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447节

  李承乾话音刚落,长孙无忌的脸色便微微一变。

  李靖回朝,到时候怎么办?

  他是参知政事,是宰相,是多年来在军中有着极深影响力的人物。

  现在让他回长安,长安的政治格局立刻就会大变。

  而且,这里面受影响最大的就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立刻抬头,笑着说道:“陛下所言极是,卫国公任西昌州都督最为合适,而且以他在高原上的威望,东吐谷浑必然会老老实实的咽下曲沟和兴海被大唐占下的不满,同时还会奋力的西进,高原会最大程度的稳定下来。”

  长孙无忌说着,终于彻底的明白李承乾之前为什么敢那么果断的将西昌州从吐谷浑切割出来了。

  有李靖在高原,什么事情都能做。

  这的确是最佳的策略。

  “慢慢来,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的百姓迁移,商贸往来,城池建设,怕是一笔不少的投入。”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朕只能寄希望去打通吐谷浑的盐道,来弥补这里面的花费了。”

  吐谷浑有盐湖,然而这些盐湖每年输入大唐的青盐数量有限,一旦大唐的触角彻底伸入高原,那么这些盐湖输入大唐的盐量将会极大的增加,从而变相的给大唐带来财富。

  如此,建新州,甚至是城池的开销就有了。

  更甚至于这些钱最后都落在了大唐百姓的手里。

  高明,高明啊!

  “好了,便如此吧。”李承乾看向崔敦礼,说道:“崔卿,即刻传人拦截捷使,修改捷报,就说大唐高原大胜,一战斩败吐蕃、吐谷浑、党项十万大军,吐蕃赞普松赞,仅以身免!”

  “喏!”崔敦礼立刻拱手。

  李承乾笑笑,起身道:“好了,便如此吧,军前大捷,朕现在就要去告诉父皇。”

  “恭送陛下!”

  ……

  离开两仪殿,长孙无忌依旧在思索着刚才的事情。

  就在这个时候,李勣对房玄龄说话的声音从后方传来:“梁国公,这所有的一切,恐怕从最一开始,陛下就已经算计好了,只是下官有些不明白,这些事情,是太上皇帮忙的,还是说朝中有其他人帮忙的?”

  皇帝在朝中还有其他帮手?

  长孙无忌知道,这个人绝对不是太上皇,而且也不是李勣和房玄龄这些人,马周,于志宁,来济,也没有这份本事。

  那么是谁呢?

  是李靖吗?

第456章 将关陇门阀这头野兽关进笼子里

  “你是在用李靖来制衡你舅舅吗?”

  李世民靠在软靠上,他的膝盖上放着李靖、张士贵和刘仁轨送来的密奏。

  听完李承乾所说,他一眼就看透了李承乾的打算。

  “算是吧。”李承乾点点头,他靠在床榻边上,抬头看向甘露殿内的一切,轻声道:“卫国公军中大将,做过刑部尚书,兵部尚书,中书令,尚书右仆射,军中资历威望都很深,有他在,舅舅就不好插手兵权了。”

  不插手兵权,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威望再大,也能够控制,不至于到失衡的地步。

  “所谓制衡才能长久。”李承乾侧身抬头,看向李世民道:“儿臣这也是向父皇学的。”

  李世民神色淡然,反问道:“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你会想要制衡你舅舅,是他做了什么吗?”

  李承乾沉默许久,最后说实话道:“是柳奭,舅舅安排柳奭做了吏部侍郎。”

  “他想让柳奭做吏部尚书?”李世民不由得皱眉。

  “还是父皇英明,一眼就看透舅舅的目的。”李承乾笑笑,然后神色黯然的说道:“莒国公已经七十岁了,要么再进一步做宰相,要么一两年就该致仕了。”

  唐俭这个吏部尚书一旦致仕,那么柳奭立刻就被长孙无忌推任吏部尚书。

  “对于柳奭,儿臣有自己的安排。”李承乾轻轻摇头,他是皇帝,他对一个大臣必然有自己规划,但是长孙无忌却打断了这个规划。

  虽然他接受了这个安排,但他的心里有了膈应。

  李世民跟着问道:“你想让柳奭做中书侍郎?”

  李承乾笑了,点头道:“他的资历不够,父皇。柳奭做过雍州参军,侍御史,中书舍人,到如今的吏部侍郎,官途顺遂,但他没有在地方履职的经历,对很多地方事务了解不多,他若是做中书侍郎和黄门侍郎,职责或许会轻一些,但吏部侍郎……”

  吏部侍郎关系天下无数官吏调动。

  一个错误,很有可能就导致一州的吏治民生崩坏。

  这是李承乾不愿意看到的。

  “甚至吏部侍郎还要主持科举,他的偏向会影响到整个一批,乃至于一代官员的取用风向。”李承乾摇摇头,神色凝重的说道:“这里面的问题太大了。”

  “所以,你开始着手制衡你舅舅了?”李世民轻轻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沉默了下来,最后说道:“父皇,柳奭是兰妃的亲舅舅,儿臣对他的使用很谨慎的。”

