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580节
“慢慢来吧。”李承乾从乾元殿遗址上收回目光,看向李文暕,说道:“前期工作先动起来,至于材料的事情,木料若是找不到,那么尽量用石料来替代。”
李文暕猛然抬头,低声道:“陛下,石料不比木料,可雕琢的空间很小。”
“无妨。”李承乾摆摆手,说道:“如今朝中军费开支不小,加上每年多雨影响秋收,若不是有吐蕃人送来的黄金,说实话,朕都想停下它,放上几年,等到辽东战事结束再修。”
杨思讷站在后方,心里一阵腹诽:你都知道可以以后再修,可为什么还是要现在修。
“有的时候,宫中动工会让市面上的工匠和材料价格都上涨,就等于变相让这一批人有了活路,尤其是在灾年的时候。”李承乾转头看向唐俭,问道:“唐卿,朕说的没错吧?”
“没错,这是管子的治国之法,陛下记得没错。”唐俭赞同的点头。
“尤其这两年雨多,正好让灾民也能多一口饭吃。”李承乾转身看向前方的遗址,摇摇头道:“粗犷就粗犷些吧,正好少用些硫磺一类的灭虫药,朕实在不喜欢那种味道。”
李承乾一句话说完,群臣齐齐拱手:“陛下贤德。”
杨思讷低头之间,眼神满是难以置信的神色。
……
贞观殿。
一身赤黄色衮龙袍的李承乾在丹陛之上坐下。
文武群臣齐齐拱手道:“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李承乾点点头,开口道:“众卿平身。”
“多谢陛下!”群臣起身肃然站立。
李承乾平静的开口道:“诸卿,朕此次来洛阳,主要是因为今年下雨偏多,各地秋收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朝中虽然多有赈济,但朕还是希望看到各地的真实情况,所以之后,唐卿会安排诸卿到各地巡查。”
唐俭站出,肃然拱手。
李承乾点点头,继续说道:“朕的要求不多,只有两个字,真实。诸卿到地方之后,要去一州最穷困最艰难的县去看看,看看他们的受灾情况,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地方治理的根本不出问题。”
往往最容易被煽动的,就是最活不下去的那群人。
尤其这些人还是以县为单位,那就更可怕了。
治理好了他们,也就等于抬升了天下安定的下限。
“臣等谨遵圣训!”群臣齐齐拱手,神色肃然。
“好了,便这样吧,诸卿歇息一日,明日出发,早去早回,十月返回长安。”李承乾直接抬手。
“臣等领旨,臣等告退。”群臣再度拱手,然后转身朝殿外而去。
“萧钧留下!”
……
“陛下!”洛州长史萧钧站在殿中,神色有些紧张的拱手。
李承乾坐在御榻上,看向萧钧,问道:“朕这一次让李文暕任洛州都督,你心底有没有什么怨言?”
萧钧立刻神色一肃,拱手道:“启奏陛下,臣唯恐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好,哪里会有什么怨言?”
李承乾深深的看了萧钧一眼,说道:“你能这么想最好,朕之所以让李卿任洛州都督,一方面是因为你的步子还有些不稳,等到李卿任一任洛州都督后,你这个从三品的洛州长史就能彻底坐稳了,到时候朕再调你回去坐上两任雍州长史。”
“臣谢陛下大恩。”萧钧神色感激的拱手。
“其二。”李承乾神色冷了下来,继续说道:“朕之所以让你动一动,就是因为你这两年做的实在太平庸。
洛州这两年虽然都有水灾,但两年相比,税收增长只有一丁点……朕这两年没动洛阳吧,何至于此?”
“臣有罪!”萧钧立刻跪了下来。
“你不是有罪,你是瞎了眼。”李承乾冷冷的看向萧钧,道:“洛州肯定出了问题,但你却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朕这一次来,就是要把这个问题查清楚,该治病治病,该杀人杀人。”
“喏!”萧钧神色凛然。
“其三。”李承乾淡淡的看向殿外,平静的开口:“再有两年,大唐就要再度征伐高句丽了,朕需要有个人坐镇洛阳,掌控文武,调运粮草,而你,不合格。”
第577章 杜构,瘸子
九月深秋,秋霜彻骨。
贞观殿中,李承乾低头认真的看着手里的表格。
这是户部最新统计出来的河南道这五年以来,各州各县的赋税总数变化表。
稍后,李承乾会将他们制作成图。
这样,河南道这几年,尤其是他登基以来两年间,赋税究竟被别人用种种方法偷了多少,也就能看的一清二楚。
“陛下!”徐安的声音在丹陛之下响起,李承乾回神看向徐安:“怎么了?”
“启奏陛下!”徐安对着李承乾认真拱手,道:“新任杭州刺史、莱国公杜构求见。”
杜构,名相杜如晦长子,城阳公主驸马杜荷长兄。
“宣!”李承乾神色认真起来。
“宣杭州刺史、莱国公杜构觐见。”内侍省典仪在贞观殿门口高声喊道。
很快,一名穿着紫色官袍,头戴三梁冠,身形消瘦的中年官员,迈着踉跄的步子,进入到大殿之中。
杜构沉沉的跪倒,然后叩首道:“臣杭州刺史、莱国公杜构,参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李承乾看着杜构,轻叹一声:“杜大,我们有很多年没有见面了吧?”
