜欢这样的意外变化。”

  赵基接住水杯,突然问:“这一战能否顺利击破李傕、郭汜?”

  韩述与几个头目互看一眼,韩述试探着开口:“大司马,卑职觉得事有轻重缓急之分,罪孽也有大小之别。眼前最为急迫的是出兵关东,护国讨袁。”

  “继续说。”

  “是,所以卑职认为征讨关中时,诛杀恶首即可,余者可勒令戴罪立功,军前效力。”

  韩述或者抬头观察赵基,赵基脸上没有什么情绪流露:“不错,眼前才是最快讨平李傕、郭汜的机会所在。此前,我有心赦免李应之类李郭党羽,就顾虑朝野诽议众多。如今倒好,袁术帮了我大忙。”

  这下韩述整个人轻松起来,神情之间也自信许多。

  他也只是察觉形势有些变化,原来天下最大的恶是李傕郭汜;现在有了称号建制的袁术,那李郭的恶,就可以相对宽容的去处理。

  就如马腾韩遂,就他们进犯关中侵扰帝陵的罪行,任何一个传统的当政者都不会赦免、姑息他们。

  可借政变上台的董卓就没有那么大的顾虑,不必遵守什么正确的政治逻辑、传统,可以用更实用的态度、手段来招安马腾韩遂。

  此前继承董卓衣钵的李郭二贼,也能与马腾韩遂交战后,再反手停战、招抚。

  同样的道理,此前赵基在进兵上党之前,也是可以招抚关中诸将的,只诛恶首,保存绝大多数人。

  可他不想背负这方面的指责,也不信任关中诸将的投降诚意。

  关中诸将对朝廷早就没有了尊敬之意,他们的投降更多的是一种迫于形势的投降,这种投降对赵基而言毫无意义。

  再后来与吕布联合执政,就吕布与李郭、凉州人的仇恨,更是不好招降余部。

  而现在真的不一样了,有袁术这么大的恶,李郭那点算什么?

  这是反臣与贼臣的区别,诛杀贼臣团伙的首脑,驱使余众去攻打反臣团伙……就是让那帮旧日公卿来断案,也会觉得这种操作很正常。

  其中最关键的有两个,一个是吕布的态度。

  袁术建制百官,吕布有责任镇压;舆论追究的话,是吕布带着天子、公卿就食南阳,才给了袁术做大、作乱的机会。

  所以目前,吕布那里弄明白事情轻重缓急后,肯定会急着扑灭袁术之乱。

  另一个关键的是关中诸将的态度……不是自己说不追究党羽、从属,这些人就敢轻易相信的。

  关中诸将跟着董卓、李傕郭汜,什么破事情没见过?

  论疑心,这些人不亚于旧日公卿。

  而现在,面对袁术造反一事,这些人自然会珍惜这样难得的洗白机会。

  难得朝廷、大司马用的上他们,他们再不珍惜的话,那才是真正的取死有术。

  强劲北风吹刮,黄白城也在风灾影响之下。

  城内大司马府邸,李傕依旧是大司马排场,开府治雍凉的架子。

  但现在没几个像样士人充当掾属,他已经失去关中的控制权;就连黄白城所在的左冯翊地区,他也只能干瞪眼,周围将军、校尉已经开始拒绝他的调令。

  他的任何军事行动,都会引发周围武装的警惕、联合抵制。

  这种情况下,黄白城日益衰落。

  与往日一样,李傕过着醉生梦死、阖家美满的快乐生活。

  虽然在关中说话不好使,可在黄白城、自家府邸之内,他依旧掌握着生杀大权。

  生活糜烂到现在的地步,李傕别说披甲上阵,就连女色方面都已经疲软无力。

  终日只能靠着饮酒来麻痹精神,否则任何的清醒与思考,都会带给他无尽的痛苦与懊悔。

  终究是挟持过天子,假朝廷之手号令过天下人的人。

  如今悬殊的落差,以及即将消亡的命运,让他不敢清醒,也不愿去思考。

  他不愿面临这种即将惨淡落幕的命运,可命运正向他席卷而来。

  张绣已经从龙门津渡河,赵基的五部营一万人、五千车骑虎步兵也分别从龙门津、蒲坂津、风陵渡三个方向渡河。

  弘农的段煨,左冯翊东部的梁兴、张横,也都正式起兵。

  赵基还没有抵达,可更多的坏消息已经涌向黄白城。

  就连黄白城西边,右扶风地区的杨秋也开始动员部曲,杨秋不可能为了保护他而起兵,那目的只有一个。

  甚至去年被围攻的苏氏家族也动员武装,似乎也想来分割他的尸体,好向那位新大司马换取犒赏。

  李傕烂醉之际,精神恍惚。

首节 上一节 315/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