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163节

  这还是上辈子时,郭桓案爆发之后,自己这里为了杜绝篡改账目上的最终结果,弄出来的新东西。

  从效果上来看,是非常好的,且一直以沿用到了现代。

  刘伯温看了这些由朱元璋写的这十个数字,由衷的佩服,原来上位已经早就考虑到了。

  且早就有了更好的解决办法!

  “上位,这等好办法,应当写到算术启蒙书里,让人都学习。”

  刘伯温给出了他的建议。

  朱元璋点了点头,拿过算术启蒙书,翻到其中一页给刘伯温看。

  刘伯温登时有些尴尬。

  原来这里面已经写上了,自己方才只是粗略翻看一下,没有看到。

  “有了这些简单好学的算术知识,再学会记账方法,的确可行。

  就是……四柱奏销册这种记账办法,有些不太好学,可能花费的时间要多上一些。”

  刘伯温再次提出建议。

  “这个好办。”

  朱元璋再次抽出一本书来,递给刘伯温道:“咱们今后不用的四柱奏销册,换这种新的记账方法。”

  刘伯温怔了怔,显得有些机械的伸手接过。

  只见这新书封面上写着,复式记账法几个大字。

  有了算术启蒙的前车之鉴,这一次面对这复式记账法一书,刘伯温再不敢有什么多余心思。

  忙翻开去看。

  越看越是入迷,越看越是吃惊。

  这复式记账法道理简单,容易掌握。

  只需要弄清楚哪是借方,哪是贷方,分别记账,后面相加,借贷相等,便可核验对错,准确记账。

  每一笔账,都能记录的清楚明白。

  比四柱奏销册这种记账方法,要简便上很多,却比之更加好用。

  好东西!果真是好东西。

  有了这两样好东西,立刻在国子学里,大规模的开始教学。

  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除了这两门课,别的什么都不学。

  一番冲锋下来,确实能达到上位说的,两月之内至少培养三千可用地方税务官的目标。

  自己不久之前,还觉得是不是上位发烧烧迷糊,才说出来的话,此时再去看,居然已经这般的合情合理了。

  令刘伯温感慨震动之余,心里面的疑惑和好奇也越来越深。

  当然不是算术启蒙和这复式记账法这等好东西,上位明显早有准备,为什么不早点拿出来,送到国子学让学子们学习。

  就李善长等人的聪明劲,上位要是真提前做出这些事,那十有八九会让他们猜到上位的真实意图。

  从而做出一些应对,避免此番空印案发生。

  一旦如此,上位再想要如同这般突然出手,干脆利落的把这些人一网打尽,取得这等耀眼战果可就难了。

  和李善长之间的斗争,将会陷入到长时间的拉锯战里。

  一旦如此,对于国家的危害将会更大。

  上位一直等到现在,才将这好东西拿出来才是对的。

  他疑惑与好奇的是,这两本好东西,上位是从哪里得到的。

  论起学问与见识,倒不是他大言不惭,整个大明比他厉害的不是太多。

  依照他在文坛中的地位,以及涉猎之广泛,要是以往就有这么两本书,他不可能不知道。

  可如今的事实就是,对于这些,他还真就是一点都不知道。

  就像是突然间凭空冒出来的一样。

  大明什么时候,有这般有才华的人了。

  竟能不声不响的,接连弄出这样两本书?

  “上位,不知这两本书,是哪位大才所撰写?

  当真令人心服口服,观之让人如醍醐灌顶。

  有此等大才在,真乃我大明之幸。”

  朱元璋像是早就料到刘伯温会有此问一般,一点都不意外。

  “哈哈,刘先生,你口中的大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他竟是直言不讳。

  刘伯温闻言则朝着皇帝身后,以及周围张望,想要看看是不是哪里藏着人。

  “刘先生,不要四处看了,这个人就是咱!”

  啥?!

  刘伯温顿时愣住,消息太过于突兀,以至于他一时间嘴巴都张开了。

  “咋,刘先生觉得咱不像?”

  刘伯温意识到自己反应不妥,忙努力收敛心神。

  “啊,没有没有,臣只是没想到上位竟连这些都懂,一时间有些失态了。

  上位之才,当真深不可测。”

  刘伯温嘴上如此说着,心里却禁不住腹诽。

  上位真是的,不愿意告诉自己这书的来路,就不愿告诉好了,还非说什么是他写的。

  这不是在逗自己玩吗?

  这不是说他小看上位,实在是学问这上面做不得假。

  尤其是算术上面,更是如此。

  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

  上位在算术上面水平是有的,可要说能达到撰写这算术启蒙的地步,以及还能同时弄出这等好用的复式记账法,他是真不相信。

  必然是有高人暗中相助,而那高人又不愿意出风头。

  上位这才用这等一看就是假的说辞,来搪塞自己。

  这让刘伯温满心感慨,天下英雄何其多,如过江之鲫!

  当真不能也不敢小觑天下人。

  “刘先生,这真的是咱撰写的。”

  在后世生活了那多年,接受了那么多的教育,其中许多都是自己主动去学习的,弄本算术启蒙还是很容易的。

  “啊,对对对,这就是上位您编撰的,两本都是,上位之才,的确深不可测。”

  刘伯温再次认真点头,肯定皇帝的话。

  朱元璋暗自吸口气,憋着坏笑,这年头,说真话咋就没人相信呢?

  自己说的都是真的,这都属于自曝了好不好?

  如此过了一阵儿,心情稍微平复下来的刘伯温,又一次开了口,说出了他此番前来见皇帝的另外一件事。

  这事更加重要,属于不得不解决的那种……

第95章 不是,皇帝这么猛的吗?官绅一体纳粮都敢碰?

  “上位,我大明地方税务问题很大。

  这次出现这样大的问题,除了我大明立国时间太短,有着诸多大事要做,无暇他顾。

  以及官场之上,元朝留下的坏习气太重,诸多官员故意因循旧例,欺上瞒下,贪赃枉法之外,还有其余方面的缘故。”

  努力让自己心绪平静下来的刘伯温,望着皇帝又一次开了口,谈及正事。

  朱元璋也同样收敛了心思,点点头,示意刘伯温继续。

  态度显得很郑重,给予刘伯温足够的尊重。

  刘伯温留意到了上位的这些细微的变化,心里很是受用。

  “臣觉得,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税收转运制度不太合理。

  各地税征收上来之后,先让各个地方,把这些税,分给地方的各个衙门,以及其余各处需要用到钱粮的地方。

  而后再把剩余的运往京师。

  这办法好是好,在很多事情上,都显得方便省事。

  钱粮这些,不用运来运去的,也能省下很多民力。

  但同样,弊端也一样不少。

  比如,这种坐收坐支的办法,容易导致各个地方账目混乱。

  再加上别有用心之人,在暗地里故意捣乱,很容易让他们钻空子。

  趁机侵蚀大量钱粮。

  钱粮如何使用,各地官府也很有话语权。

  如此一来,应对突发事情时,倒是比较好,但应迅速。

  可也让地方官府手中的权力过大。

  除了容易滋生贪腐外,也容易不听朝廷的话……”

  刘伯温斟酌着言辞,说着这件他早就有所考虑,想要给皇帝说,却又一直没有说的事。

  之所以一直没有说,是因为坐收坐支,这一套税收转运制度,是皇帝非常认可的的做法。

首节 上一节 163/2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我朱允熥,随机复活亲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