“是!”杜构抬头,看向李承乾道:“自从臣那年在登州和莱州海域剿匪时,左腿筋被针梁鱼嘴戳断,便再没有回过长安了。”
左腿筋断了。
瘸腿。
是的,杜构瘸了。
甚至他的情况,比李承乾的情况,还要更加严重。
毕竟李承乾在断了腿当年,便已经开始准备重新断腿接续,而杜构的腿,哪怕是李承乾重新回来那年,距离他断腿也已经超过十年时间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杜构才常年在外,鲜少回朝。
“你的腿被针梁鱼戳断,你反而开始帮助百姓钓针梁鱼致富,这也是极为难得的了。”李承乾轻叹一声。
相比于其弟杜荷,杜构才是真正继承了杜如晦智慧和魄力的人,但可惜,他的运气不好。
在前世,杜构先是在剿匪的时候,被针鱼戳断腿,后来又因为渡河、、杜荷随同李承乾谋反,他受到了牵连,最后被罢官夺爵,流放岭南,最后病死边野。
是的,和李承乾一样的病死边野。
所以,李承乾对他才多有感同身受。
而且说实话,杜构的才智和能力是当朝少有的。
若是他的腿没有出事,现在这个时候,至少也是六部侍郎,也是九寺少卿的位置,甚至更高。
而且他每一步都走的极稳。
甚至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封宰相,而且不止是侍中和中书令,杜构将来是做尚书左右仆射的人才。
放眼整个朝堂,将来真正能够在尚书左右仆射位置上和长孙无忌分庭抗礼的,只有杜构和刘仁轨。
而如今的刘仁轨位置还低,但杜构已经是杭州刺史了。
……
“一切都是臣自己运命所致,臣心中无悔,而且臣也不是没有收获的,这些年在地方,臣对于地方的很多事情了解的都非常清楚。”杜构轻轻躬身。
“不错。”李承乾满意的点点头,说道:“如今在朝中,对于地方事务能有深入了解的不多,最多也就是在地方做过一两任刺史,而且还少不了要被地方世家和胥吏糊弄,反倒是你,是能真正做事的。”
“谢陛下!”杜构稍微松了口气。
“说正事吧。”李承乾抬头,说道:“朕这一次调你去杭州,主要原因是国丈调离了杭州,朕需要一个能信任的人,替朕在杭州看着整个吴越之地。”
“臣明白,陛下是在意吴越之地的产粮。”杜构轻轻抬头,道:“这两年安东大战,加上北方水患,朝中很难如同预期一样的在北方储存足够用于大战的粮草。”
“不错,若无吐蕃人每年送两万两黄金过来,朕说不定早已放弃东征高句丽的打算,全心用于治灾,但好在情况没那么糟,有了吐蕃人的黄金,朕就可以以此为底,发行更多的开元通宝,用它们到江南去购买粮草,然后运到北方。”李承乾看向杜构,道:“这是卿在杭州的第一要务。”
“臣领旨。”杜构肃然拱手。
“第二件事。”李承乾轻轻敲敲桌案,说道:“朕调卿去杭州,是因为国丈调往了扬州,而将来,国丈也会调离扬州,所以爱卿要做好将来接任扬州的准备。”
“是!”杜构神色凛然。
他现在的状态不适合调回长安,不然光是每天上朝,就足够要掉他半条命。
只有这样,人在外地,在重要州县任职。
这样即便是不在朝中,皇帝信任之下,他在朝堂的地位,也不比任何人差。
“整个江南的土地粮食,河运水患,吏治民生,还有水军整训,卿都要插手。”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若是有哪个官员履行不正,卿可以直接弹劾。”
“臣领旨!”杜构认真的记下李承乾说的每一句话。
李承乾点点头,继续说道:“第三件事,少府在杭州有几座山和一座丝绢厂,之前有国丈在杭州照料,现在他去了扬州,这件事情就托付在爱卿身上了。
朕这两年赏赐文武百官和军中将士,多依赖这座丝绢厂,国丈现在到了扬州,新厂也会在扬州开建。”
“臣知道了。”杜构认真躬身。
如果说皇帝弄这么一座丝绢厂,是为了他自己享乐所用,杜构多少要劝上几句,但他这么做是为了赏赐百官和群臣,杜构便没法再说什么。
皇帝正经经营自己的私产,然后用于国事,任谁都要夸赞两句,难道真的要逼得皇帝去用其他办法来收敛财富吗?
那样对百姓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李承乾稍微松了口气,说道:“爱卿既然回了洛阳,那么便回长安走一趟吧,好好歇一歇。”
“臣领旨。”杜构认真拱手。
李承乾笑了,看着杜构说道:“不要这么太一板一眼,爱卿多在洛阳走走,也在长安多走走,若是哪里有什么不妥当地方,直接上奏于朕,不用太过顾忌。”
“多谢陛下!”杜构对着李承乾认真的拱手,道:“臣告退!”
李承乾平静的点点头,杜构这才躬身退出。
……
看着杜构离去的背影,李承乾轻叹一声:“杜如晦的长子啊,他若是当年不出事,现在必然宰相有望,哪至于像现在,便是有朕的扶持,他将来的路也不好走。”
对于杜构的处境,李承乾是最深有体会的。
李承乾现在坐在皇位上,设身处地的想想,一个瘸腿的太子,走不好路,哪怕耽搁了一件政事的处置,放到天下,也是一州一县无数黎民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