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96节
路途与一船经过。
“那是王将军吧?”
“邓老大。”
甲板上有人悄然问道。
刀疤脸扶着栏杆从高望低,看着那艘舟船离去,舟上的人影依然看不见,耳朵里依稀记得那首诗。
半年前,邓老大因为是祁家的地盘所以不好动手。
如今祁家都没了。
“娘希匹,莫挨老子。”邓老大一个巴掌,把上来的手下打翻在地,手下一脸委屈,邓老大又大笑的搂住手下,大笑道:“走,咱们去喝酒。”
“邓老大怎么这么高兴?”
“刚才还没事,发生了什么事?”
手下们奇怪道。
船上大鱼大肉,敞开了吃,今日还有酒,以前准备出海的时候,可不需喝酒,邓老大今天很古怪啊,不过现在还在江上,喝酒不要紧。
第97章 再入林府
天还未亮。
扬州城外一处的渡口,漕船便已装卸江南的丝绸,船工们赤着脊梁,粗布巾子往脖颈一搭便熟练的干活。
各商家的管事立在码头,手指捻着新到的青瓷盐罐,釉面映着运河粼粼的波光,时不时交谈几句。周围各帮苦力们埋头干活,光码头上就热闹不已。
四通八达的水道,不光有货船商船渔船花船,还有渡船客船等。
一路坐船价格便宜。
王信与几名少年包的小舟船,史平付了铜板,船夫笑着提醒:“客人小心脚下。”
话音刚落,几名少年已经稳稳落到岸边。
王信也跳了一脚,从船头跨到岸上,几名少年拥了过来,朝码头外走去。
码头不远处搭建的些许棚子,小摊贩们等着生意上门。
过了此处,进了街道,临街的酒楼,则不是苦力们来的地方,倒不是禁他们来,而是酒楼花钱更多,多是管事们来的地方。
苦力们更愿意去摊贩处。
重油重盐的肉汤米饭,不光管饱还好吃,每人可以吃几大碗,价格也廉价的令人发指,至于都是些什么肉?管他是什么肉,只要不是人肉就行。
早上干完了活,来到此处噗嗤噗嗤吃一顿,再喝几盅酒,去老地方美美的困上一觉,有时候睡过了头,各家掌盘气汹汹的上门叫人,一边恨铁不成钢的大骂,一边督促伙计赶紧去开工。
还有外地不断跑来求活干的散工。
每天能看到乌压压一片蹲着,只能在码头上苦等,朝不保夕,有时候有活,有时候没活,见到掌盘们各种讨好,希望能加入进去,获得一份稳定的生计。
掌盘作威作福,但也不敢乱要人,毕竟活就那么多,先要紧着自己人。
说书的、帮忙写信的、戏班、耍杂技、变戏法、医馆、茶肆、酒楼、药铺、眼镜行、西洋铺、书店、马行、牙馆、大通铺、布行、裁缝店、洗衣铺
甚至还有帮忙送尸体回老家的行当。
从外城到城内。
三百六十五行,扬州行行尽有。
几名少年四处看,穿着粗布袄,仿佛刚入城的农家子弟,周围的人见怪不怪。
倒是少年们目瞪口呆。
这里与京城截然不同的气氛,仿佛两片不同的世界,一个大气辉煌,规矩森严,一个小巧玲珑,活力四射。
就脚下的街道。
京城的大道可以几十匹马并排而行,要多么气派就有多么气派,谁也不敢在上面乱走,时不时五城兵马司的兵差巡逻。
而这扬州。
街道不宽,但是人来人往,中间过马车,两旁行轿子,最边上走人,络绎不绝人头积攒,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事,也不碍着别人。
他们甚至看到了一个摊贩指着差人的鼻子骂,那差人气的要动手,被左邻右舍给劝了下来。
不可思议的场景,完全无法想象。
王信的规矩是出营后不需穿军服,所以几人到了林府,林府的人差点没认出王信,得知后,管家连忙从里头小跑出来请王信进去,少年们也有他们歇脚的去处。
巡盐御史是主官。
衙门和住的宅子连在一起,前一半是衙门,后一半是官员的住宅,林如海又在周边买了地建了园子,旁边开了一道大门。
所以林如海不住在衙门里,与衙门隔得又不远。
管家请王信入坐,在偏厅等候,一会儿,带人送来茶水,王信也没闲着,又不是别处,不知道林如海什么时候回来,就在院子里闲逛。
对于林府,王信一点也不陌生,后院都去过几回。
从关系上论,自己也算是林府的亲戚,林黛玉得叫自己叔叔,一起坐船个把月,倒也是挺有趣,不知道这丫头最近过得好不好。
“王信。”
有人直呼其名,林如海回来了。
“林公。”
王信转过身拱手。
“走,里头坐。”
林如海犹如往常,率先往里而去,王信笑了笑,看来林如海并没有生气,于是跟着进去。
两人进入偏厅,林如海也没有提去正厅,这些不讲规矩的失礼行为,反而是表明了一种态度,把王信当做自己的晚辈看待。
王信也不掖着藏着,拿出提督下发的手令,各地支援粮草的公文,笑着上前递给林如海,边道:“林公可得帮帮忙。”
林如海接过,看了一眼就放到一旁,开口问道:“这些都好说,你是怎么想的。”停顿了片刻,又问道:“为什么要得罪应天营的参将?”
