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91节
齐知玄之所以在郑霜儿回门的时候,还在郑家,就是因为昨日婚礼时,下了一份重礼,所以郑玄果才将他介绍给李承乾,算是还一份人情。
李承乾认真的看向齐知玄,能够让荥阳郑氏都说是重礼的,那该是如何重啊。
一身黑色水波纹圆领袍,内里一件朱色内裳,头上一顶镶嵌着金珠的黑色璞帽,一看就知道是世家子弟。
面容俊朗,眼神锐利,但神色温和,风采超人,仅仅是走近,便能让人知道是不好惹的人物。
“臣儒林郎齐知玄,见过太子殿下。”齐知玄对着李承乾认真拱手。
“今日家宴,齐卿不必多礼。”李承乾微微抬手,然后随口说道:“齐卿明年科举,不知道有多少胜算?”
“七八成吧。”齐知玄说的很平静,但眼中几乎是完全笃定的模样。
李承乾抬头,神色诧异的看着齐知玄,问道:“齐卿以前可曾经参加过科举吗?”
“这倒未曾,不过家父说臣等水准,考一个进士足够了。”齐知玄温和的拱手,但不知道为什么,神色内敛中带着一丝狂傲。
李承乾有些惊讶的看着他。
初见齐知玄时,李承乾还有些好感,但是现在,这种好感突兀一下子就没了。
因为李承乾知道,明年的科举进士当中没有齐知玄。
齐知玄这种风采卓著的人,本来应该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但是却偏偏在明年的科举当中没有他的名字,没有他的身影。
不仅是明年,后年也没有。
更甚至于在李乾未来的记忆中,根本就没有齐知玄的名字。
甚至他都从来没有出现在李承乾的视线中。
不,不只是李承乾,就连李泰,甚至整个长安,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物。
要知道,上一世,李承乾和李泰斗得如火如荼,整个长安的优秀人物都在他们的关注当中,但是却从来没有出现过齐知玄这个人。
这样一个风采超人的人,这一次却突然出现了。
李承乾心里莫名的紧张了起来。
“那么便祝愿齐兄明年得中。”李承乾点点头,看向一侧已经准备好的酒菜,说道:“如此我们一边吃一边聊吧。”
“好!”齐知玄自信的点点头。
……
宿松县公府内院,李承乾看着一身粉色襦裙的郑氏,惊讶的问道:“你怎么在这里?”
“臣妾郑楚,见过太子殿下。”卢护的遗孀郑楚微微福身,有些尴尬的说道:“妾身出身荥阳郑氏南祖房……”
“孤问的不是这个,你不是应该回范阳了吗?”李承乾侧身看向郑霜儿,郑玄果,还有岳母崔氏。
郑楚微微苦涩的说道:“妾身本来是应该早就回范阳的,但是亡夫的遗体,如今还在雍州府扣押,所以妾身也只能暂居长安,等待结果。”
“陈国公不肯放人。”郑仁泰微微摇头,他和侯君集还是有些往来的,这件事情卢承庆找过侯君集,他郑仁泰也找过,但不知道为什么,侯君集就是不放人。
李承乾点点头,莫名的,齐知玄的身影突兀的出现在李承乾的脑海中。
卢护的事情,背后牵连的是房玄龄,房玄龄的妻子出身范阳卢氏。
今日,李承乾看到齐知玄,下意识的以为对方是冲着自己来的,但现在看来,似乎可能他是冲着郑楚来的。
这就有意思了。
李承乾温和的点点头,看向郑楚说道:“明日吧,你来东宫一趟,和孤说一说这里面究竟是怎么回事,卢卿终究是东宫臣子,这件事情,孤不能不管。”
“多谢殿下。”郑楚神色欣喜的拱手。
李承乾松了口气,转身看向郑仁泰说道:“岳丈大人,岳母大人,小婿如今就回宫了,皇城和东宫一步之遥,岳丈大人若是见霜娘,随时可以来的。”
“臣知道了。”郑仁泰神色认真的拱手。
……
马车晃晃悠悠的朝着皇宫的方向而去。
透过后窗的窗帘,李承乾可以清楚看到齐知玄。
齐知玄手里握着红穗长剑,光是站在那里,就异常的引人夺目。
第110章 皇帝没有了废太子的想法
洛阳,乾阳殿。
皇帝站在一侧的地图之前,侧身看向站在一旁长孙无忌:“太子身边没有出现什么不该出现的人吧?”
“没有!”长孙无忌拱手,然后跽坐下来,说道:“臣仔细看过,也问过,没有什么外人靠近太子。”
“如此便好。”李世民手里握着一本竹简,然后走回到了御榻之上,这才看向长孙无忌,说道:“青雀那边隐隐约约的出现了一些人,应该是朕免了阎立德的官职之后,引来的目光。”
“那些人,真的敢和陛下作对吗?”长孙无忌的眼神中带出一丝杀气。
“明着不敢,阴奉阳违就说不定了。”李世民身体靠后,面色平静的说道:“讲一件,太子在长安诸事做的怎样?”
