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第446节
历朝历代哪个皇帝能拿出这么多的钱粮来供养这么多人两年半?
这一千五百多万人一年最少得消耗一亿五千万石的粮食啊。
万历也是看辽东都司的屯卫大丰收,一年售出这么多粮食来没有一点问题,而且辽东都司离得还近,转运粮食比较方便,这才敢这么搞迁徙。
其实,粮食还只是一个方面。
这么多人跑过来那还得准备很多东西。
比如,住的地方。
屯卫宅院没建好之前这些人可没地方住,而且这边就算是春夏秋三季晚上温度那也比较低,天当被地当床肯定不行
还有菜的问题。
人不能光吃米饭,那根本就吃不下去,而且不吃点肉那根本就没力气干活。
还有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建房材料等等,需要准备的东西那都不知道有多少。
这些万历自然是早有准备。
万盛堂本身就有布庄,而且出产的布那是数以百万匹计的,拿他们自己出产的布做三百多万个简易帐篷还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防雨的问题,他们自己也产油,泡点黄油硬纸覆盖在帐篷外面防雨还是没多大问题的。
菜的问题也好解决,辽东都司屯卫种的蔬菜多了去了,他们没怎么养猪,平时也只能用来喂鸡,随便出点钱就能拉一船。
至于肉食,鱼肉那可以用新建造的大型渔船去捕捞,羊肉什么的,去年他们从鞑靼部缴获不少,隔三差五顿点羊汤给这些人打打牙祭还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建房材料万盛堂和各大边镇那都有出产,拉过来就行。
奴儿干都司,辽河北码头,迁徙的屯卫军户尚未过来,辽东都司调派来的各级屯卫军官便已经过来了。
万历也带着锦衣卫、禁军、神武三营和神枢四营移营至此。
辽河北岸那是真正的营帐如海,光是辽东都司调集而来的各级屯卫军官就有二十多万,再加上他们的家眷,那便是上百万。
水师快船那也早已经开始往这边转运粮食和物资了,码头附近各类物资也早已堆积同山,一眼看过去,那就如同一座座山脉一般。
这天午时还未到,第一批迁徙的屯卫军户便已经拉过来了。
水师上千艘蜈蚣船那真就如一条巨型蜈蚣一般舞动着船桨疾驰而来,每一艘上面那都是男女老幼五六十个,加起来足有五六万。
这些屯卫军户跟辽东都司那边的屯卫军户还不一样,他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屯卫军户呢。
他们原本只是田地很少乃至没有田地的平民百姓而已,想让他们立马就变得如同真正的屯卫军户一般有组织有纪律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那家伙,密密麻麻的黑点从船上一拥而下,长长的码头区域顿时变得如同菜市场一般人声鼎沸。
男女老幼那都欢天喜地,满脸兴奋之色。
不容易啊,坐了将近十天的船总算是到了。
这一路过来不知经过了多少江河湖海,他们也不知道水师快船是往南还是往北,他们只知道这条大河两侧的确满是未开垦的荒地。
而且码头附近那营帐是一眼都看不到头,那堆积如山的物资也一眼看不到头。
这就证明,每家每户是真要有五十亩地了,万岁爷不但要给他们分地还要给他们分发物资呢。
万历这会儿其实就在码头旁的土坡上,只是他和皇次子朱常溆都是穿的京营将校的戎装而已,这附近京营将士足有二十多万,平民百姓自然不会想到土坡上驻马而立的会是当今天子。
他举着望远镜扫视了一番,随即便对着一旁郑重道:“元德,看你的了。”
张元德闻言,立马拱手躬身告退,打马飞奔而下,来到码头旁那堆积如山的物资附近。
很快,屯卫军官便赶着一队队辽东镇调集而来的粮车来到那一大片黑点旁。
紧接着,上百个百户便掏出名册开始点名了,他们手底下的总旗和小旗则飞快的走进人堆里把抬手应声的人领过来,在马车两边排好队列,把这些人携带的重物和小孩什么的都放粮车上。
没过多久,这五六万人竟然就已经化成上百支队伍,跟着车队缓缓向北面划定的运河区域走去,码头附近的黑点就这么清空了。
万历见状,不由微微点了点头。
皇次子朱常溆见状,却是忍不住惊奇道:“他们分得怎么这么快?”
你以为这些屯卫军户是一顿乱拉过来的?
万历耐心教导道:“溆儿,你要记住,凡事要谋定而后动,不能想一出是一出。
这次屯卫军户大迁徙可是准备了将近半年时间了,朕早就命五军都督府那边将所有屯卫军户所属的卫所、千户所、百户所给定好了。
元德这边也把所有指挥使、千户、百户、总旗和小旗都定好了,粮食和物资也分配好了。
水师将士也不是一顿乱拉,他们这次拉来的就是两个卫所所属十个千户所共计一万一千两百户屯卫。
而且,水师快船也不是乱停的,每个码头停靠的都是一个百户所的屯卫军户,那些码头也都是事先做好了标识。
那些百户只要带上分配好的粮草和物资按标识上前去点名就行了。”
原来准备得如此周全。
皇次子朱常溆闻言,不由连连点头道:“儿臣明白了,父皇,您真厉害。”
工部尚书曾同亨闻言,那也不由得露出一丝钦佩之色。
当今天子着实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厉害。
历朝历代那都没有哪个皇帝有这么厉害,上千万人口的迁徙竟然能安排的如此细密,谁人能做到?
他们正说着话呢,那刚刚清空的码头竟然又来了上千艘水师蜈蚣船,又是五六万男女老幼欢天喜地的涌上了码头!
