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505节
正常情况下,皇帝应该下旨让李靖开始动作,甚至频频调兵,以震慑吐蕃人。
但这样的动作,很难瞒过有心人。
可是一旦他们开始寻找苏毗女王的后人,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大唐开始将吞并苏毗,苏毗从吐蕃身上撕下来,列为下一步的战略方向,正式开启行动。
苏毗和羊同,虽然都是吐蕃的属国,但因为有唐古拉山脉的阻隔,他们和吐蕃之间的联系受限极大。
苏毗早年是女儿国,女王当家,后来身为宰相的丈夫谋反,勾连吐蕃,最后使得苏毗成了吐蕃属国。
一旦大唐找到了当年女王的后人,再加上凌厉的兵锋,吐蕃在苏毗的统治立刻就会动摇起来。
甚至都不需要多说什么,只要相关的消息清晰的传到逻些,吐蕃立刻就能明白皇帝的愤怒。
这样,黄金,他们才不敢迟疑的送到长安来。
“臣等领旨。”群臣凛然拱手,皇帝的手段天马行空,但总直指要害,令人敬畏。
“传令郭孝恪,让他西出巡边,西域这几年,务必给朕安静下来。”李承乾轻轻抬头,说道:“大唐这几年军中用兵的主要方向,要在高句丽,那里的事情不能永远拖着,粮草不停消耗,影响太大。”
“喏!”群臣再度拱手。
李承乾叹了口气,看向群臣道:“诸卿,父皇临终之时,嘴里念叨最多的就是大唐。
大唐鼎盛,大唐万年!”
群臣齐齐拱手,眼中都闪过一丝泪光。
先帝病逝的时候,他们都在跟前。
先帝临终前留下的每一句话,他们都听的很清晰。
“朕的永惟年间,要延续贞观盛世,一个重要的目标,便是人口。”李承乾看了一侧的长孙无忌一眼,道:“朕当年和父皇说过,想要封禅泰山,天下人口需超过六千万,如此才能以人心撼动天意,让上苍同意封禅,而不至降下种种灾难阻隔。”
长孙无忌下意识的点头。
这件事情,他听先帝说过。
皇帝当年的确是以这个理由劝阻先帝封禅泰山的,同时也建议先帝先封禅嵩山,最后先帝也的确封禅了嵩山。
殿中群臣多数都参与过当年之事,甚至很多人都上奏过劝先帝封禅泰山的奏本。
仔细深入想想,当年先帝要封禅泰山,随后立刻便是旱灾,瘟疫,蝗灾,还有战事,甚至有在温泉宫箭射先帝寝宫。
先帝是何等人,三代以来,英明神武无过先帝。
之所以会有种种阻碍,怕也的确是上苍不许。
群臣当中,不少人下意识的拱手。
李承乾点点头,然后认真说道:“从今日起,诸州府县要以人口增加为执政之首,吏部考核官员政绩,也要以此为主。若是能有惊人突破,有超常非凡的谏言,朕不吝啬超擢封赏。”
“臣等领命。”群臣齐齐拱手,脑海中已经开始在想增加人口的方略了。
人口六千万,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数字。
“另外,六千万人口,想要养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诸州县要以增加粮食产量为重要目标……”李承乾稍微停顿,随即,他自己笑了:“朕这些年做的不就是这些事情吗,寻找改良种植之法,寻找海外高产作物。”
“陛下英明仁孝。”长孙无忌站出认真拱手,他现在终于看出了李承乾之前那些做法的雄心所在。
李承乾对着长孙无忌微微颔首,然后才又看向唐俭说道:“唐卿,中书省起草诏书,将父皇的遗诏,还有朕的诏书,全部发布天下,同时发求贤令,寻增加人家,改良种植和海外高产作物,若有所得,公侯可赐。”
“臣领旨。”唐俭肃然拱手。
李承乾轻轻抬头,目光扫视殿下群臣,开口道:“人口六千万,仓廪充足,那么自然兵锋锐利,横扫四方。
诸卿,与朕一起奋力,共铸煌煌大唐盛世。”
“愿与陛下一起奋力,共铸煌煌大唐盛世!”群臣全部抬手躬身,神色激昂振奋。
先帝病逝,天下混沌。
如今,皇帝一句话,在整个混沌的迷雾中直接劈开了一条前路。
大唐整艘庞然巨舰,立刻就会沿着李承乾划下的这条路,劈荆斩浪,勇猛前行。
李承乾,就是站在大唐这艘庞然军舰的船头,引领方向的那个人。
……
坐在丹陛之上,李承乾能够感受到,整个大殿之中的气氛,一下子清澈了许多。
即便外面依旧是磅礴大雨,但之前的那种迷茫,彻底消失不见了。
稍微收拾心绪,李承乾继续说道:“再有便是高句丽的事情了,父皇离世,有了去年的教训,泉盖苏文应该也不敢乱动什么了,军中也不便大动。
所以朕打算在鸭绿江和大同江之间,设置高句丽江北都护府。”
高句丽江北都护府?
