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571节

  他很满意的笑笑,点头道:“爱卿诚孝,朕便依爱卿所卿,将萧慜皇后归葬咸阳,另外,选出来的那一块地,将作为爱卿这一脉的祖地,前面可以立庙祭祀。”

  杨政道一愣,有些艰难,但还是沉沉的拱手道:“臣领旨。”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爱卿等孝期满后,调任太学博士吧,兼任弘文馆学士,专职在内书堂教书!”

  “是!”杨政道惊讶的抬头,随即,他彻底明白了过来,松了口气,拱手道:“多谢陛下。”

  李承乾看着杨政道,轻轻地敲着御案,然后开口问道:“爱卿应该听说过袁天罡,你对他有多少了解。”

  杨政道沉默了下来。

  良久。

  良久之后,杨政道才拱手道:“启禀陛下,臣从未和袁天罡有过见面,只是偶尔听祖母提及此人,语气异常不屑,但似乎又和隋室紧密相关,身份很有些不同,祖母偶尔还提及到了尉迟家,其他的,臣便不清楚了。”

  “原来如此。”李承乾琢磨着,抬头认真的道:“卿入内书堂后,要好好教导诸皇子,要体恤爱民,尤其要知道天下艰难。”

  “喏!”杨政道对着丹陛之上的李承乾深深拱手,然后才躬身道:“臣告退。”

  “嗯!”李承乾平静的点头,然后看着杨政道脚步有些沉重,但还算轻松的退出了大殿。

  ……

  “陛下,到最后的时候,他还是心些不甘啊!”长孙无忌从一侧的帷帐后站了出来。

  看着杨政道的背影,长孙无忌眼神中带出一丝冷意。

  “已经好许多了。”李承乾笑笑,道:“前隋灭国,便在于不恤国力,而若是追溯根本,便是杨广从一开始就行事太顺,目光又紧紧盯着上面的太子之位,以至于成功之后,放纵享乐,最后国破家亡。”

  “所以,陛下让他进内书堂,便是要以他为教训,让太子和诸皇子了得天下艰难之事。”长孙无忌认真拱手。

  “对!”李承乾点点头,道:“他这人还是有点聪明的,朕之前让他选择的时候,他若是坚持要将萧后送到扬州和炀帝合葬,那么不得已之下,朕便只能送他去和炀帝一起合葬了。”

  长孙无忌拱手赞同道:“若他依旧还眷恋前隋,那么他便也没有留在这世上的必要了。”

  “朕也不知道做的是对是错。”李承乾叹息一声,说道:“他若是将萧皇后送到扬州和杨广合葬,固然会让人想起他是杨广亲孙的身份,但一样会让人意识到,前隋已经灭了三十多年了,而大唐也已经传了三代了。”

  “前隋灭亡多年,真正的百姓和世家,实际上没有多少眷恋,更别说二王三恪之后,前隋的正统在天下已经没了。”长孙无忌抬手,看向李承乾道:“但是陛下,还有吴王在,弘农杨氏还在蠢动,不就是因为有吴王在吗?”

