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第84节
帝王无情,特别不能对你这种没脑子的兄弟讲亲情。
万历冷冷的道:“你走不走,再不走朕就命人绑了,你自己走还是个自由自在的藩王,绑过去你就过一辈子幽禁的日子。”
你,太无情了!
潞王闻言,无奈起身道:“我走还不行吗?”
哼,就你这点脑子,跟朕斗?
万历暗自冷哼一声,随即挥手道:“速速搬东西上船,辰时准时出发。”
说罢,他便带着李玄成、单思南、成国公朱应桢等和一众护卫高手来到外面,骑上战马,直奔东便门外的大通桥漕运码头而去。
这会儿大通桥码头也被密密麻麻的京营将士给围住了,那通惠河上的漕船更是密密麻麻,一眼都看不到头。
他们刚来到漕运码头,还没来得及下马呢,戚继光就迎上来,做出行礼的架势。
万历连忙抬手低声道:“元敬,免礼,不要让人知道朕是这身打扮。”
呃,这个,好吧,你说不行礼就不行礼。
戚继光还是有些担忧道:“万岁爷,您就带一万锦衣卫和一万禁军去太少了吧,万一有人图谋不轨怎么办?”
万历微微笑道:“他们想图谋不轨也得能找到朕啊,朕就跟小舅、单将军和应桢住一个船舱,看上去就跟普通的锦衣卫一样,他们怎么图谋不轨?”
这个,行吧。
戚继光想了想,随即缓缓点头道:“万岁爷,那您先上船吧,末将假装在这里恭迎,让人不知道您上了哪艘船。”
聪明。
万历微微点了点头,随即便挥手带着李玄成、单思南、朱应桢和几十个护卫高手随意上了艘八百料的漕船。
这八百料的漕船还是带风帆的,平时如果顺风,那一个时辰能跑上百里,如果不顺风,那一个时辰就能划十多二十里。
还好,这会儿已经到秋天了,刮的正好是北风,而且他们从大通桥码头去通惠河这一段还是顺流而下,就算漕船拉了很多潞王的财物,速度应该也不会太慢。
他这次出行没搞一点场面,满朝文武他都没叫来一个送行,就是锦衣卫、禁军和京营遍布从东长安门和东华门到大通桥漕运码头的街道两侧。
京城百姓都不知道他出宫了,好多都还在东长安街和十王府街那边围观等着呢。
倒是潞王搞出来的动静有点大,李太后那是带着一大堆太监和宫女赶了过来,又是哭,又是嚎,拉着潞王不肯撒手,一路哭到大通桥漕运码头。
辰时许,朝阳蓬勃而出,大通桥漕运码头也变得通明透亮。
万历见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立马暗暗朝另一艘船上的陆绎使了个眼色。
陆绎当即挥手朗声道:“扬帆,启航,船队出发。”
上百艘八百料漕船的风帆缓缓升起,船队也渐渐离开漕运码头。
李太后又是好一阵哭嚎,四周看热闹的百姓则是嗡嗡的一阵议论,也不知道这太后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万历压根就没去管那个蠢女人。
这个时候他关注的是运河。
他站在十余丈长的漕船船头,迎着朝阳,看着宽阔的通惠河上船来船往,那都不由得暗自感叹古人的伟大。
这通惠河还不算是大运河呢,其宽度大致就是二十丈,也就是六七十米,看上去已经相当的壮观了,挖出这么长这么宽这么深的运河来,都不知道要耗费多大的人力。
船队这会儿等于是顺风顺水,不到半个时辰,通州北运河段便到了。
前面的河道豁然开朗,大小船只也明显变多,北运河的宽度足有上百丈,也就是三四百米,在河岸这边甚至都有点看不清对岸的东西。
那往来的船只看到他们这上千艘漕船组成的船队竟然都习以为常,没有丝毫惊讶之色,由此可见,大运河上的漕船之多。
大明的造船技术其实在洪武朝和永乐朝就已经达到世界之巅了,那时候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就是无敌的存在。
可惜,大明自费武功,放弃了海洋,放弃了继续建造远洋巨舰。
那时候大明就能建造五千料的宝船战舰了,两百年后,大明一千料的福船战舰都没几艘了,八百料的漕船在北运河上都算是顶大的舰船了。
船队一路往南,那是真正的顺风顺水,温榆河和潮白河的推力再加上呼呼的北风,八百料的漕船简直势若奔马,一个时辰上百里都不止。
他们就这么晓行夜宿,一路都没有下船休息,三天时间竟然就赶到了扬州漕运码头。
这里再往西一拐那就是长江主干道了,船队等于是逆流而上,而且风向也不对了,光靠桨来划,笨重的漕船一个时辰最多能划出去十多里,一天能划个百来里就算是不错了。
南直隶扬州府到湖广岳州府走水路足有将近两千里,漕船这么慢慢划最少也得半个月以上,而且到了岳州府,转长江支流水道还是逆流而上,还有六七百里。
他如果真带着船队押送潞王去衡州府就藩,光是过去那就得花二十多天,回来虽然是顺流而下,那最少也得几天时间。
也就是说,他送趟潞王那得耽搁个把月时间。
还好,这个时候张榛和骆思恭已经带着上百锦衣卫和密卫高手在扬州漕运码头等着了。
张榛还利用自己的关系跟水师租了五艘八百料的蜈蚣船。
蜈蚣船那就不是笨重的漕船了,那尖而阔的船体两侧足有二九十八支大船桨,如果是在海面上,那一个时辰划出去上百里都不成问题,就算逆流而上,一个时辰也能划出去四五十里,一天也能划个三百余里。
万历直接就换上便装,带着李玄成、单思南和数十护卫高手上了水师的蜈蚣船,只留下成国公朱应桢和锦衣卫都指挥使同知陆绎押送潞王。
这样着实有点冒险,他竟然撇下两万锦衣卫和禁军精锐,带着不到两百人上路了!
