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第430节
这一下可不得了,各地州府县衙那都快被挤爆了。
甚至那些专门给农户写申请的穷秀才那都大赚了一把?
没钱没地的农户哪怕砸锅卖铁到处借那都要凑出钱来请他们写个申请啊。
这申请一交上去那就是屯卫军户了啊,就有五十亩地了啊。
五军都督府那也快被挤爆了。
不过,五军都督府不是被农户给挤爆的,而是被公侯勋贵子弟给挤爆的。
现在分封的公侯勋贵太多了啊,而且,现在的武举会试太难过了。
三年才取五百武进士啊,公侯勋贵子弟那是两千都不止了,更何况还有京营将士及其子弟,还有边军将士及其子弟,还有水师将士及其子弟等等,参加武举的人简直不要太多。
现在的武举那可是公平得很,公侯勋贵子弟那也没有特权,他们是考个武举人都难啊。
这种情况下,五军都督府竟然不限人数招经历!
那还不赶紧来啊,经历虽然只有从五品,但做得好了能升从二品的都督佥事啊。
这可比考个武举人还划算。
公侯勋贵子弟都往五军都督府挤,各地的申请那也一车一车乃至一船一船正在往京城拉,万历却并未直接去大宁卫。
他是带着十余万神武营骑兵和两万禁军锦衣卫轻骑按原路返回,走的开原、铁岭和定辽中卫。
这一路他们已经走过一趟了,算是轻车熟路,而且辽东镇的大道都修到开原北了,走起来也方便。
更重要的,万历还想带皇次子朱常溆去看看屯卫和屯田的情况。
明年松嫩平原那边就要开屯田了,这边就有模板,他们自然要好好来看看。
这会儿关外的寒冬都快要降临了,那呼呼的寒风仿佛如影随形一般追随着他们一路从松嫩平原来到了辽河平原。
他们是真正的一路顺风,战马跑起来貌似都轻快不少,两三天时间他们便跑到了辽东镇腹地。
定辽中卫北,还是当初搭建营地的地方,京营再次将士再次搭建起了大营。
这次他们的人马还没上次一半多,营地更是没有上次三成大小。
不过,十余万大军的营地那也相当的壮观。
因为他们还要过河走义州卫去大宁,水师将士都在营地旁的辽河上给他们搭建起了浮桥。
浮桥是早就搭建好了,但他们并没有急着渡过辽河。
这天一大早辰时许,上百轻骑忽而从大营之中疾驰而出,迎着朝阳,顺着田间大道往最近的百户所狂奔而去。
辽东镇本是边镇,这边原本应该是城池堡垒密布,千户所乃至百户所原本都是要修建堡垒驻守的。
不过因为大明日渐强盛,北虏入寇已然不大可能,所以这辽河两岸并未修建什么堡垒,甚至卫城都没修建几个。
这附近的百户所也就修建在一个小山包上,下面就是一圈又一圈的屯卫宅院,看上去倒是挺规整的。
他们一行打马来到山下的大道口,此地的百户便已迎了上来。
万历并未出面,也没显露身份,他和皇次子朱常溆穿的就是京营将校的鱼鳞甲,这里的百户也认不出来。
他只是使了个眼神,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张元德便迎了上去。
那百户见状,连忙拱手躬身道:“末将参见都督大人。”
这是尊称,都司卫所的都指挥使并非五军都督府的都督。
如果是平时,属下这么叫张元德还是挺享用的。
不过,这会儿他却是听着有些老脸微红。
他颇有些尴尬的抬手道:“免礼,你命人过来将我们的马牵去拴好,然后该干嘛干嘛去。
我也就带京城的朋友过来看看,你们不用张罗什么,所有人都该干嘛干嘛,不用管我们,明白吗?”
哦,原来你是带京营的朋友过来玩啊。
张元德就是英国公张元功的胞弟,认识京营将领自然没什么好奇怪的。
那百户闻言,连忙拱手躬身告退,召集手下拴马去了。
万历则是招了招手,让大家都下了马,随即便招呼众人往最近的屯卫院落中走去。
这屯卫院落着实建的很规整,所有院落那都是一圈木栏栅,中间一栋平房,前院一个大晒谷坪,后院几片菜地,五口之家过日子都足够了。
凑巧得很,这家还正好五口人,家里的屯卫青壮刚是被招出去拴马去了,还有一对老人和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女人都满脸拘谨的站屋子门口看着他们呢。
这些人是来干嘛的呢?
