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371节
长孙无忌在一旁听着,稍微松了口气,太子不追究,那么事情便好说了。
“陛下,臣以为不可。”御史大夫孙伏伽突然站了出来,面色凝重的拱手道:“前有魏王齐王,如今又有晋王,诸王一而再再而三行大逆之举,若是人人都可以不按律处斩,那么日后的结果,必然是人人失去敬畏,人人起兵,天下动乱。”
孙伏伽上前一步,面色肃然的高声道:“臣请斩晋王,以儆天下。”
第385章 逼皇帝下罪己诏
“臣请斩晋王,以儆天下。”孙伏伽的声音郑重激昂,在整个大殿之中不停的回荡。
殿中群臣全都惊愕的看向他。
皇帝要宽纵晋王的心思昭然若揭。
怎么你孙伏伽就非要站出来请斩晋王?
不少人下意识的看向了李承乾。
李承乾刚才虽然说了宽纵晋王的话,孙伏伽可就站出来说要请斩晋王。
难道孙伏伽是太子的人,毕竟当年魏征对孙伏伽可是有着救命之恩。
斩晋王才是太子的真正意思?
还是说孙伏伽在示好太子?
等等,他是孙伏伽。
所有人都平静了下来。
孙伏伽是什么人,他们和他同殿为臣二十多年,怎么可能不清楚。
这个人,当年不仅劝谏过皇帝少于游猎,甚至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指责皇帝不孝。
那还是当年群臣要高祖皇帝迁居大安殿的时候,群臣全部默然。
只有孙伏伽一个人站出来指责皇帝不孝。
大胆是真大胆,无私也是真无私。
当年或许还有人认为他是在效仿魏征沽名钓誉,但二十年下来了,从御史,刑部,大理寺,户部,到如今的御史大夫,他还是一样的人。
也就是说,他今日所说,和太子没有关系。
这是御史台的意思,这也是公正之言。
他是御史大夫,有些话百官不好说,他这个御史大夫,反而说起来,更合乎朝制。
群臣轻轻抬头,目光上挑的看向皇帝。
李世民平静的坐在御榻上,他看了孙伏伽一眼,然后看向李承乾:“太子,御史大夫之言,你怎么看?”
皇帝一句话,群臣全部下意识的看向了李承乾。
这个时候,一些敏感的朝臣,却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御史大夫孙伏伽请斩晋王,为什么皇帝要问太子的意思。
难道皇帝是想要让太子亲口说出,可斩晋王吗?
晋王是太子的亲弟弟,太子能杀晋王吗?
这个时候,有人已经明白了过来,皇帝是要太子亲口说出不杀晋王之言。
一股深沉诡秘的气息突然间从这些人的心底涌现了出来。
不少人忍不住的打了一个寒颤,他们似乎触及到了什么他们不该触及的东西。
……
李承乾平静的拱手,说道:“启禀父皇,御史大夫所言有理。”
皇帝的眉头轻轻皱了起来。
李承乾继续说道:“若是不予以惩戒,那么天下诸王,全都效仿晋王,那么日后的结果,必然是天下动荡,民不聊生,这句话是没错的,只是这里面有些细节,还需要斟酌。”
“哦!”李世民身体微微前倾,抬手道:“你继续。”
“喏!”李承乾神色肃然起来,对着皇帝说道:“自古至今,诸王谋反之事层出不穷,曾经严厉惩戒者亦不在少数,诸王皆是熟读史书之辈,惨烈下场如何能够不清楚,便是我大唐……”
便是我大唐也是如此,谋反作乱,皇帝自己就是其中翘楚和典范。
胜者坐于御榻之上,享受万人崇拜。
败者跌入深渊谷底,身死族灭为天下笑。
李治和李泰谋反,真正依仗不过是其嫡子身份罢了,其他人谋反,李佑实际是被人逼害,真心罪不知致死。
“晋王和魏王谋乱,所依仗者,不过是府中幕僚,身后外戚,还有朝中和地方的官吏。”李承乾认真拱手,道:“故,儿臣建议,调整诸王及身边幕僚任职之事,削弱其人实力,杜绝谋反之事。”
李世民的神色认真起来:“你打算怎么做?”
