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第115节

  扶纲心中一叹,出列拱手道:“殿下,若将朝廷迁至阿瓦城,不知云滇作何安排?”

  “殿下言晋王驻守云滇,亲身转战东南联合郑延平,彼处又作何安排?”

  “是否要效大明两京制,在南蛮和中土各设六部,彼此独立,互不统属。”

  首辅一出言,意味着播迁之事已然落定。

  部分朝臣想到南洋贸易的利润,加上顾忌清蒙联军的威胁,也是默许首辅的方略。

  朱慈煊见扶纲让步,面上也是一喜。

  其建议的两京制,也让朱慈煊心中意动。

  以后再有不顺从的旧臣,可以一股脑丢至阿瓦城。

  稍稍思索片刻,朱慈煊否定了这个建议。

  扶纲还是以稳为主,生怕喜欢浪的太子殉国,保留一套班子在南洋延续明统。

  但朱慈煊又不是真要立南明于夷荒。

  他是真能打回去的。

  朱慈煊一念至此,摇头道:“不用。”

  “朝廷暂至洪沙瓦底,待孤在桂粤立足,便可迁至东南。”

  “云滇之事,以晋王李定国为总兵官,总兵云贵川军务之事。”

  “邓士廉改任兵部尚书,总督云贵川。”

  大明传统以文制武。

  大顺军归顺时,先后都派遣了两任督师。

  朱慈煊之所以要整顿一番朝廷,就是怕其他大臣掣肘李定国。

  邓士廉就很好,经过半年磨砺,已经晋升二流文臣的水准。

  最关键的是,还是以前一样没啥主观能动性。

  “西南列国,以黔国公沐天波为主,任国玺以吏部尚书,设各军民宣慰司管辖地方。”

  “龚尚书和雷阁老留守云滇,地方之事交给他们。”

  朱慈煊坦然以对:“请扶阁老统管朝堂,待孤收复东南沿海,即可迁至粤东。”

  大事已定,就剩如何出兵了。

  李定国领改名忠义营的原大西军,在云滇拖垮清廷财政。

  朱慈煊自己领一两万军队转战东南,分散清军给李定国创造出滇的机会。

  但关键是如何转战。

  走元江过广西府广南府,进入桂西,但那里有吴三桂尚可喜。

  没有人敢小觑这两人。

  吴三桂在木邦滇西两败。

  一是朱慈煊使计,让其不用主力浅浅试探下流亡的大明,明军靠准备的防御工事将其拖垮。

  二是奇袭断粮和八旗内应,逼着他撤退。

  说白了,朱慈煊和明军根本没怎么和吴三桂的辽东精锐碰撞过。

  就是朱慈煊有挂和那么多猛将,也只敢说野战和关宁铁骑五五开。

  吴三桂可是崇祯朝最后的名将,在关宁锦防线,洪承畴和皇太极决战时,能用两千人正面击溃同数量的强劲八旗。

  后面,更是将刘文秀赶出川蜀,将李定国赶出云滇。

  尚可喜也是隐隐压过吴三桂和李定国。

  在肇庆新会两败李定国,彻底断绝大西军出征的机会,逼着败仗的李定国为防孙可望降罪,去安龙救助永历帝自重。

  尚可喜守城,天下名将谁敢轻言能突破。

  胡一青以前和焦琏冲阵大破清军,就是靠王永祚火器掩护。

  而吴三桂和尚可喜远胜于他们。

  不走广西府广南府,那就是从澜沧借道安南。

  山路崎岖都还好说。

  关键是安南复杂的局势。

  安南现在是郑阮莫武四家博弈。

  和大明亲近的莫家现在就剩一个土司,而靠近桂粤,尊奉黎主的郑家根本不鸟大明。

  永历帝在粤东也不是没向郑家借兵借粮,完全不给回应。

  兵事自有朱慈煊李定国和军师们商议。

  文臣们现在最关心的拥立太子继承大统。

  没有拥立之功,本就看不上他们的太子殿下,保不定将他们丢在夷荒就不管了。

  登极大典结束后,多数文武大臣就要迁至洪沙瓦底了,他们自然是要好生准备一番。

  而对年号的确定又是一番争论。

  弘光帝是弘扬祖宗基业,光复大明江山。

  隆武帝振兴武备,绍武唐王是绍隆武功。

  永历帝是取朱由榔永明王封号的永字,万历嫡孙的历字。

  太子如此能打,豪言五年平虏。

  肯定要有个武字。

  昭武,烈武,定武,光武……

  直到有个人才说太子殿下信奉泰西儒教,可有个神字。

  朱慈煊听闻后,敲定了自己的神武年号。

第99章 朝堂,军队,系统

  军队扩制,大臣改任。

  趁着登基大典的准备中,也如火如荼的开展着。

  原户部工部尚书邓士廉,改兵部尚书,督师西南云贵川。

  吏部尚书任国玺,统管西南各国。

  永历的礼部尚书雷跃龙(二流文臣),改督察院右都御史。

  首辅扶纲(二流文臣),为督察院左都御史。

  户部尚书孙顺,改工部尚书。

  尹三聘,仍为刑部尚书。

  龚彝(二流文臣)改户部尚书,配合锦衣卫都指挥使邓凯(二流武将),搞皇庄制度。

  陈安德(一流外交官)为礼部尚书,总管南洋西洋一切事务。

  二流军师金维新,为马吉祥旧党,贬为兵部郎中,从李定国军中。

  顶级军师刘玄初,迁兵部右侍郎,随朱慈煊的军中。

  二流文臣刘苣迁户部右侍郎,留守云滇配合龚彝。

  二流文臣潘璜,太过年轻,依旧为礼部员外郎。

  行人南怀仁(一流传教士),记录太子起居注。

  马都八大学,副校长,康斯坦丁(二流文臣)。

  大学老师柏应理(二流传教士),兼制造火器的军器局副使。

  早先来源复杂的大西军各部,如今只剩小五万兵马。

  已经分成两部,分别归属于朱慈煊和李定国。

  晋王李定国,任西南总督,总督云贵川三省军务。

  亲军五千。

  仿照大顺军被隆武帝赐名忠贞营。

  旧大西军,也改名为忠义营。

  分为五营。

  忠义营,总兵官,晋王李定国(顶级武将)。

  忠义营中军,右都督,广国公贺九仪(二流武将)。

  忠义营前军,参将,咸宁侯祁三升(一流武将)。

  忠义营后军,左都督,怀仁侯吴子圣(二流武将)。

  忠义营左军,副将,岐山侯王会。

  忠义营右军,副将,宜川伯高启龙(二流武将)。

  朱慈煊原来的禁卫军,汇合马宝马惟兴白文选赵印选各部。

  合并为大明时拱卫京城的三大营。

  神机营,暂定四千,兵骑炮的混合军队。

  左营,副将,王永祚(二流武将,擅长火器)。

  右营,副将,雇佣兵米丹。

  以突击昆明的五百精锐为核心,以白文选部为主力,挑选各军中的精骑,成为神枢营(嘉靖时改名的三千营)。

  纯冲阵的骑兵精锐。

首节 上一节 115/1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兵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