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203节

  大明建立后,这等情况依然存在。

  上辈子就是洪武八年,倭寇袭扰了登州,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所以前段时间,朱元璋还专门向沿海地方,尤其是登州以及莱州,青州等地传达了命令。

  让他们做好抵御倭寇的准备。

  吴祯那里,自己也去了命令,让他看好倭寇。

  他这个靖海侯,领着备倭水师,就是干这些的。

  结果现在,登州那里没有遭受倭寇,莱州那里却被倭寇入侵了。

  还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

  朱元璋要是不恼怒才是怪事。

  而且,倭国的那怀良亲王,还在洪武三年时,把带着自己诏书,出使倭国,告诉倭国元朝已经被灭掉,现在他们换爸爸的使者给斩了。

  在接下来的,大明的两百多年里,倭寇骚扰沿海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还越演愈烈。

  不然的话,戚继光也不会少年时就写下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来明志。

  后面更是带着赫赫有名的戚家军,扫荡倭寇……

  虽然很多倭寇都是假倭。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里面真倭也是一直存在的。

  这些就足够让朱元璋对倭寇恼怒异常了。

  就更加不要说,在现在的十几年里,了解到了倭寇,对华夏都进行了怎样的入侵,都弄出来了多少罄竹难书的累累恶行了。

  从东北,到华北,到华中……

  别的不说,单单是自己脚下的应天府城,几百年后就有三十万无辜百姓,惨遭屠戮!

  此等情况下,朱元璋哪里能忍受的了?

  见到从莱州那里送来的消息,又焉能不怒?

  “写诏书,告诉百姓们,都准备好刀子,倭寇们来了,杀了再说!”

  朱元璋转头,望着中书舍人王敏吩咐。

  朱元璋很想再加上一句,杀死一个倭寇者,给钱三十贯,或者是给同等价值的粮食。

  但话到了嘴边,最终又咽了下去。

  不是他舍不得钱。

  而是担心这样的命令下达后,会有不少人杀良冒功。

  斩杀大明本土百姓,充当倭寇来换钱。

  一条人命三十贯,对于地方上的很多人来说,再划算不过。

  杀些穷苦百姓,就能赚到许多钱,这不比什么买卖都划算?

  朱元璋相信,他真的下达这样的命令,那么接下来短短时间里,沿海各地肯定会倭寇入侵不绝。

  甚至于一些神勇的倭寇,都能往内地杀入几百里,然后被忠义之士斩杀,拿着人头换钱。

  他的本意是想要以此激起沿海之人,抵抗倭寇的决心,保卫百姓的人身财产安全。

  但真到了下面,只怕不仅起不到多少正面效果,反而还会给众多百姓,带去更大的灾难!

  天下事最难的就在这里。

  很多明明都是本意很好的政策,可到了下面施行时,往往会被人执行的乱七八糟。

  弄的乌烟瘴气。

  好政策,愣是给弄成了残民的政策。

  他经历过许多事,本身就是从最黑暗的时代里,挣扎着生存过的。

  对于下面的一些门门道道,知道的很清楚。

  倭寇这件事,暂且以防御为主,忍耐一二。

  等着手废除了海禁,重开了市舶司,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后,就到了算总账的时候。

  到了那时,便是国仇家恨一并算!

  必然要将其炮制舒服了!

  王敏运笔如飞,将之记下。

  并准备润色一番,而后写成诏书。

  由皇帝盖上玉玺,明日加盖了中书省的印后,正式颁行。

  结果,朱元璋的声音却在此时响了起来。

  “不必有什么润色,就按咱的原话写。”

  王敏闻言,神色微微一动,停止了打腹稿。

  出声应是。

  他知道皇帝这般做的用意,是为了让底下的那些百姓们,都能一听就明白皇帝是什么意思。

  也知道皇帝之前,多有用白话下圣旨的举动。

  甚至于在中都城祭天之时,都能满口大白话的向上苍认错。

  但王敏还是觉得有些别扭。

  如此做好是好,但只怕到了许多人口中,尤其是经过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渲染之后,又会变成陛下没有学问的一大佐证。

  觉得陛下出身低,就注定了学问不成。

  却不知道人都是可以改变,是可以后天学习的。

  吕蒙那等人,都能被孙权一番劝学之后,都来了个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当今陛下天人之资,悟性很高,而且学习上面分外刻苦。

  早就不是当初的那个,没有上过学的放牛娃了。

  岂能还用以往的目光去看他?

  只可气有些人自视甚高,一向眼高于顶,傲慢惯了。

  不肯正视情况。

  “不必有什么顾虑,只管这般写。

  不必理会那些苍蝇几只嗡嗡叫。”

  朱元璋看出了王敏的迟疑,摆了摆手,浑不在意的说道。

  在现代生活了十五年,他自然知道王敏的担忧是对的。

  这确实成为了不少人,嘲讽自己没有文化的一大证据。

  但那又能如何?

  在意这些人的言论,从而做出改变,是能让政策更好推行,还是能让大明变得更好?

  不过是一些蝲蝲蛄在瞎叫罢了,不必在意。

  哪怕是圣人,也会有人拿着显微镜从你身上找缺点。

  而后将之无限放大,使劲批判。

  抓住这一小点微不足道的错误,大书特书,从而否定所有一切功劳。

  这是一种常用伎俩罢了。

  但需看到的是,在有这等人存在的同时,还是有更多的人,愿意尊重事实,客观理性的看待这些事情的。

  王敏对着朱元璋郑重的行了一礼,越发的敬佩起来。

  和陛下比起来,那些蝇营狗苟之辈,何其可笑!

  “时间不早了,你且下去歇息吧。”

  朱元璋对王敏点了点头,出声说道。

  对于王敏,朱元璋印象也是挺不错的。

  是个听话能做事的。

  不然话,重来一次这么长时间了,朱元璋不可能还留着他做中书舍人。

  发现一个合用的人才不容易,还是需要适当的劳逸结合,不能把人往死里用的。

  劳逸结合才是长久之道。

  这等好用的人,都能有一个好下场才是最好不过。

  王敏这近一年里,也逐渐习惯了皇帝的这些变化。

  闻言倒也没有推辞,对着皇帝再次行了一礼,手中纸笔这些都给放下。

  从武英殿内退了出去。

  来到外面,有两个宦官陪着他往下榻处而去。

  皇宫很大,只有后宫才是皇帝,妃嫔们日常生活所用,属于外臣无故不得进入的地方。

  其余的诸多地方,则被划分出了诸多不同职能的地方。

  除了皇帝办公,太子办公,以及召集百官开早朝,举行大朝会之类的地方外。

  中书省,六部,以及诸多部门也在皇城内。

  甚至于朱元璋还在皇城内的一些地方,盖了羊圈,鸡舍等。

  用来养羊,养鸡等,也算是贴补一下用度。

  中书舍人王敏,这种跟着皇帝值夜班的人,在皇城内有睡觉的地方,在正常不过。

  刚走了几步,见到锦衣卫指挥使刘英提着灯笼前来。

首节 上一节 203/2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我朱允熥,随机复活亲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