“太子这段时间,都在忙碌《考工志》的事情,尤其是在北苑造船。”稍微停顿,长孙无忌认真的说道:“臣去过北苑,看过那艘四桅大船,比阎立德所造的要好上许多。”
“嗯!”皇帝微微颔首,说道:“朕已经让人在洪州准备造船的木头,两年时间,应该就能全部造好运送将士们的大船……杨务廉恐怕得待在长安,他现在是从六品的将作丞,再升就是将作少匠了,不妥不妥。”
“让他去工部,做上一任工部郎中就是了,正好可以让别人的目光都放在他的身上,然后让阎立德好好的去洪州造船。”长孙无忌一句话,彻底说出了阎立德之前在襄城宫的秘密。
襄城宫位于广成泽畔,广成泽是汝水的一部分,汝水东流入颖水,颖水再入淮河,淮河直入大海。
当然,这是一条路。
在汝州以南,还有一条白河,白河汇入汉江,最后流入长江。
这是另一条路。
阎立德在襄城宫,虽说是在修建宫殿,但用的核心,全部都是工部和将作监的工匠。
他们真正在做什么,知道的很少。
皇帝将阎立德免官,虽然有一部分是李泰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他察觉到了有人在窥伺他在为征伐高句丽做的准备。
所以最后才会将整个襄城宫彻底拆毁,所有的秘密全部湮灭。
与此同时,他也在看,究竟是什么人,会在后面继续进行调查。
首先令他意外的是太子,太子竟然也察觉到了不对劲。
不过很快,李承乾的人手就放到了洛阳,盯着阎立德。
皇帝没有多管,就如同他自己说的,太子和魏王的争斗只要不过线,他就不会多管。
至于说太子会不会查出些什么来,李世民并不担心,如果他做的事情,连太子都瞒不住,如何去瞒那些对手呢。
只是他没想到,李承乾的人手很快就收了回去。
……
“可惜了,那些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不然朕早就将他们一股脑的全部揪出来。”皇帝的眼中闪过一丝狠辣。
“太子那边没人动,倒是魏王那边,说不定能抓住一些痕迹。”长孙无忌轻声提议。
“嗯!”李世民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淡漠,随后他抬头道:“继续说说吧,太子那边还有什么事情。”
“督察关中剑南和陇右的吏治,还有吐谷浑的骑兵调动。”长孙无忌稍微停了一些,这里面涉及到了文成公主和吐蕃赞普松赞的一些事情。
皇帝轻轻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还有便是大理寺和刑部的一些案子,太子查的很深。”长孙无忌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不由得笑笑。
“让他继续去做。”李世民也跟着笑了笑,两个人不知道在笑些什么。
“最后便是秋收的事情。”长孙无忌正色起来,说道:“如今已经六月,马上就要七月入秋,太子开始关心秋收之事,督促地方抓紧的同时,也在关注一些盘剥百姓的陋习……”
“哦!”李世民猛然看向长孙无忌,问道:“这些事情是谁告诉他的?”
秋收之时,胥吏盘剥百姓的陋习尤其以“踢斛淋尖”为主。
稍不注意,地方胥吏就能从百姓和朝廷税收之中狠狠的撕扯下一块肉来。
但是这些东西想要杜绝很难,只能找到一起查处一起。
“应该是张玄素。”长孙无忌沉吟,说道“张玄素曾经做过地方户曹,而且还是在隋末那种时候,对于这些事情,他了解的很清楚,如今倾囊相授,也很正常。”
皇帝面色郑重的点点头,说道:“这是难事啊!”
“让太子去做吧,总是一件好事。”长孙无忌抬头看向皇帝。
“呵呵!”李世民轻松的笑了起来,满意的点点头,说道:“便是如此吧,他越是关心百姓之事,就越是知道天下治理的艰难,如此一来,朕就能够省心许多。”
“是!”长孙无忌赞同的颔首,他知道皇帝其实最担心的,其实是东征高丽期间的朝政处理之事。
东征高丽,这一趟前后起码得一两年的时间。
也就是说,李世民要离开长安洛阳这样的天下核心之地两年的时间。
一旦他处于辽东之地,那么最担心的,就是长安洛阳和天下的安定。
杨玄感的事情殷鉴不远。
被人切断粮道倒是小事,如果太子趁机在长安登基,那才是要人命的事情。
这才是李世民最担心的事情。
太子断腿之后,性情越发的偏激,让李世民忍不住的有了废太子的想法,所以他才会将更多的关心放在李泰的身上。
动作的明显,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机会。
但很快,局面就发生了变化,去年底的时候,李承乾重新振作了起来,就连他在宫外收拢的死士和杀手,也全部放入了太子左右卫率,彻底交由太子左右卫率管辖。
等于他完全失去了这批人的统掌之权。
之后的《考工志》,还有对吐蕃的看法,年底诸事,今年的监国,一切都做的井井有条,这让皇帝和朝臣刮目相看。
然而作为对比的李泰,在种种事情上却做的越来越不像样子了。
这让皇帝的心不由得转回到了太子的身上。
如今真正让皇帝彻底放心的,却是李承乾将目光放在了秋收百姓被盘剥细节这种事情上。
……
“越是关心百姓收获的细节,就越是知道天下治理的艰难,越是如此就越要用心。”皇帝笑笑,轻松的说道:“去年年底的时候,他建议诸王亲耕,怕是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想法。”
“地方之事,官员,世家,豪族,胥吏,百姓,一县,一州,一道,天下三百六十多州,便是陛下都处理不过来,太子,怕是得用心好几年,才能勉强理出头绪来,才能不被人阴奉阳违。”长孙无忌轻轻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