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653节

  “朝中百官此番多有辛苦,自然需要奖赏。”李承乾神色平静下来,说道:“唐相年迈,中书省事多有懈怠,所以朕打算找个人来帮他分担中书省事。”

  “谁?”

  “彭城郡公。”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说道:“彭城郡公只比唐相小二岁,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两个人一起在中书令的位置上养老吧,这样,刑部尚书的位置就空了出来。”

  唐制,尚书省有尚书左右仆射,中书省有中书令两人,门下省有侍中两人。

  只是李承乾这些年控制朝政平衡,才只有一个中书令和一个侍中。

  如今大战获胜,正好借此调整。

  而且这一次,需要调整的地方还有很多。

第638章 陛下打算什么时候回长安?

  炉火燃烧。

  烟气轻袅。

  李承乾主动起身提起茶壶,给坐在对面的长孙无忌倒上一杯茶。

  站在一侧的张阿难低头,像是没有看见一样。

  长孙无忌手中摩挲着茶杯,片刻之后,他才抬头谨慎的问道:“陛下让刘德威任中书令,怕是别有想法吧?”

  “就知道瞒不过舅舅。”李承乾不在意的笑笑,拿起茶杯抿了一口,神色逐渐认真起来:“平穰之战到现在,最激烈的部分已经结束,之后就是治理,还有坐看三国自斗相亡的事情了。”

  长孙无忌轻轻点头,静静的听着。

  “舅舅刚才说了英国公的封赏之事,保留他尚书右仆射,进位司空,这恐怕是他最愿意的。”李承乾微微抬头。

  长孙无忌下意识的颔首赞同。

  李勣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不管是行军还是做官,都是如此。

  若真的放开,让李勣做尚书左仆射,信不信,不管李勣愿不愿意,他都会和长孙无忌,还有关中一脉进行争斗。

  这是必然的。

  甚至李承乾都控制不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李勣做尚书左仆射,直接进位司徒,可这样他依旧压在了长孙无忌的头上,而且还没有了实权,这更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让他以司空,守尚书右仆射是最好的。

  当然,子孙少不了要荫封。

  “英国公的事情需要谨慎处置,但除他以外,也还有很多人需要封赏。”李承乾目光抬起,看向殿外,沉声说道:“舅舅,大战了结,整个朝中的格局都要大变。”

  “陛下说的是!”长孙无忌认真点头,神色凝重。

  每一次大战之后的封赏,无数的权位变动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当年灭东部突厥,苏定方是第一个杀入颉利牙帐的,但却被人弹劾,虽是受到了李靖的牵连,之后也洗清了冤枉,但之后的多年时间,他一直任左金吾卫中郎将。

  没有任何迁转。

  李靖灭吐谷浑后,被人弹劾谋反,虽然事后平反,但他日后多闭门自守,不再参与政事。

  侯君集灭高昌,不几年,便因谋反而被诛。

  先帝东征高句丽,岑文本病逝,刘洎被弹劾诛杀。

  李靖吐谷浑大败吐蕃,但自此之后,便很少回长安。

  这一次拿下平穰城,虽然不是灭国,但功劳也不少,需要提拔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

  一个处理不好,要处理的也不是一两个人。

  李承乾收回目光,看向长孙无忌,说道:“舅舅,唐相相对年长两岁,但明年也有七十五了……朕不是说他不称职,但朕再留,怕也留不到他八十岁。”

  不论怎样,唐俭都不可能在朝中任职到八十。

  只要其中有一天,唐俭的身体不好,可能就要致仕。

  “彭城郡公小二岁,但他早年征战,身体比唐相还要差些,说不得哪一天他们两个就会同时致仕。”李承乾不由得轻叹一声,说道:“舅舅,朕没有要赶人的意思,但朕总得提前做准备。”

  长孙无忌轻轻点头,问道:“陛下考虑的没错。”

  这个时间不一定会太晚,甚至可能要早一些。

  “好在明年年底的时候,英国公才会回朝,这里面还有很多可以从容调整的空间。”李承乾稍微松口气。

  长孙无忌低头沉思,是的,还有时间做提前准备。

  李承乾笑笑,继续说道:“而且再说,彭城郡公已经七十三了,他为皇祖父,为父皇,为朕效力多年,朕在他致仕之前授他中书令之位,总比他致仕的时候,再加封来的更好一些。”

  长孙无忌感叹的点点头。

  李承乾这个时候,反而神色平静下来。

  唐俭和刘德威身体不好,这些都是查出来的。

  甚至于在前些年,唐俭的身体就出现过一些问题,那时他还是户部尚书,后来升任中书令,身体反而好了一些。

  刘德威也是一样,在任刑部尚书多年,身体本身就不是太好,如今升任中书令,说不定反而能多撑几年。

  不是说后续没有人才,是因为李承乾需要他们这些老臣在,来平衡朝中局势。

  或者更直接的说,是平衡长孙无忌,同时避免其他人,尤其是这些年逐渐起来的李承乾的亲信,和长孙无忌发生冲突。

  那才是李承乾最不愿意看到的。

  也是他藏的最深的心思。

  ……

  “陛下思虑周全。”长孙无忌抬起头,继续问道:“那么陛下,这二人之后,陛下打算让谁任中书令?”

  李承乾想了想,说道:“于师吧,马周的身体不好。”

  “是!”现在马周任中书侍郎,平日里还有高季辅替他担当一些,一旦成了中书令,职司更重,就不好弄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长孙无忌抬头,继续问道:“之后呢,侍中又空了下来!”

