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546节
下一个月,计划的第一阶段就会结束。
这个孩子,便当成是他对自己最大的奖励吧。
……
三日之后,科考结束。
卢照邻走出科考考场的时候,忍不住的稍微松了口气。
就在这个时候,几道人影谈笑着从卢照邻的身侧走过。
卢照邻看着那几个人,目光不由得一挑,眼神里满是古怪。
那几个人,难道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科举舞弊事已经曝光,他们这辈子都中不了进士了吗?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声音在旁边响起:“九郎。”
卢照邻立刻转身,看到卢谞,拱手道:“阿兄!”
卢谞点点头,说道:“走吧。”
“是!”卢照邻立刻拱手,然后跟着卢谞一起走出了皇宫。
坐在马车里,卢照邻看了一眼落在身后的皇宫,然后看向卢谞问道:“阿兄,事情怎么样了?”
“陛下安插了几个自己的人进考场,这样能够保证科考最大程度的公平。”卢谞看着卢照邻,似笑非笑的说道:“九郎,你要走运了,以你的学识,状元可能都是你的。”
卢照邻一愣,随即轻轻苦笑,说道:“能得前三甲便已经是运气极佳,状元,愚弟是不敢想的……对了,杨思敬如何了?”
“他,这几天跟疯了似的在找人,但是,那三个他勾连的吏部官员,到现在也不知道在哪里,人死不知,人影不知,而且整个朝中也没人敢问。”卢谞目光看向皇宫方向,轻声道:“再怎么下去,杨思敬自己都要折进去。”
“科考之后,会有半个月判卷,也就是说,半个月内,礼部南院封闭,安德郡公怕是也出不多。”卢照邻声音低了下来。
“嘿嘿!”卢谞轻轻笑了。
做了手脚,被抓住了,就不要喊疼。
车帘晃动,时光流逝。
转眼间已经是二月二十五日。
李承乾坐在御榻上,看着手里的十份试卷,还有上面的名录,自言自语道:“吏部科举试第一名,博陵崔氏崔文远;第二名,范阳卢氏卢照邻,第三名襄阳张氏张柬之。”
整个大殿之中,房玄龄,长孙无忌,唐俭,马周,于志宁,来济,张玄素,杨师道,阎立德,刘德威,长孙祥,李袭志,崔敦礼,孙伏伽,苏勖等人,站立在大殿两侧。
李承乾抬头,看向唐俭,杨师道和苏勖,问道:“这份名单,三位爱卿有异议吗?”
“没有!”三人齐齐拱手,道:“陛下,这是我等一致意见。”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即是如此,没什么大问题,朕详细看过之后,会按照这个名次在三日之后昭告天下……不过卢照邻往后降一位吧,他做探花,张柬之做榜眼。”
“喏!”群臣齐齐拱手,卢照邻的事情,群臣都知道,皇帝降一名,已经算是格外宽容了。
李承乾抬头,又问道:“张柬之是谁选的?”
“陛下,是臣!”苏勖站了出来,拱手道:“臣看他行文多有地方实务,而又多有亮眼之处,所以取了。”
“张柬之,吏部铨试后,调任沈州沈阳县做县尉吧。”李承乾看向苏勖,说道:“岳丈既然看得上他,就好好的培养。”
“臣领旨。”苏勖有些诧异的拱手。
“好了,这次科举大体如此,诸卿都回去休息吧。”李承乾看向杨师道,关心的说道:“安德郡公累坏了吧,回去好好的歇一歇,之后还有一大堆事情在等着你处理呢。”
“臣领旨。”杨师道认真拱手。
李承乾轻轻笑笑,目光看向殿中诸臣。
这个时候,不少人看向杨师道的目光中,都带着一丝怪异,而他自己却浑然没有察觉。
第546章 五天都等不及吗?
甘露殿中,卢明月将一杯清茶放在了李承乾身侧,然后悄悄躬身退了出去。
李承乾坐在御榻上,看着眼前的名单,有些满意的笑笑。
崔文远,出身博陵崔氏,先父在贞观初年,曾任礼部侍郎,其母出身范阳卢氏,祖上历代高官。
卢照邻,范阳卢氏。
张柬之,襄阳张氏,然而襄阳张氏的先祖是西晋司空张华,张华出身范阳张氏,是张良的十六世孙。
这一次科举所取的前三名,全来自河北世族。
李承乾一手按在名单上,稍微松了口气。
卢照邻是特例,他的才学在那里摆着,又是少年神童,两次差点成为大唐驸马,这一次李承乾又特别关照,他成为探花,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至于说张柬之,这也是个运气的家伙。
张柬之后来真正成名是在武媚娘登基之前,但在此之前,好不容易中了进士的他,做了许王李素节的仓曹参军,被武则天所厌恶,六十五岁才做了监察御史,仕途起步,直至名相。
虽然他是后来历经磨难,才有了足够的学识和根基,但他的根子在那里摆着,不会太差。
这一次成为榜眼,是苏勖提携,之后又要任职辽东,满朝百官能接受。
麻烦的崔文远,他的文章有一定的文采,但不超过卢照邻,有一定的地方实务,但不超过张柬之。
好在一篇《论孝道疏》写的妙笔生花。
从其他试题能看的出来,崔文远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五经正义》,雄气十足。
或者更准确的讲,这本身就是博陵崔氏的根本。
……
李承乾平静的抬头。
他是故意让唐俭做科举主考的。
唐俭的女婿崔行功,如今是雍王侍读,这让唐俭在有意无意间偏向了博陵崔氏。
也或者说,唐俭知道该怎么揣摩皇帝的心思。
也就是李承乾的心思。
大唐接下来一段时间,除了要在朝廷和地方积蓄力量之外,也需要河北方面全力的配合。
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加上是皇帝贵妃家族的荥阳郑氏,和同出李姓的赵郡李氏。
河北世家,大体都在掌握之中。
这一次,从状元,探花,到榜眼,全部都是河北人,足够让河北的百姓期盼朝中会放松对河北的控制,这样一来,在将来大唐征伐高句丽的时候,河北百姓和世家,才会竭力的配合。
李承乾轻叹一声。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最不能允许,杨家的人,在这次的科举当中捣乱。
希望杨师道能看到这一点吧。
……
“啪!”的一声,杨师道一巴掌狠狠的甩在了管家的脸上,低声怒吼道:“你们是疯了吗,这次科举对陛下的关系之重,你们难道看不出来吗?”
