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195节
让他们欠巴着点,才能卖上高价钱。
具体一年向草原卖多少盐,稍后中书省和户部,工部一起,商量出一个合适的数额来,送到咱这里看看。
需要符合草原上的实际情况,真能卡住他们脖子。”
“对于一些北元王庭也产出,且数量不少的物品,咱们这里价格要放低一点,尽可能的多走量。
要充足的供应。
那些北元王庭不能产出的物品,咱们这里价格,要定高一些……”
倾销外加饥饿营销嘛,现代常见的手段。
他见过不少为了抢占市场,烧钱打价格战,把竞争对手拖垮,且也让用户习惯用他们后,再接着开始涨价的操作。
朴实无华且效果显著的手段,可以拿来在北元身上用一用。
把它那脆弱的经济体系,以及薄弱的手工业制作,摧毁的更为彻底一些。
对于炮制北元,朱元璋总是有着极大的热情,贴心又细心。
……
散朝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离开了,丞相胡惟庸,户部左侍郎范敏,工部左侍郎赵俊,刘伯温,李善长被留了下来。
很显然,这是皇帝还有一些别的话,要和他们说。
其余朝臣对此也见怪不怪。
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
诸多实质性的政策,尤其是那些重大的,基本都是由皇帝等人,先将之确定下来后,才会拿到朝会上来说的。
真正的权力核心,只有少数人能进。
甚至于许多更为重要的事,是皇帝心中有了定计之后,才会找那些高官说,而后再拿到朝会上说。
户部左侍郎范敏,是空印案之后,朱元璋重新提拔的。
范敏进入户部不足三年,而今就已经成为户部左侍郎了。
现在朱元璋并没有确定户部尚书的人选,也就是说,范敏此时就是户部的一把手。
要不怎么说,朱元璋的洪武时期,官员升迁那是出了名的快。
当然,范敏会被朱元璋提拔这么快,也是有其余原因的。
这人有真才实学。
朱元璋询问关于田亩,人口等事情,他是张口就来,对答如流。
而且上辈子的时候,朱元璋就发掘了他,将其提拔到了户部尚书的位置上。
事情干的挺不错。
就是命有点短。
洪武十三年就得病去世了。
至于工部,为什么来的是左侍郎赵俊,不是尚书薛祥。
自然不是因为薛祥这个工部尚书也无了。
而是在得到了皇帝要修黄河的话,且一次性就给先批了五十万贯的钱后,薛祥在京师坐不住了。
直接向朱元璋上了奏疏,请求亲自前往中原,沿黄河沿线,去实地考察去了。
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接下来治理黄河,不多花一文冤枉钱,多出半分冤枉力。
务必把黄河彻底束缚住,让今后的百姓,再不受黄河水患之苦。
面对这样言辞恳切,极其务实,由立志高远的请求,朱元璋又哪里会拒绝?
当即便同意了薛祥所请。
并且还专门让人把薛祥喊来,亲自进行勉励。
言说治理黄河之事,就尽数托付给薛祥了。
并说,治理黄河功在千秋,利也在千秋。
薛祥要是真能主导着,把黄河给治理好,他就在之前被杜充挖开黄河的地方建庙,为薛祥塑身,立于庙中。
永享香火祭祀,勒石记功,让他治理黄河之事永远流传下去。
本来薛祥就有志治理黄河,得知皇帝决心十年内,彻底把黄河治理好,就已经非常感激了。
而今得知了皇帝的这个承诺,一张脸都瞬间变红了。
当即便决定,哪怕死,也必须要克服一切困难,把黄河给治理好!
勒石记功,建庙塑像永享香火啊!
这是何等大的荣耀!
可比青史之上,留下简单的名字,要荣耀的太多太多了。
秦朝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还有那一直存在的二王庙,就是最好的榜样!
朱元璋此时依旧非常清晰的记得,薛祥闻听自己给出这个许诺之后,那惊喜激动的模样。
也记得薛祥的发誓赌咒。
说出这话前,朱元璋就知道这个条件对于有志治理黄河的人,有着极大的诱惑。
是最好的奖励。
看到了薛祥的反应后,朱元璋才知道自己错了,严重低估这奖励对人的激励有多强。
看着那发誓赌咒,说绝对不会辜负皇恩,哪怕是也得死在黄河治理好之后,且必然能在十年之内,把黄河治理好的薛祥。
同样也想要把黄河治理好的朱元璋,都禁不住开始劝薛祥了。
让他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不用把自己逼的那样紧。
十年只是一个目标,不用真的被这个目标给限定死。
宁可慢点,也必须要把事情给做扎实了。
不能为了敢进度,就忽略质量。
只要能把黄河彻底治理好,就算是多花上个三五年,也无妨,同样是大功一件,他的那些承诺同样算数。
一定要牢记中都城的事,要引以为戒……
和那些散朝的官员所猜测的不同,朱元璋这一次把这些人留下,倒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事情需要吩咐和商议。
反而是一些零碎事。
比如,确定都在北面的什么地方,建立通商互市的集市。
又该派遣哪些官员去进行管理,任何收税之类。
再比如,提前为治理黄河做准备,以及移民的事。
还有税收改制,各处转运司的建立,和绩效考核的事。
这些事很琐碎,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同时又无比重要。
属于必须要做的。
他想要大明变得大不一样,那么这些制度上的改变,是必须要进行的。
而且,制度的变动,各种事情的推进,也并不是嘴皮一碰,就可以不用理会的。
想要事情落实了,需要付出诸多的心血和努力。
需要多盯着点,发现困难,解决困难。
就这还很有可能会有不少地方,有人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闹幺蛾子。
做事,难的从来不是制定计划,而是如何把计划落实下去。
朱元璋深知这些,所以对这些事抓的很紧。
隔三岔五的就进行一些询问,督促人办事,了解最新进度。
免得不少人松懈了,觉得自己只是随便说说而已,不认真办事。
这些人也都知道皇帝是个什么性格,知道皇帝对这些抓的紧,所以也都在用心做事。
倒是没有出什么岔子。
面对朱元璋的询问,也都应对得当。
可以说,整个大明一应官府的工作效率,以及廉洁程度,整体上而言,是以为朱元璋为中心,朝远处而去,呈递减趋势的。
“巢湖水师那里闲着也是闲着,这次就让他们,往北面运输些东西吧。
反正几年前他们就干过这事,比较熟练。”
朱元璋望着几人说道。
胡惟庸心中微微一动,刚想要说些什么,李善长声音却先一步的响起。
“臣觉得上位这个考量很可以,让巢湖水师在这件事情里出点力,也是不错的。
从海上往北方运东西,的确是他们最为熟悉。”
胡惟庸闻言,心里面大骂几声李善长这个老狗不得好死之后,也在这件事上表了态。
表示同意皇帝的这个提议。
心里却也明悟,皇帝把自己这些人留下来说了这么多,只怕这看似强飘飘的话,才是此番事情的关键!
……
“上位,那算术启蒙,后面还有吗?”
把该办的事情都给办完,众人在皇帝的示意之下,准备离去的时候,刘伯温忽然望着朱元璋问出这话来。
“初级算术有了第一册,后面倒还没有。
怎么?刘先生准备钻研一二了?”
朱元璋望着刘伯温询问。
刘伯温会对算术产生兴趣,并把算术启蒙都给看完,准备看更高深的算术知识,朱元璋倒也不意外。
上一篇:大明:我朱允熥,随机复活亲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