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186节

  上位之才深不可测,连这等绝妙主意都能想出来!”

  深思一会儿后,胡惟庸满脸惊叹的出声称赞起来。

  “这是自然,要不咱咋能当皇帝呢?”

  朱元璋毫不客气的将之一口应下。

  呸!真不要脸!

  胡惟庸暗中猛呸了一声。

  要过饭的人,脸皮果然够厚。

  明明是刘伯温给出的主意,非要说是他自己想的。

  同时对于刘伯温也越发的警惕起来,充满敌意。

  皇帝连自己这个丞相都瞒着,面对自己旁敲侧击的询问,都不肯把出主意的刘伯温给透露出来。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皇帝对刘伯温有多信任。

  再想想刘伯温能和皇帝解开误会,全都是自己一手促成的后,胡惟庸就更加的心塞了。

  “上位,不知这考核由哪里负责?”

  忍住心里的骂骂咧咧,胡惟庸问出来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六部和御史台,把所属官员应该办的事,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之上。

  由六部和御史台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

  听到这个回答后,胡惟庸郁闷的心情,一下子就好了很多。

  六部都归于中书省管,让六部负责绩效考核,就等于是让自己这个执掌中书省的丞相来负责。

  这样的话,自己手中的权力将会进一步的扩大,官员们更加敬重服从自己这个丞相。

  毕竟考核的大权,在自己手中握着。

  他们中又有几个人敢和自己唱反调?

  至于不受自己控制的御史台……

  御史大夫陈宁,实际上可是听自己话的。

  等于从六部到御史,全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三本账簿,一本御史台、六部留底。

  一本中书省拿着。

  另外一本送到咱这里来。

  六部和御史台,每完成一件就登记一件,完不成的也需要如实登记。

  否则论罪处罚。

  中书省可以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议处。

  咱这里进行最终核实,对中书省,以及六部,御史台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朱元璋隐晦的看了一眼胡惟庸后,又出声做了补充。

  谁掌握了考核权,就是掌握了对官员的们的生杀大权,天然就能让无数官员俯首。

  那么权力自然而然也就来了。

  这样一个大的权力,他怎么可能会留在中书省?

  尤其是留在丞相手里。

  中书省跟着打打下手,做些辅助工作还行,至于这真正的大权,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最为合适。

  唯名与器,不可假人。

  他弄绩效考核,可不是为了给胡惟庸揽权的。

  胡惟庸微不可察的怔愣了一下。

  不是,合着自己方才是白高兴了?

  皇帝这是干什么?

  事情交给六部和中书省来做不就行了,还费这事干什么?

  皇帝来做最后的审核,只这一个做法,就把考核所带来的好处,拿走了至少八成!

  “上位的考虑自然是极好的。

  只是上位日理万机,而考核官员这事,有很繁琐,很复杂。

  上位要是负责最终核查的话,臣有些怕上位过于劳累了,身子吃不消……”

  胡惟庸决口不提权力的事,话里话外,都是对朱元璋这个皇帝满满的关心。

  朱元璋浑不在意的摇摇头:“这个胡相不用担心,咱别的或许不好,这身子,这精神头,好的不像话。

  再多干点也不是问题。”

  胡惟庸登时无言。

  皇帝这话说的是真不假。

  皇帝简直不是人,比驴都能干,一天天的就跟它娘的不知道疲倦一样。

  诸多事都要亲自过问,每天还要处理诸多的政务。

  就这还有时间去练拳,去学习,想方设法的弄些刁钻主意,去坑害官员。

  且还不耽误他生孩子。

  儿子女儿一个接着一个的往外冒,跟生猪崽子一样。

  自己一向觉得自己的精力就远超常人了,可和皇帝一比,还是差的太远。

  跟着皇帝的步伐走,常常被熬的扛不住。

  关键是,自己可比皇帝小了足足八岁!

  胡惟庸绞尽脑汁,竟是想不到怎么反驳皇帝,把考核官员的权力,留在中书省。

  只能强忍住满心的郁闷说皇帝圣明。

  “上位,考核官员是从今年开始,还是明年开始?

  又该制定什么样子的考核标准?”

  “自然是今年就着手进行。

  时间虽然仓促了点,但也能找找经验,通过实践发现一些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

  朱元璋回答理所当然。

  “至于考核的标准,首先要制定一个最低标准出来。

  比如能不缺勤,能把朝廷安排的事情给完成了,不说多出彩,最起码能把事情给做了,这就算是完成了最基础的标准了。

  就能得到一笔相应的绩效奖金。

  在此基础上,可以一级一级的提高标准,和细化标准。

  相应的,每一级都有着相应档次的绩效奖金……”

  朱元璋在这里说着他所考虑的,绩效考核的标准。

  对于官员的工作情况,是必须要考核的。

  不进行考核,这些人不知道会无法无天到什么程度,会把好好的政策,执行的多烂。

  朱元璋现在,相信制度要比相信人心更多一些。

  人心实在是太复杂了。

  虽然有句话叫做好的制度,也需好的人来进行执行。

  但若是没有一个好的制度,那连想要执行,都找不到可以执行的东西。

  所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考核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有了奖励干得好的官员的依据的同时,也能有效的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

  督促他们勤政。

  尽可能让的让他们不要瞎胡搞。

  上辈子的时候,自己也曾意识到需要对下面的官员进行监督,和考核。

  所以会不定时派遣人,随机到一些地方去检查。

  被称之为京察。

  只不过这种检查,力度终究还是小,且每次涉及到的部门也少。

  难免会让很多人心存侥幸。

  这种开国之初,自己的做法一直持续了近百年,才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天顺八年时,开始规定,京察制度每十年固定来一次。

  到了后面,觉得十年一次时间间隔太长,所以到了弘治十七年的时候,改为了六年一次。

  到了正德皇帝朱厚照,自己这个因为挑战文官,不仅落水而死,且死后还被各种黑的子孙时,觉得六年一次大考核还是太短。

  于是在对京官六年的固定考察里,又把不定时考察给加了进去。

  地方官则三年一次大考核。

  一直到张居正当内阁首辅,推行考成法,大明对于官员的考核,终于大成。

  张居正也正是通过考成法,控制六科,又以六科控制六部,乃至于控制天下官员。

  手中掌握了推行改革的必要权柄。

  通过考成法,提拔了一大批拥护新政,能干事的官员出来。

  也极大的打破了官员升迁任免,论资排辈的一大陋习。

  让真的有能力,敢做事的人可以更容易走上高位。

首节 上一节 186/2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我朱允熥,随机复活亲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