  二王三恪,简单来说,是新朝为了宣告正统,宣告自己是正统继承先朝的法统,而对先朝后裔进行封赏的制度。

  前朝天命已尽,新朝承继天命。

  统领四方。

  譬如大唐,高祖皇帝在武德元年,封隋恭帝杨侑为酅国公,允许其使用隋朝正朔、车旗服色;同时封北周宇文氏后裔为介国公,形成“二王后”。

  先帝太宗皇帝,在贞观年间,以杨行基为杨侑嗣子,封酅国公,封宇文超为介国公,同时封北魏后裔为韩国公,形成三恪,前朝俱成过往。

  虽然杨政道是杨广在世的唯一血脉,但杨行基才是法统上的前隋继承人。

  当然,法统这种东西,登基之后强行改立便是。

  后者也有可能杨行基以及他的后裔,才是弘农杨氏真正的目标。

  但是,在天下臣民眼中,前隋已经亡了。

  只是李恪终究是杨广的外孙,让很多前隋的人心汇聚到了他的身上,支持他争位,就等于前隋变相复活。

  不过在贞观一朝,李恪从来没有真正的成为储君人选。

  但一切在先帝病逝之后,发生了变化。

  李承乾登基,李泰和李治被废,李恪就成了实际上的宗室最长。

  若说宗室之中,李承乾现在最警惕谁,无疑是李恪。

  李恪起名为恪,本身虽然是其母杨妃希望他能恪守本分和先帝希望他不要有非分之想的意思,但一个恪字,加上他本身就是隋唐两代血脉,难免会成为二王三恪的象征。

  一旦李承乾意外出事,那么本身就是先帝在世宗室最长的李恪,李恪就会成为李象继承皇位最大的威胁。

  这一点,长孙无忌是最警惕的。

  “吴王为人低调谦逊,加上前些年,朕刻意加快了诸王属官轮换的时间,所以,他很难培养得起自己的亲信。”李承乾轻轻抬头,说道:“所以,他唯一能用,或者唯一能用他的,只有弘农杨氏。”

  一切终究回到了弘农杨氏的身上。

  ……

  “杨政道将萧皇后葬在咸阳,然后独立祖庙,便等于向世人宣告,他愿意安分守己的做个富贵闲人。”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所以朕才会让他入内书堂教书,这样也不枉费宋国公临终对阵的嘱托。”

  萧瑀临终前,有一段话,看似是对萧皇后讲的,但实际上是对李承乾讲的。

  萧皇后是杨广的皇后,有她在,前隋就永远有一面旗帜在。

  哪怕是二王三恪,也难以隔断人心。

  所以,只要萧皇后,李承乾对杨政道的猜忌就会永远在。

  长孙无忌也是一样。

  尤其是当看到弘农杨氏开始蠢蠢欲动的时候,任何可能会成为他们利用工具的人,都会成为他们警惕的目标。

  所以,萧皇后死了。

  杨政道在最后关头,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长孙无忌轻叹一声,一腔的话想要说出来,但始终都没有能说出来。

  眼下的这件事情,从一开始的算计,就是皇帝自己在做的。

  甚至他都没有多做什么,仅仅是将萧氏女纳入后宫,同时将婚仪办的盛大一些。

  就这么一个盛大,要了七十五岁的萧瑀的命。

  操劳过度加上饮酒过度,仅仅三日,便再也扛不住了。

  萧瑀一死,萧皇后再难活。

  萧皇后一死,杨广留在人间的最后一面旗帜,倒了。

  长孙无忌敢肯定,现在萧皇后的死亡,还有杨政道自立宗庙,这件事情,最愤怒的一定是杨思讷那些人。

  不知道他们会砸了多少家中的东西。

  “臣会继续盯着盯着杨氏的。”长孙无忌收敛神色,肃然拱手。

  杨氏有野心,便是原罪,将来他们一旦露出破绽,被抓住实据,长孙无忌不介意,亲自带兵屠了杨氏。

第569章 袁天罡的真实身份:杨广的兄弟

  御榻之上,李承乾稍微靠后,问道:“方才杨政道说袁天罡的身份和隋室有关,还有尉迟氏,舅舅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长孙无忌略微沉吟,然后思索着说道:“说起尉迟氏,那就有的说了。”

  李承乾神色郑重起来,安静的听长孙无忌继续讲。

  “尉迟氏在北周时期,是外戚,北周大将军尉迟迥是宇文泰的外甥,所以后来杨坚代周而立,尉迟迥在邺城起兵,北通突厥,南连陈朝,欲杀杨坚,但可惜最后兵败自杀,族人大半被杀。”

  稍微停顿,长孙无忌说道:“倒是有一事需要注意,尉迟迥有一孙女,在事后被杨坚纳入后宫,但仅仅在一年之后,就被独孤伽罗所杀。”

  “一年?”李承乾身体前倾,皱着眉头看向长孙无忌。

  “嘶!”长孙无忌忍不住的倒吸一口凉气,重重的点头道:“的确是一年,《隋书》中有所记载,这些来自前隋的官方起居注,不过内容很少。”

  “独孤伽罗虽然性妒,但能让她杀人,可不容易啊!”李承乾轻轻的看着长孙无忌。

  “是的。”长孙无忌点头,说道:“世人虽然都言杨坚独爱孤独伽罗,但实际上,杨坚的后宫并非独孤伽罗一人,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弘政夫人陈氏,宫人尉迟氏,还有其他很多因灭国战败给没入后宫的罪人女子。”