  李世民这下终于彻底明白李承乾的忌惮所在。

  长孙无忌本身就是外戚,现在还操纵宫中嫔妃的亲眷官职调动,怪不得李承乾心中那根敏感的神经会动。

  摇摇头,李世民转口问道:“那你就不担心李靖吗,他做了西昌州都督,还是西北行军道大总管,参知政事,内外能调动近十万大军。”

  李承乾摇摇头,说道:“儿臣不担心,父皇,卫国公今年已经七十八岁了,便是司马懿也不过活了七十二岁,而且西昌州高原所在,冬春酷寒,加上新州初立,事务繁多……儿臣不是刻意做些什么,但是卫国公的身子骨,最多撑五年。”

  “原来你就没想过要将他调回长安。”李世民这下彻底的明白了过来。

  李靖是做了参知政事,是成了宰相,但只要他不回朝,一直待在西昌州,那么他这个宰相对长安的政局根本造不成任何影响。

  原来李承乾一直都是在用李靖来吓长孙无忌的。

  “制衡才能长久。”李承乾轻叹一声,道:“儿臣只是希望舅舅能更长久的立在朝堂上,而不是在某些人有意无意的唆使下,一步步走上了不受控制的道路。”

  前一世,李治对长孙无忌下手,固然是李治政治手段不够的原因。

  另外一方面,也是长孙无忌自己作死的原因。

  便是到了永徽四年,李治也不过二十六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王幽兰甚至比他还要小几岁,这个时候没有孩子急什么。

  太子,一国储君。

  李承乾设身处地。

  他能明白李治在这其中必然有着很深的思量。

  但,岂能让皇后抱养一个其他嫔妃的儿子做嗣子,为太子。

  更别说李治那个时候已经有好几个儿子了。

  所以,皇后不能生养,不是李治的问题,而是皇后的问题。

  ……

  李承乾轻叹一声,若是没人逼迫,李治或许还能安心的等几年,或许过几年他们就有孩子了。

  但王幽兰等不及,柳奭等不及,整个太原王氏都等不及,最后,在太原王氏,柳奭,京兆柳氏,长孙无忌等一干关中元老派系的逼迫下,李治立李忠为皇太子。

  李忠的母亲不过是宫人刘氏,虽然是李治的长子,但是他母亲的出身太低了。

  根本不是李治眼中完美太子的人选。

  想想,李治自己也好,李世民也好,都是嫡母所生的嫡子,

  虽然不是长子,但都是嫡子。

  他们哪能容忍自己的太子不是嫡子所生。

  过继说的好听,但本质不变。

  虽然最后在长孙无忌等人的逼迫下,不得不立李忠为太子,但是李治内心已经扎下了一根刺。

  将来的后果,也就不难预测了。

  所以,长孙无忌原本的下场虽然过分,但不可否认,他也有大错。

  然而,他本人有错不假,但更多的,是被身后的关陇门阀一步步裹挟,最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李承乾眼神严肃起来。

  其实真正需要控制的是关陇门阀。

  关陇门阀才是一头真正的野兽。

  只不过以前它的领头人是李世民,李世民将它们喂养的足够强大。

  李治不够强大,所以一开始需要长孙无忌来帮他,但很快,他就受到了这头不受控制的野兽的侧面冲撞。

  最后,他不得不废掉长孙无忌。

  李承乾如今继承了皇位,他不需要其他任何人来替他驾驭这头野兽,他自己就可以。

  而这头野兽最强壮的鼻梁,就是长孙无忌。

  控制制衡住了长孙无忌,李承乾就控制住了这头野兽。

  而他杀了长孙无忌,短时间内,绝对是两败俱伤的。

  ……

  “你说的,李靖活不了几年。”李世民低头看向双腿之间的奏本,然后看向李承乾说道:“你不将他调回长安,这样最多用一年,你舅舅就看出你的打算,到时候,你怎么办?”

  李承乾浅浅的笑笑,说道:“父皇,这不是还有英国公吗?”

  “原来,你当初非要将李勣调任尚书右仆射,就是要打算制衡你舅舅。”李世民轻叹一声,他这个儿子的布局之早,连他最开始的时候,也没有能看明白。

  李承乾轻轻点头,李勣是尚书右仆射,是对于尚书左仆射最能制衡的人。

  “但是,你应该明白,李勣就是一个滑头,那个人你用可以,但你想要真指望他在关键时刻做什么,你会失望的。”李世民摇摇头,他对李勣的观看很不好。

  李承乾赞同的点头,说道:“儿臣明白,儿臣不需要太久,卫国公,英国公,相继牵制一下舅舅,其实就可以了,毕竟说到底,儿臣也没有真的打算要对舅舅怎样。”

  李世民目光微微抬头,李承乾说的话,肯定有几分是真的,但是他必然有后手,防止长孙无忌失控。

  突然,李世民开口道:“听说,在洛阳的时候,有不少人去拜访苏亶?”

  李承乾摇摇头:“岳丈是在将来顶替舅舅的,他不是儿臣用来和舅舅制衡的。

  其实如果局势真的有稍微失控的时候,儿臣只需稍微亲近了马卿,于相,来相,还有阎卿兄弟,更别说,将来儿臣会将杜正伦也调回来,那样就能解决问题。”

  “这些人没用的,他们对你舅舅影响不了多少的。”

首节 上一节 447/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