  “这个朕还没有定下。”李承乾摇摇头,说道:“或者让孙伏伽任侍中,高季辅任御史大夫,提刘仁轨和李义琰先后任中书侍郎……当然,之前尹君任刑部侍郎,婺州刺史崔义玄任大理寺卿。”

  “臣还以为陛下会用定州刺史崔仁师呢?”长孙无忌微微有些诧异。

  “崔卿!”李承乾摇摇头,说道:“崔卿暂时还是不要调回朝中吧,等一两年,朕会将他调往辽东,安定一段时间再说。”

  崔敦礼现在还在兵部尚书任上,崔仁师调回来,必然是九寺寺卿和六部尚书位置,李承乾怎么可能给他。

  相比于而言,崔义玄虽然在婺州立有大功,但他出身清河崔氏,和崔敦礼关系远了一层不说,他在朝中的根基也很浅。

  这样一来,调他任大理寺卿,不至于破坏朝中的政治格局。

  “这么说来,陛下是打算用苏勖来接替英国公处理东岛三国之事了?”长孙无忌敏锐的把握到了李承乾的想法。

  李承乾摇摇头,说道:“不是苏勖,是苏勖和苏定方,单凭一个人,怎样都是无法彻底平定东岛三国的,他们两个联手,朕再给加上一个刘仁轨,便足够了。”

  长孙无忌目光微微闪烁。

  他心里清楚,苏勖实际上并没有多少能力,他不过是占了皇后大伯父和昭媛生父的便宜,才能坐到那个位置。

  苏定方最多算是军中将领。

  真正让皇帝值得信任的,是藏在李勣和苏勖之下的刘仁轨。

  李勣是不可能在菟州多待的,那么接下来是苏勖接替,苏定方辅助,最后是刘仁轨接任。

  这样东岛的事情就顺下来了。

  ……

  长孙无忌抿了一口茶,然后抬头问:“臣冒昧,陛下打算用多长时间让高句丽彻底灭国?”

  “三到六年吧。”李承乾摇摇头,说道:“如今我们已经从高句丽割了一半出来,剩下的就是慢慢治理,然后让高句丽剩下的百姓倾心大唐,如此才能一步步的解决,高句丽剩下的两百万百姓的事情。”

  高句丽或许军力不足,但也不能小看他的人口。

  也就是高句丽自身没办法将这么人口全部转化为的战力,而且,军中的兵刃也不够。

  不然,想要攻破平穰城,真没这么容易。

  然而,这两百万百姓依旧是李承乾和整个大唐最需要面临的问题。

  “三到六年的时间,暗中控制高句丽,结合高句丽自身,准备两百万百姓足够一年的粮食。”李承乾忍不住摇摇头,说道:“舅舅,六年,朕看都很难。”

  “不是难,是陛下想的太多。”长孙无忌将奏本递回过去,道:“若是按照英国公的处置方法,每日只让他们吃一点东西,保证饿不死,这就容易多了,而且高句丽国内怕也藏有足够的粮食,这次若不是英国公毁了平穰城中的粮食,一切也没那么容易。”

  泉盖苏文在平穰城中堆积了足够二十多万军民吃用两年的补给,而且是在关键时刻都能拉出去作战的。

  可想而知,泉盖苏文对于这一战的准备,究竟有多强。

  但他没有想到,李承乾的准备更足。

  新罗,百济,高宝藏,加上大唐强兵压境,内外分化,最后泉盖苏文身死。

  “舅舅说的是。”李承乾笑笑,点头道:“更何况我们的手上还有盖苏文的三个儿子,处事要容易些。”

  “是!”长孙无忌抬头,突然问道:“陛下打算什么时候回长安?”

  皇帝在洛阳已经一年多,长安虽然平静,但皇帝也不能久在洛阳啊!

  李承乾神色安静了下来,想了想说道:“今年不行,毕竟已经十一月中,马上朕还要祭祀嵩山,安抚诸事,前前后后折腾下来,恐怕已经年底了,而且大战虽然了结,但大军在军前,粮草运输也不能停歇,再有就是到了明年,朕想去河北看看。”

  “河北?”长孙无忌想了起来,皇帝前两年就说要去河北。

  平穰皇帝是不会去了,但去河北远远眺望,却已经是皇帝能做的最大限度了。

  “一来,明年年中的时候,第一批从菟州撤回的将士应该就回来了,朕顺带迎接,二来,朕也想认真看看河北。”李承乾抬头,说道:“去年的时候,户部侍郎张大象提及河北百姓赋税沉重,希望朕能稍微减缓一些。”

  长孙无忌顿时神色肃然起来,问道:“陛下是如何说的?”

  站在一旁的张阿难,轻轻地看了长孙无忌一眼。

  “还能怎样,无非就是继续加大对河北府兵的招收,然后调往菟州,同时加大河北百姓迁移力度,赋税之事,不是那么容易调整的。”李承乾轻轻摇头。

  “陛下英明。”长孙无忌点头,说道:“其实陛下恩赏河北百姓很容易,但多年以来,朝中对河北苛刻已成惯性,想要调头不易。”

  “除非能再找出个地方来替代河北。”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问道:“舅舅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长孙无忌想了想,说道:“江南?”

  “年中江南已经叛乱了,不减免赋税已经不错了。”李承乾摇摇头,道:“所以现在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将河北的负担,平分到河北,辽东和菟州,最后彻底过渡到东岛三国身上。”

  东岛三国终究是要彻底归入大唐之下,到时候,矛盾外移,从而彻底解放河北。

首节 上一节 653/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