“驸马!”管家杨忠无奈的拱手,说道:“这件事情,十二郎也是得了家里的命令,才开始着手的,而且做的很隐蔽,他们只是在宴席上露了一面。”
杨师道一拍额头,满脸懊悔。
他以为那些人不过是侄子的狐朋狗友,没想到,他们竟然背着他做那样的事情。
“十二郎是知道科考里面请托的三个考官出了事,才察觉到不对的,但查了许久,也没查出怎么回事,后来科考结束,那五家的人要找十二郎,十二郎就不见了踪影,奴以为十二郎自己躲了起来,可是如今半个月都过去了,他还不回来。”杨忠有些着急。
“你以为我从宫里出来,就能有解决的办法吗?”杨师道看了杨忠一眼,轻声冷笑:“这一次科举,虽然是天下取士,但实际上也有陛下为将来征伐高句丽做准备的意图。”
“啊?”杨忠满脸茫然。
杨师道有些无奈的叹息一声,说道:“崔文远和卢照邻,一个博陵崔氏,一个范阳卢氏,还有一个张柬之,是范阳张氏的支系,可以说三个都是河北人。
你们在这里面做手脚,得罪的不仅是陛下,还有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和范阳张氏,一旦陛下要对我弘农杨氏动手,这几家是都会一起帮忙的。”
说到最后,杨师道忍不住的咬牙起来。
他也是在科举名单全出来之后,才看出这里面的玄机的。
没想到竟然有人愚蠢到这个时候,却触皇帝的霉头,而且还是他的亲侄子。
“啊!”杨忠没想到事情这么严重,他赶紧说道:“驸马,也不是没办法,陛下如此重要河东世族,那么关中门阀必然不满……”
杨师道像看傻子一样的看着杨忠,见他停下话,才开口道:“高句丽大战,主力依旧是关中子弟,河北人不过是给他们提供粮草和后勤补给点,送一两个状元算什么,到时候让河北人效力才是重点。”
“那么十二郎?”杨忠有些不敢想。
“要么,他是被那五家的人抓去了。”杨师道摇摇头,说道:“这可能不大,那五家的人,还不敢动弘农杨氏的嫡子,所以,要么是关中门阀,要么就是陛下,前者还好说,若是他落在了陛下手里,你最好祈祷他能闭紧嘴一句话也不说,不然……”
“驸马,得救十二郎啊!”杨忠忍不住的跪了下来,低声道:“这些年,家里在长安的事情,很多都是十二郎在做。”
杨师道为人纯粹,这些事情向来不管,但杨家的很多事情都需要人来做,而杨思敬做的,就是眼下这些事情。
杨师道虽然不知道这里面究竟有多少的蝇营狗苟,但这里面必然会牵连到他。
“让家里派人吧。”杨师道微微摇头,苦涩的说道:“若是不出意料,现在公主府四周,应该早就全部都是陛下的眼线了,我们做不了什么的,只能让家里派人来长安,而且不和我们联系,自己找人,找到了救出来最好,救不出来,就让他自己闭嘴吧。”
“驸马?”杨忠难以置信的看着杨师道。
“家族重要,还是个人重要?”杨师道微微闭上眼睛,喃喃道:“这件事情,便是四哥知道了,怕也是同样的态度。”
“驸马!”杨忠一时间眼神有些惊恐。
“只要十二郎闭嘴,陛下是不会在这件事情上追究的。”杨师道摇摇头,说道:“这毕竟是先帝辞世之后,陛下的第一次科举,不会让他染上丝毫污点,所以陛下的愤怒就算是要爆发,也会从其他事上来……十二郎背着我做的事情,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我是不清楚,但家里清楚,家里不会希望这些事情,落在陛下眼里的。”
杨忠终于有些缓过来,拱手道:“是!”
“我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应该还能多待一阵,抓紧时间找人吧。”杨师道摆摆手。
杨忠拱手道:“喏!”
看着杨忠离开,杨师道眼底闪过一丝冷笑。
杨忠虽然是他的管家,但实际上却是最听家里的话,当然,这也和杨师道不管有关。
他只希望,杨思敬在一些事情上不会做的太过分,不然,皇帝真要收拾起弘农杨氏来,弘农杨氏十年,都别想轻易从陛下的不满中走出来。
杨师道在短榻上坐下,现在他管不了别人,他需要注意的是他自己,眼神担忧。
皇帝会忍他这个吏部尚书多久,一个月,两个月,还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