群臣不由得微微诧异。
“立高宝藏的使者金上泉为江北都护,尊高宝藏为高丽王。”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金上泉掌江北政事,大唐掌江北军事,每年由金上泉提供驻军所用的粮草补给。”
“陛下是觉得,鸭绿江和大同江那么一大片良田,荒废的可惜了?”房玄龄有些恍然的站出拱手。
“鸭绿江每年大量驻军,撤兵不可能,要说全力支持,一两年内,朕看也难。”李承乾神色肃穆,说道:“让金上泉整合地方,提供补给,同时迷惑高句丽的一部分人,还有新罗百济,让他们以为大唐的目的真的仅仅是要帮高宝藏复位。”
大唐的目的是要吞并整个高句丽。
但若是这样,能够瓦解高句丽的反抗力量,绝对是划算的。
“只是这样一来,高宝藏就容易死了?”长孙无忌沉吟着抬头。
“这样不正好吗,找个高宝藏的私生子,立为新的高句丽王。”李承乾似笑非笑的看向了长孙无忌。
“陛下英明。”长孙无忌顿时恍然,这样高句丽的一切就都落入了大唐之手。
长孙无忌有些明白李承乾的手法了,他在吐谷浑也是类似的手段,架空吐谷浑和高句丽王族,实际掌握军权,又不用担负后勤。
太划算了。
“舅舅,找个时间和金上泉聊聊,他不是代表高宝藏来的,到时候,找高宝藏儿子的事情,还需要他帮忙。”
“喏!”长孙无忌拱手,将来江北都护府就靠金上泉来治理地方征缴粮草,同时认定高宝藏儿子的身份了。
“最后一件事情。”李承乾看着群臣,轻叹一声,说道:“父皇病逝,他的庙号和谥号,也该定下来,礼部怎么说?”
李袭志站了出来,认真拱手道:“启奏陛下,臣等议定先帝庙号为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
礼部,太常寺,弘文馆都没有异议。
“陛下,臣以为不妥!”尉迟敬德突然站了出来,瞪了李袭志一眼,然后拱手道:“臣以为,先帝庙号可定为太祖。”
唐太祖李世民。
李承乾满脸好笑的看着尉迟敬德,说道:“鄂国公,平日里多读些书,大唐已经有太祖皇帝,祖父当年曾经追封高祖父为太祖景皇帝,这个庙号,如何能再用到父皇身上。”
唐高祖李渊,唐世祖李暎铺胬罨ⅲ栖沧胬钐煳葡鬃胬钗�
“不是太祖,也可以是别的祖。”尉迟敬德有些倔强的拱手,说道:“比如烈祖皇帝,始祖皇帝,这是史有明载的。”
魏烈祖明皇帝曹叡。
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
这是汉魏,而类似的用法,在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并不少见。
更别说,还有隋高祖文皇帝杨坚,隋世祖炀皇帝杨广。
这些距离如今可都不远。
尉迟敬德死死的抓住一个祖字,就是不放。
第508章 说到底,还是当年玄武门的事情
“鄂国公。”长孙无忌神色严肃的看向尉迟敬德,认真说道:“唐依汉制,以开国皇帝为祖,是为高祖太武皇帝,先帝为大唐第二位皇帝,是以称宗,是为太宗皇帝。”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魏烈祖明皇帝曹叡,隋世祖炀皇帝杨广。”程知节跟着站了出来,躬身拱手,都不是开国皇帝。
李承乾微微一愣,目光轻轻地在尉迟敬德和程知节的身上扫过,他有些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汉光武皇帝刘秀之所以是世祖,是因为前汉被王莽所篡,而刘秀是后汉的开国皇帝。”长孙无忌咬牙看着程知节,说道:“难道卢国公是想要说,先帝是后唐的开国皇帝不成吗?”
程知节也不看他,直接抬头看向李承乾。
长孙无忌顿时心口一股怒火不停升腾,但他还是强压着愤怒说道:“魏明帝曹叡,他是在活着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定的庙号,为后世数百年耻笑;还有杨广,他是亡国之君,卢国公,你是要大唐也亡国吗?”
“这是两回事,我等只要先帝称一个祖就可以了,其他什么祖,烈祖,显祖,成祖都行,我们不管。”尉迟敬德一脸的蛮横。
程知节拉了拉尉迟敬德,然后对御榻上的李承乾拱手道:“陛下,大唐开国,虽有诸人奋力,但这天下,泰半都是先帝打下来了,为什么先帝不能称一声祖?”
一旁的长孙无忌,还有殿中群臣全都愣住了。
原来,他们这些武将,还是在为先帝的军功在争。
以先帝的军功,称一声祖,过分吗?
群臣全部忍不住的抬头看向御榻上的皇帝。
“唉!”李承乾看着程知节和尉迟敬德,轻轻摇头道:“说到底,还是当年玄武门的事情。”
殿中群臣脸色不由得一变。
玄武门事变,涉及到了先帝登基的正统行。
先帝在的时候,没人敢说半句,但先帝离世,这些玄武门的旧事,难免会沉渣泛起。
程知节和尉迟敬德并不是在否定玄武门,但是,他们今日说这番话,还是有当年玄武门的影响。
“当年大唐灭隋,父皇的确功劳卓著,但祖父的功劳便能够抹杀吗?”李承乾抬头,看向礼部尚书李袭志:“始安郡公!”
“臣在!”李袭志站出,拱手。
“禁卫中郎将李玄嗣!”李承乾再度点名。
“臣在!”一身红衣金甲的李玄嗣站了出来。
“当年岭南六十余州郡归顺大唐,尽是你父子的功劳,你们说说吧,当年是谁主导的这件事情?”李承乾淡淡抬头。
李袭志拱手道:“是高祖皇帝,臣接到了高祖皇帝的亲笔手信。”
李玄嗣跟着拱手:“回陛下,是臣奉高祖皇帝圣旨,将手信送到了岭南,交到了父亲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