  李承乾微微颔首,不说是杨坚,便是他的后宫,也有这样的人。

  “不过其他的嫔妃因为身份低下,所以即便是被杨坚宠幸,独孤伽罗也并不在意,能让她杀人的,除非……”长孙无忌面色凝重的抬头。

  “除非是生下了子嗣,甚至可能是儿子。”李承乾点点头,说道:“这一点,杨勇和杨广也不会轻易让这个孩子活下来。”

  “是的!”长孙无忌面色凝重的点头,说道:“所以,的确,袁天罡很有可能是杨坚之子,杨广的兄弟。”

  “那这一切就说的通了。”李承乾点点头,平静的说道:“一个庶子,所以萧皇后提起他的时候,一脸的不屑,尤其是他这个庶子企图复隋的时候,更是如此。”

  “陛下!”长孙无忌抬头,郑重的说道:“这意味着萧皇后知道袁天罡复隋之事,但她一直没有禀奏。

  还有,弘农杨氏和袁天罡联手编造那则谶言,说明他们也知道袁天罡在复隋,而相比于萧后的无能为力,杨氏可能在里面出了不少力。”

  “这不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事情吗,只不过如今,一切更清晰了而已。”李承乾轻轻冷笑,说道:“但那又怎样,袁天罡已经死了,甚至是被杨氏出卖而死,死的好。”

  “是!”长孙无忌点头,道:“如此的话,杨氏族中必然有利用杨政道,还有吴王的计划,而刚才……陛下英明!”

  李承乾一愣,随即忍不住的笑了。

  杨政道独开一脉,彻底放弃了前隋的法统,杨氏必然跳脚。

  至于李恪,李承乾同样对他做了种种限制。

  还有袁天罡。

  杨豫之的死,可能会让杨氏以为袁天罡没死,而袁天罡杨坚之子的身份,会让杨氏更加的寝食难安。

  “杨家的事情,舅舅按照计划推进便可。”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道:“朕担心的,是袁天罡和吴国公尉迟恭之间有没有关系?”

  “陛下过滤了,尉迟迥当年起兵失败,他们那一支被大多绞杀,吴国公虽然也是同一族,但和尉迟迥血脉相差较远,而且在尉迟迥失败后,吴国公的父亲尉迟伽被杨坚授封大将军,开服仪同三司,这里的关系不可能好到那里去。”长孙无忌摇摇头。

  李承乾点点头,尉迟伽被杨坚封大将军,但在杨广那里还是得到了清算,最后在隋末尉迟恭直接参加了刘武周起兵。

  可见对前隋的痛恨。

  “那么袁天罡就是被袁氏抚养长大的。”李承乾有些弄清楚了当年的事情脉络。

  “是的,袁家在北周也是刺史郡守之家,和尉迟家通婚甚有可能,沦落到隋末,就只剩一个县令,则说明问题更大。”长孙无忌拱手,说道:“陛下,也就是说,袁客师是杨坚的孙子。”

  “这个就不要追究了。”李承乾摇摇头,说道:“这层身份,袁客师自己都不知道,没有必要自找烦恼,最多在他身边安插几个人,万一将来杨氏去找他……”

  “臣明白了。”长孙无忌立刻领会到了李承乾的意思,袁客师就是一颗棋子,一颗将来杨氏谋乱必然会动的棋子。

  李承乾收敛神色,看向长孙无忌道:“两年时间,大军征伐高句丽,河北定州和幽州,还有辽东都要提前准备大量粮草,舅舅,要注意,这里面千万不能让杨氏插手。”

  “臣知道。”长孙无忌躬身,认真说道:“臣一定不会让一个和杨家有关的人,介入到其中,哪怕是一个库守,也不会。”

  如今天下,真正的大事,只有两年后的东征高句丽。

  杨家若是要做什么,那个时候是最好的时机。

  错过了那个时候,大唐在东岛定局,之后就会转向西突厥和吐蕃。

  在陇西、甘凉和安西,杨家可就没有多少势力了。

  所以,杨家的事情,会在李承乾征伐高句丽前后彻底了结。

首节 上一节 571/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