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103节
开春。
军情就来了。
王信顾不上其他,嗅到了一些阴谋的味道,还在犹豫中,没想到来了一位故人。
“将军,可还记得小人。”
来人干瘦精悍,还穿着棉袄,一脸的笑意。
王信感到面熟,突然灵光一闪,联想到了祁家老大,指着来人笑道:“你是张薄。”想起了此人,王信好奇的问道:“祁家老二在哪里?你们最近如何。”
来人见王信认出自己,竟然还叫出自己的名字,明显有些意外,高兴的笑道:“大当家死后,二当家带着我们重操旧业,重新干起走私的事。”
祁家当初就是走私的坐地户。
从容易掉脑袋,风险极大的行商,好不容易翻身为坐商,拥有一方基业,结果毁于罗明之手,如今回到了以前,果然是重新干起。
张薄也不担心王信抓他们。
祁家的事,当初谁不知道,王信能带着他的人马上岛,与他们祁家合作,难道不清楚祁家的底子,加上佩服王将军,张薄倒是不隐瞒。
王信也没怎么在意。
从大方向上,其实自己是支持朝廷海禁的。
这个海禁,不是说与各国不往来,而是贸易要控制在朝廷手里,因为目前的海贸,是大周的工业品流向世界,换回来的是金银,极少部分是各地土特产,或者一些珍稀品。
这种贸易不受控制,对大周的伤害太大了。
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天量的金银没有行业可以容纳,最后全部涌入土地,大周承平百年,兼并土地之烈远超前明,可以说大周的海贸占了很重要的部分原因。
土地贸易,无法让金银流通,最后还是没地方花,埋在了各家的地下。
而大周的土地产出和矿产产出,却在源源不断流入国外,的确富裕了小部分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实际上是灾难。
这又和江南与外省的贸易不同。
大周内循环里,土地的产出和矿产的产出是留在国内的,金银也是留在国内的。
但上梁不正下梁歪。
总得给下面人一条活路。
犹如自己不也是在开口子么。
军粮应该有仙居供应,仙居的赈灾,那是浙江巡抚考虑的事。
自己不但没有找仙居索要军粮,反而送了一笔粮食,地方县令舒服了,不用去和大户们对抗,大户们也高兴,自己省了粮,也不用去逼迫百姓,多少减轻了些麻烦。
这也是换成自己,要是别的将领呢。
他们可没有自己与林如海的关系。
所以盐道的走私也好,海上的走私也好,自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特别是盐户们冒充倭寇走私私盐,这是在挖朝廷的根,在扬州时也是枪口抬高一寸,一般没有理会过。
除非穷凶极恶。
走私私盐就走私私盐嘛,非要仗着自己手里有刀,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一路丧尽天良祸害百姓,那自己也必然会一路追到底。
因为如此的看法,王信是真没有居高临下看待张薄的态度。
张薄也因为感受到王信的尊重,以前在扬中岛就佩服,带来了一个让人措手不及的消息。
“二当家想着王将军,可事关重大,不敢私下做主,担心惹了天大的麻烦,可小的不愿意,劝了二当家,二当家松了口,小的连忙赶来告诉王将军。”
张薄一口气说道:“那王志已经走上了死路,天台是诱饵,大军已经布置好了,就等着王志钻进去,可二当家说,此事把将军排除在外,说明有人排挤将军。”
王信一开始听得云里雾里。
逐渐的明白了。
有些想不通其中的关键,“连你,连我都知道王志被骗了,那王志做到如此的事业,难道会是庸人?”