第472章 变法图强关乎兴亡
万历竟然来到一个普通屯卫军户家中。
这是要干嘛呢?
朱常溆有点懵。
张元德也不明所以。
军户家眷更是莫名其妙,不知所措。
万历却是微笑着问其中的老汉道:“老人家,怎么称呼啊?”
这穿着锁子甲的肯定是个将领啊。
那老汉连忙拱手躬身道:“草民李十四参见将军。”
这十四也不知是十四日生还是排行十四。
民间大多不识字,取名就这么简单。
这老人好歹屯卫出身,还懂点礼节。
万历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问道:“老人家,可否领我们进屋看看?”
李十四连忙让到一边,躬身道:“诸位将军里面请,里面请。”
万历还真不客气,他不但在正屋大堂细细看了看,还走进两边厢房观摩了一番。
他甚至还走到后面的厨房,烧炕的地方,乃至茅房转了一圈。
这平房建的还可以,起码地方够宽敞,两边厢房也都有热炕头,有煤炉子,冬天应该不会冻着。
辽东乃至奴儿干都司就这点好,不缺地方,只要有足够的保暖措施,日子其实挺好过的。
万历又看了看后院种菜的地方看了看,随即问道:“你们怎么没喂猪啊,这么多的蔬菜你们一家子应该吃不完吧?
还有,刚我看了,你们大堂和左右厢房里都堆了很多麻袋,那最少是上百石的粮食吧?
粮食你们应该不缺,我看你们前院的鸡喂的也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并不是粮食问题。
李十四微微叹息道:“将军,我们也想喂猪啊,我们也想多喂点鸡。
问题,这边冬天太冷了,猪圈那得建得密不透风才行,而且还得添个煤炉子,要不然猪根本过不了冬天。
如果猪过不了冬天,那就只能喂半年左右,半年的猪都还没开始长膘呢,也没多少肉,喂起来太不划算了。
而且猪天天要喂,到了冬天准备猪食也挺麻烦的。
鸡也一样,冬天不想办法保暖那也熬不住,我们后面烧炕的地方鸡窝也就那么大,只能勉强保住这么多的鸡过冬,所以我们也就养了这么多。”
哦,原来还是保暖的问题。
这个着实有点不好办。
他当初命人建过暖棚就知道,这边不管是牲畜还是家禽,冬天那肯定不能直接放外面养着。
牛羊马匹冬天还好养一点,暖棚建好之后只要天天喂草料和清水就行,不用煮猪食。
猪不行,猪吃不了草,也吃不了生菜。
或许,可以考虑做猪饲料。
这样喂起来简单一点,猪长得也快,只要饲料喂得够多,半年就长大也不是不可能的。
万历琢磨了一阵,随即又问道:“你们没牛吗,没有牛五十亩地你们一家子能翻过来吗?”
这位将军到底想干什么?
怎么光问些这问题?
李十四着实有些莫名其妙,不过他还是细细解释道:“牛我们是有的,不过不是分给每家每户单独养的。
因为牛过冬也得有暖棚才行,我们百户所都是在田地那边建几个大牛棚,把牛放一起养。
这样养起来方便,牛配种生崽也方便。
冬天的时候我们每家每户只需轮流出人去烧煤炉子喂草料就行了。”
这办法不错啊,集中起来一起养!
万历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又问道:“我们京营的田地旁都有水车,你们这边没有水车,灌溉田地方便吗?还有,舂米累不累?”
这些你都问?
我们能跟你们京营比吗?
人要知足。
我们现在的日子可比以前强多了。
李十四颇有些羡慕道:“这有水车自然好,不过没水车问题也不大。
这边离河近,我们多挖点沟渠灌溉田地也挺方便的。
至于舂米,反正我们冬天也没什么事干,一家人在一起边闹嗑边慢慢舂也不觉着累。”
那就好。
如果百户所要全部配上水车那可就麻烦了。
这边的百户所可不是一般的多,足有上万个,奴儿干都司那边更多。
万历微微点了点,又饶有兴致的去田地旁的大牛棚里看了看,这才带着一行人回了大营。
这时候前天的奏折都已经送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