“首先,诸王在十三岁出宫之前,不设侍读。”李承乾拱手,说道:“设内书房,由弘文馆诸学士前往授课,十三岁年满出宫之前,统一考核,成绩优异者,授上等,成绩中等者,授中等,成绩下等者,不授;出宫去国子监读书去吧,三年考核不成者,永不授官,府中不设长史司马。”
李承乾话里的意思很明显,诸王在十三岁之前,不给他们培养私人心腹的机会。
“出外任官,宗正寺每年考核诸王亲耕亲种亲浇亲收之事,王府长史司马等官,以两年为任期。”李承乾拱手,说道:“地方长史司马不在此列,以吏部考核为准。”
疏远诸王和属官之间的关系,削弱诸王的实力,让他们没有谋逆造反的力量。
“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抑制诸王谋逆之事。”李承乾微微拱手,殿中群臣不由得目光闪烁。
诸王实力减弱,朝中百官,地方官员的实力就会增长。
历来诸王任职地方刺史,王府长史司马对对方施政影响极大,所以一般人,除非特殊,是不愿意到诸王所在的地方去任职的。
但是如果真的如同太子那样,那那些地方就不差了。
皇帝坐在御榻之上,看着群臣的神色,开始思索起来这些事情。
诸王任职,实际上是半分封制,诸王拱卫皇权,是皇权稳定的一种方式。
秦始皇改分封制为郡县制,虽然是整体的进步,但是却在实际上削弱了皇权。
这也是为什么秦二世而亡,而秦朝宗室反抗力弱的原因。
之后,汉晋隋唐,南北朝十六国,全部都吸取了教训。
隋灭是另一回事。
唐立国三十年,立国之初,大肆分封宗室,稳定天下。
然而在皇帝本人即位之初,已经对诸王的权力进行过一次限制。
如今李承乾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对诸王的权利进行限制,但这种改革的变化并不太大。
他真正限制的,是诸王对皇帝的权力发起冲击的可能。
拉大诸王和太子之间的实力差距,这样一来,诸王的野心,就会被狠狠的打压下去。
但是这样一来,还有一个人的权力,也受到了冲击……
“至于晋王之事。”李承乾说着,直接跪了下来,然后拱手:“晋王此番谋乱,虽大逆之罪,但儿臣身为长兄,未曾提前约束规劝,儿臣亦有罪过,故儿臣请以削减东宫十年用度,以求免其死罪,然后囚禁北苑,清除宗籍,残度余生。”
群臣愣了,太子在为晋王求情,而且不仅是担责,还实实在在的以东宫十年用度来求情,是真的在用心。
太子孝悌啊!
不少人心中不由得感慨。
然而没有看到,这个时候,御榻之上,皇帝的脸色微微有些阴沉。
就在这个时候,长孙无忌跟着站了出来,跪倒叩首:“陛下,臣是晋王的亲舅,晋王谋乱,臣未曾提前教导诤建,臣亦有过,臣请辞司空之职,辞赵国公之爵,削十年俸禄,以求免其死罪。”
群臣看到这幅状况,也都明白,不仅是皇帝要保住晋王,太子和长孙无忌都要保住晋王。
群臣的目光轻轻地掠过孙伏伽,孙伏伽请斩晋王的原因,是怕后世效仿,如今太子已经开始着手堵后世效仿的路,孙伏伽请斩的理由便不成立了。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时候孙伏伽神色微微有些奇怪。
不过这时候,孙伏伽已经没有再说话了。
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有些小心的站出,叩首在地:“陛下,臣……”
“算了。”皇帝直接摆手,神色淡漠的说道:“晋王谋乱,真正没有教导好的人是朕,朕下罪己诏,年底朕亲自在献陵祭告父皇,同时明年正月初二,朕再祭告上苍,请求父皇和上苍宽宥,恕晋王不死,便如此吧。”
“陛下!”群臣一听到皇帝要下罪己诏,立刻全部跪了下来,神色惶恐。
“半个时辰后,启程返回长安,众卿都退下吧,赵国公留下。”皇帝直接摆手。
群臣齐齐拱手道:“喏!”
皇帝起身朝内殿走去,长孙无忌快步跟了上去。
群臣的目光这个时候却都落在了李承乾的身上。
李承乾神色平静的起身,然后朝着殿外而去。
两侧群臣齐齐躬身。
等到李承乾走出长生殿,群臣这才跟着走了出去。
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李承乾站在了南侧的廊柱之前,目光眺望整个温泉宫。
群臣下意识的要行礼,李承乾面无表情的摆摆手,群臣这才拱手后退。
下了长生殿,出了昭阳门,群臣这才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罪己诏,皇帝要下罪己诏。
晋王谋逆,皇帝要下罪己诏。
不,是皇帝被逼下罪己诏。
群臣的目光不由得看向长生殿的方向,太子神色平静的站在那里。
群臣全部下意识的低头。
……
清脆的脚步声在殿内响起,站在殿门口的李承乾,下意识的抬头。
就看见一身绿色襦裙的武媚娘从殿中走出,对着站在门口的李承乾轻轻福身:“殿下!”
李承乾站在殿门左侧,目光平静的扫过武媚娘,微微点头道:“武才人。”
“殿下,陛下有令,请殿下现在去见晋王。”武媚娘神色略微有些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