听到王信的疑惑,张薄笑道:“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啊,太想上岸了,岸上的人,理会不了水下的人,谁不想上岸。”
以前丹徒的基业在。
他们祁家人不怎么在意,后来祁家基业没了,巡检司也丢了,重新沦为了行商,成为见不得光的势力,二当家以前多阳刚的人,如今不也是很费劲心思要拿回以前的基业么。
欲望真是可怕的东西。
如果王志满足于形状,真的会是大麻烦,王信都不敢保证能解决他。
因为抓不到他。
经过张薄一说,王信不再怀疑。
以前他也不理解,大户为何永远无法满足,一直持续压迫百姓,难道不知道危害吗,因为控制不住欲望,所以无法满足。
我这代人富裕了,还要未来子孙也富裕,未来子孙也富裕了,还要保证永远的富裕下去
打败自己,才能强大。
不能打败自己的人,强大都是假象。
不让自己去分军功。
那就不去好了。
两年内连升五级,接下来就算是王子腾林如海拼了老命,自己也很难继续升,自己太年轻了,不如为手下们多盘算,这么多战功,一个个提拔一两级,以王子腾林如海他们的关系不算难事。
天下真是微妙。
祁家竟然是太上皇那边的人,太上皇当然不知道祁家,就算是张薄嘴里的大老爷,想必也未能知道他们祁家。
就像自己。
外人的眼里,自己算是勋贵一系里,再细分根脚,属于是四大家的势力。
那自己手下的张灿他们,林如海也不认得他们,可关系就是很微妙。
所以.罗明没砍错人。
罗明以前是太上皇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祁家的根脚,后来跟了皇上一系,知道祁家必然拖后腿,所以先下手为强。
只可惜。
罗明还是输了。
不是输在他自己,而是输在上头。
那么从全局来看。
这次的灭倭,也不是谁的功劳,同样是因为上头。
太上皇胜了。
上下一致,政令通达,以大周的国力,聪明人之多,当然能灭掉倭寇。
所以关键是太上皇胜了。
太上皇一定比皇上好吗?王信不知道,但无论谁胜了,有了明确的方向,下面的人也才好做事啊,否则为何说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呢。
百姓们连太上皇多大年龄,姓什么都不清楚。
可生活的好坏,的的确确赖于皇室。
那么。
江南大户们推崇的新学,甚至关于对独君的言论,所以新学就是好的咯。
从字面意义上的确是进步。
王信摇了摇头。
还是为了利益罢了。
这就是江湖啊。
真指望大户,接下来才更惨,因为大户人多,吃相更难看,至于百姓,百姓人人都想当大户。
这就是世道人心。
所以啊。
既然倭寇平了,太平岁月,接下来过好自己的日子,比什么都强。
只是到哪里过日子呢。
王信觉得自己要想清楚。
京城不好,规矩太大了,漩涡也深,还是扬州好,民间富裕,活力也强,女孩子能上街,学堂里甚至有女扮男装的学生。
自己身为游击将军,带着一营坐镇地方,每天小酒喝着,牛皮吹着,班也不用上。
以后自己有了儿子,起步就从五品舍人身份。
儿子就算再没有出息,整日混吃等死,还得罪了人,承袭不了自己的职位等等,自己的孙子照样起步是八品舍人。
第104章 国事家事天下事
今年这个年,是贾府下人这些年来最累的一个年。
谁也没有休息好。
贾妃省亲后回宫,次日见驾谢恩,并回奏归省之事,龙颜甚悦,又发内帑彩缎金银等物,以赐贾政及各椒房等员,不必细说。
光荣宁二府,以及园中一应陈设所用之物,光收拾就用了三天。
从上到下都疲。
唯独王熙凤,事多任重,别人或可偷安躲静,独她是不能脱得的,性子又要强,生怕别人说她做事不好,天天装的像个没事人一样,实则苦处只有自己咬牙熬。
这一日。
贾琏回到家中,也不心疼媳妇,吩咐道:“老爷发话了,凸碧山庄那里,还是要留给王兄弟,等他回京后,依然供给他住。”
王熙凤好不容易得闲,喝了一口茶,平日里见不到贾琏的影子,半刻功夫的忙也帮不上,回来还使唤人,内心不满,只听到是王信的事,关乎王家人,王熙凤的怒火倒熄了。
“此事本来老爷做的不对。”王熙凤抱怨道:“人家住的好好的,又不在京城,非要动凸碧山庄,幸亏人家还没回来,否则就算老爷开口,以人家要强的性子也不会留下。”
叔叔只送了口信,后面却没有了,王熙凤不知道叔叔王子腾的想法,只能凭着自己的心思去做。
府里的供应都是一等,只是那王信性格不似常人,素有他的主意,周瑞家的来请问,王熙凤让周瑞家的按照王信的吩咐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