万历说一个月内把三百万青壮给工部尚书曾同亨拉过来自然不是在吹牛。
这些屯卫军户事先那都已经按所属卫所在运河沿线集结好了。
云贵川行都司的八爪船早就开始把他们一批批往辽河沿线的码头拉了。
水师的蜈蚣船他足足安排了十队,这十队蜈蚣船是日夜不停的往辽河北码头拉人,一天就能拉来五六十万,一个月那就是一千五百多万!
第488章 千秋功业
京杭大运河到辽河一线,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迁徙正如火如荼。
奴儿干都司,一条连通辽河流域和松花江的大运河也准备开挖了。
工部尚书曾同亨细细在运河沿线考察了一番之后,选定的运河起始点还不是开原西北的大辽河拐角处,而是开原西面,铁岭以北的庆云驿站所在之处。
因为这里是原来通往奴儿干都司的最后一个驿站所在之处,辽东镇的大道都修到这里来了,陆上交通也比较方便。
而且,这附近就是辽河直流清河的汇入口,清河水还能调来当运河第一段的水源,还有从这里开挖一路往北还能连通辽河东面好几条支流。
运河也不是一直朝北挖的,连通到东辽河之后运河还会转而往东北方向连通一座大湖泊,然后又从那大湖泊一路往西北方向挖,连通另外几座湖泊。
这条运河的终点也不是原本京营大军驻扎的松花江南岸,而是嫩江和松花江的交汇之处。
因为那里有整个松嫩平原最大的湖泊,大水泊,水量十分充沛。
宋朝的《武湖经总要》就有记载,大水泊周围三百余里,这周围的意思并不是指周围的地,而是指周围湖岸的长度,也就是说,大水泊如果是个正方形,那长和宽都有八十里左右,由此可见大水泊之大。
这运河具体怎么修建万历属实不是很懂,他就是尽全力给曾同亨调集人员和物资,以保证运河顺利修建完工。
万历二十五年五月,辛卯朔。
奴儿干都司的冰雪已然彻底融化,迁徙来的屯卫军户也达到了一百五十余万户,自运河源头至东辽河以南那密密麻麻的帐篷都连成了一条白线,松辽大运河终于可以开工。
这天一大早辰时许,朝阳初升,施放大光明。
庆云驿站北,京营大军和屯卫青壮汇聚之处。
运河源头新修建的祭天台之上,一阵鞭炮声响起,三牲祭礼随之而上。
万历手举三炷香,朗声道:“朕欲修建松辽大运河以造福万民,乞上天怜悯大明亿万百姓,佑此千秋功业,朕率军民数百万叩谢上天恩泽。”
说罢,他恭敬的插上香,随即满脸肃穆的跪下来,行三叩九拜之礼。
“哗啦”,数十万京营将士,上百万屯卫青壮,包括汇集而来的屯卫家眷,如同波浪跟着跪倒。
这修建运河的确是千秋功业,京杭大运河自春秋战国始建,到隋朝贯通南北,再到大明全线贯通,两千余年间不知福泽多少百姓。
松辽大运河更是关乎小冰河天灾数十年乃至上百年间大明亿万百姓能不能吃饱饭的问题,他是真心希望这条大运河能顺利修通。
他恭敬的三叩九拜毕,随即便起身抬手道:“鸣炮、击鼓、开挖。”
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那雄浑的鼓点声也随之响起,上百万屯卫青壮自祭天台旁开始依次挥舞起锄头,对着石灰框定的区域就是一通挖,那扬起的黑土不断向北延伸,仿佛一直延伸到了天际一般。
工部尚书曾同亨见此情景,那都不由得浑身热血沸腾。
这的确是难得的千秋功业。
松辽大运河一旦建成,这片大平原上出产的粮食便能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京畿、西北、乃至中原,自此大明就不再缺粮了。
大明不再缺粮看似简简单单一句话,实际却是关乎亿万百姓的生死存亡。
嘉靖朝的天灾依然历历在目啊,一旦天灾降临,那便是饿殍遍野!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很多时候老百姓就缺这口救命的粮食啊。
这片大平原还不是上亿亩,而是两亿多亩,而且这边的黑土地相当的肥沃,亩产基本能达到三石以上。
如此多的粮食拉出去能全活多少百姓?
这条大运河必将如同京杭大运河一般,造福百姓上千年乃至数千年。
他的名字也必将随当今天子一起载入史册,流芳千古!
不过,这条大运河要修建起来并没有这么容易。
他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又细细想了想,随即小心道:“万岁爷,从庆云驿到东辽河一下因为有辽河支流,粮食物资用八爪船还能转运。
但是,过了东辽河,那便离开辽河水系了,我们的快船还划不过去,一百多万青壮、七八百万男女老幼的粮食物资靠辽东镇调派而来的万余辆粮车还远远不够啊。
微臣斗胆,请万岁爷调集更多的粮车过来,以保证东辽河以北的粮草物资供给。”
这个其实就是他要先修建大运河的主要原因。
因为没有大运河来转运粮草物资,那不要说种地了,就连过冬的房舍都修建不起来。
这边的房舍可都要配上锅炉,而且还有砖头和木头等物资那都得在别的地方准备好拉过来,到这边准备那肯定来不及了。
如果这么多的物资全靠马车来转运,那大明所有马车全部调集过来都不够。
现在一百多万青壮、七八百万男女老幼还只是需要拉点粮食和基本的生活物资而已,一万辆马车那都已经不够用了。
这马车肯定得配够,七八百万男女老幼的粮食和基本生活物资必须保证。
万历毫不犹豫道:“神枢营两万辆战车其实也可以当粮车用,朕全部调拨给你,够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