不过,其他人的注意力肯定在硕大的船队上,谁能想到他会中途换船呢。
他只要不暴露身份应该是没什么危险的。
第91章 忠臣良将少年时
重庆府,古巴郡之地也,乃入巴蜀之咽喉要道。
五艘水师的蜈蚣船脱离押送潞王的船队之后便逆流而上,直奔重庆府而来。
万历倒也不是要到重庆府城去,他的目的地就是重庆府东面的门户,忠州。
忠州乃是唯一以忠字命名之地,而且还是唐太宗亲自命名。
这个“忠”乃是忠义、忠诚、忠信、忠勇、忠孝之义,“忠”之一字在忠州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
忠州自古那真的出了很多的忠臣良将。
这一次万历就是来寻忠臣良将的。
忠州秦氏历史上为大明战死的大将就有十多个,秦良玉的兄弟子侄几乎全部为大明战死了,就剩下两个重伤不能再上战场的。
这样的忠臣良将他自然要尽早收入麾下,所以,他假借押送潞王就藩之名,跑重庆府来寻忠州秦氏了。
重庆府距离扬州府足有三千余里,为了节省时间,他可是下了不少本钱。
他跟操舟的水师将士说了,十天之内赶到忠州,每人每天二两银子的工钱,超过十天,工钱减半,每人每天只有一两。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一天就相当于一个月的粮饷啊,水师将士自然是拼命的划。
这一路他们一顿猛划,过巫峡穿夔门,终于再第九天下午申时许赶到了忠州码头。
艳阳当空,忠州码头却是有点寒风萧萧,那码头旁的台阶是一眼都看不到头,仿佛延伸到了天际一般。
这就是重庆府有名的山城了。
万历抬头看了看貌似在云端虚无缥缈的忠州城,随即问道:“张大人,你可曾来过这里?”
你还叫我大人!
这意思你演的是富家公子是吧?
国丈张榛摇了摇头,随即指着旁边几个着便装的锦衣卫道:“我没来过这里,不过他们来过,他们是专门负责往这边送货的。”
万历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问道:“你们谁听说过忠州秦家吗?”
几个锦衣卫皆是茫然摇头。
看样子这会儿忠州秦氏还没出名,还得派人去找。
万历想了想,又问道:“忠州城最大的客栈能住下多少人。”
那领头的锦衣卫小旗道:“黄公子,这码头附近最大的客栈也只有一个占地十来亩的院子,里面除了主宅,一圈平房大概也就十来间,挤一挤大概能住下百来号人。
还有单独的院落啊。
不错,不错。
万历想了想,随即果断道:“张大人,你跟我去住那个院子吧,思恭,你带着人去城里找寻秦葵和秦良玉一家,把他家里人情况打探清楚。
至于住哪里,你们自己看着办,离我们住的地方近点就行。”
骆思恭闻言,连忙拱了拱手,随即挥手带着手下几十个密卫高手疾步往台阶上方的城门走去。
万历又看了看长长的台阶,随即挥手道:“小舅,让他们把东西抬上,我们也进城去吧,水师将士留下看船。”
他们这一行大概有百来人,而且大多是壮汉,看起来着实有点唬人,不过,他们抬着很多东西,好像是行商的。
这忠州码头就是重庆府的门户,也是巴蜀的门户,跑生意的大商贩来这里歇脚倒也不奇怪。
其实,这些伪装成货物的东西大多是他带来送给秦家的厚礼,剩下就是他们路上要花的金银。
这忠州码头旁的台阶真不是一般的长,万历爬上去那都有点气喘吁吁了,他抬头再一看忠州城,那都不由得一愣。
忠州城的城门竟然只有丈许宽,城墙那都不到两丈高,里面的街道那也窄得很,好像过马车都有点困难。
看样子他们唯有徒步了,街上那是一匹马都没见。
那几个专门负责送货的锦衣卫倒是走习惯了。
他们带着这一行百来号人进入城中,在狭窄的街道上转了一小会儿,便来到一间两层低矮楼房的客栈跟前。
万历都懒得露脸,他直接命那几个锦衣卫去把后面单独的院子包下来,然后就带着人往后走去。
这里的条件是真的有点差,客栈的院子还不如他在避暑山庄那个水房所在的院子呢。
不过,这个并不是重点,反正他在这也住不了几天。
他们住下来之后貌似就只有等了。
这一等直接等到夕阳西下,太阳都快下山了,他们都把晚饭给吃了,骆思恭这才疾步走进来,拱手道:“黄公子,找到了,秦家在忠州城西五里许的秦家坝。”
难怪找这么久,原来秦家不在城里。
万历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问道:“秦家现在什么情况?”
骆思恭细细解释道:“秦家主人秦葵是岁贡生,在县学任训导。
秦葵有三子一女,长子秦邦屏今年十六,好像去年才娶妻生子,有子秦翼明尚且不到一岁。
次子秦邦翰今年才十四,有一女秦良玉今年才十一,幼子秦民屏才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