“谈不上得罪,身为大军先锋,军务为重,先去见提督汇报军情才是。”王信说完,看到林如海不满意,知道瞒不住对方,这才决定说实话。
“提督看重我打仗的本领,想要我做个表率,而且给的条件丰厚,于是我就答应了,既然答应,自要全力以赴。”
听到王信的回答,林如海摇了摇头。
游击将军的位置,贾府也能给,并且自己提前告知了王信,也不过是晚几年,熬资历而已,何况贾府好吃好喝的供着,又有奴仆伺候。
林如海开口询问:“贾府不好?”
王信点了点头,“政老爷性子还不错,虽然看不起武夫,文人的通病,但该有的礼数和尊重一样不差,只是大老爷那边嘛.”
王信迟疑了起来。
“去了京城小半年,怎么就变了呢?说起话来吞吞吐吐。”林如海不满。
没什么不能说的,于是王信认真道:“贾府规矩太大,可能京城那边是这样的风气,只是我不太适应,还是更适应扬州,有林公关照,小子也舒心。”
听到王信的解释,有些也想通了,比如贾雨村的事。
按道理而言,贾雨村是通过自己,攀附上贾府的关系,恩主是贾府,理应更亲近贾府,实际上贾雨村并不是很热情贾府,而是更亲近王子腾些。
所以会不会是同样的原因。
贾府百年勋贵,开国一门两国公,如今掉了底子,可面子还在,所以贾赦难免还保持原来的习气。
大周立国之初,下面的军头谁不是各家勋贵的人。
门下走狗,一般人想当还当不了呢。
今非昔比,果然是勋贵落寞了呀,不光是贾雨村,包括王信,一个个都不愿意被勋贵如此对待,主要还是勋贵掉了底子。
如果还是以前的威风,拿得出利益给下面人,又何至于此。
还有就是王信这小子傲气。
换做一般人,别说当狗,跪着叫爷爷都乐意。
可这样的人多半没本事,有本事的人多半傲气。
王信知道林如海是聪明人,许多事一点就透,能理解自己,让人轻松许多。
林如海叹道,“贾府的确有些老套路,不合时宜了。”
比如送人丫鬟。
林如海瞥了眼王信。
王信不知道林如海心中所想,反而为贾府解释了两句。
说道:“倒也算不上老,其实管用就行,因地制宜罢了,如这扬州府,天下最富裕的地方,民生百业,兴盛昌隆,文化发达,连市井贩夫走卒也能看上几篇白话小说,说上几个故事,新学进步,提倡男女平等,皆有资格入道学,甚至有更耸人耳目的言语。
而那倭寇,我听闻倭寇本土还有丢弃老人之习俗,老人年过五十就要自杀,或者进入深山自生自灭,百姓一生连白米饭都难吃上一口,对他们而言,白米饭已经是人间美味,因吃不饱以至于百姓人人矮小如倭,其民更谈不上读书认字,不通文墨礼节,与禽兽无异。
偏倭寇大多剑术超绝,弓术狠准,甚至做到空手入箭矢的地步,其做派,又何尝不是我国春秋之风,勋贵世家之部曲奴仆也。
反观江南,人人读书识字,以读书为荣,以勤劳为重,男耕女织,家家安康,求学之风盛行,一场讲读更有上万读书人相聚的盛举。
民不畏官,官不畏朝,大谈仁义道德,人人似君子,其现状却是倭寇横行江南,几人乃至十几倭寇横行县城,数万百姓皆惧之。”
听完王信的长篇大论,林如海安静了片刻。
有些不明白王信的态度。
到底是否定勋贵呢,还是支持勋贵呢。
林如海问道:“你对贾府不反感,只是反感贾府对你的态度。”
“小子对谁也不反感,小子其实只是普通人,与扬州内外的百姓一样的心思,只不过看得更长远些,所以才有些忧虑罢了。”
林如海摇了摇头。
倭寇只是小患,这小子年纪轻轻,倒是会杞人忧天,交代道:“打完了仗,找机会留下来,应天营那边,我请贾雨村出面帮忙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结。”
林如海三言两语做出决定。
免得眼前的小子胡思乱想,以前让他好好读书可以做官,他又不去。
王信十分满意。
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