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271节

  流传到后世的,只有八百余卷。

  思之令人遗憾。

  朱元璋自然知道,老四弄的永乐大典,为什么数量稀少。

  因为永乐大典包含的东西,太多了。

  足足包含了七八千本书,达到3.7亿字。

  进行雕版印刷的话,耗费不知凡几。

  就算是用人工抄录,弄出一套来,也同样不知道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

  所以才导致这么一部大典,数量稀少。

  不过修订洪武大典,以及今后雕版印刷,弄个千八百部的洪武大典出来,朱元璋觉不是事儿。

  现在大明或许没钱,但在今后,终究是不会缺钱的。

  至少自己在的时候,后面不会再缺钱。

  海外可是有很多财富的。

  除了开设市舶司,正常做生意之外。

  自己今后也可以,把倭国的石见银山这些给拿到手中,着手进行开采。

  有这么多的资金进行支持,洪武大典必须再给安排上。

  不安排上,都对不起老四给自己打的好样,还有小日子那边的众多银矿。

  也对不起华夏这边的众多有才能之士,所弄的各种文章典籍。

  原本的时候,朱元璋是没打算今天说的。

  准备等到今后快能做这事儿时,再把口风放出去。

  但是,在看到宋濂对汉语拼音,简化字这上面的态度后。

  朱元璋觉得,还是先把口风透出去比较好。

  宋濂代表的并不是他一个。

  而是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的士人。

  他的态度,同样也是许许多多士人们,在这两件事上的态度。

  所以,经过了一番的权衡后,朱元璋觉得,自己很有必要把洪武大典的事,给先透露出来。

  告诉宋濂,以及宋濂背后的众多人。

  他这个皇帝,还是很在乎文化发展的。

  把这么一部洪武大典给修出来,绝对是一件千古盛事!

  其重要程度,以及能够给人带来的名声,将会远远超过自己准备修的字典。

  参与到里面的人,必然会青史留名。

  关键是这事儿,需要的人还多。

  能参与到这件事情里,对于很多的文化人来说,那都是一个莫大的荣耀。

  心里别提有多欣喜。

  有这么一个前所未有的读书人的盛事,在前面吊着。

  看在这个事儿的份上,简化字,以及汉语拼音的推行上面,也能减少很大的阻碍。

  把很多人的嘴都给堵上。

  让不少人,哪怕对此心里面不满,有意见,也只能是把嘴闭上,不胡乱多言。

  毕竟,如今自己只是把这么一个大项目,给透露了出去。

  但是,具体由谁负责,又要招收多少人,都要由自己拍板决定。

  那些想要在简化字,洪武正韵等上面唧唧歪歪的文人。

  就要掂量掂量,唧唧歪歪的后果了。

  对这些事儿抵触,明里暗里叽歪的太多。

  自己这边完全可以不选,将其革除在编撰字典,以及洪武大典之外。

  人有了自己想要的事儿,往往就会有软肋。

  那些众多的文人同样也是人,是人就有他们所在意的事儿。

  有了在意的事儿,也就有了软肋。

  只要能够对症下药,他们这里面的很多人,比诸多武将还要好拿捏。

  “这洪武大典并不是普通的书。

  我华夏从古至今,不知道出了多少文章,又有多少先贤著作。

  但却都杂乱无章。

  咱准备修的洪武大典,要把华夏从古至今所有典籍,所有能上的台面书籍文章这些,都给囊括进去。

  分门别类,整理成册,编撰成书。

  如此,也能方便人查看,同时也是对很多文化典籍的一种保护。

  从古到今,很多珍贵的书籍,都成了孤本,乃至于消亡,着实令人扼腕……”

  朱元璋望着宋濂,和宋讷两人出声说道。

  给他们更具体的介绍,洪武大典是什么。

  宋濂,宋讷两人,一开始在听到了皇帝说,要修一部洪武大典时,还不觉得这东西怎么样。

  认为很有可能,是皇帝的心血来潮。

  可此时听到了皇帝的解释,才知道是他们想差了。

  才明白,皇帝的这个心血来潮,到底有多大!

  只能说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把从古至今,所有的典籍,所有珍藏著作,都给分门别类整理成书,囊括其中。

  这……这是多大的手笔?

  又是多大的气魄,多大的声势?

  刚刚还因为皇帝坚持推行简化字,而面色不怎么好看的宋濂,此时脸都激动的有些红了。

  宋讷这个平日里很多时候,都板着一张脸,少言语的人,也同样望着朱元璋,眼神满是迫切和激动。

  不自觉的搓手。

  朱元璋一看两个宋老头的反应,就知道了自己用对药了。

  “洪武大典今后开始修了,咱准备让两位宋先生为主编。”

  朱元璋望着宋濂和宋讷两人,出声说道。

  听到皇帝的话,宋濂,宋讷两个人,立刻躬身行礼。

  “臣拜谢陛下隆恩,此等盛事,臣哪怕拼尽一切,也要把事情做妥当了。

  万不会出现任何纰漏!”

  宋讷也同样声音铿锵有力的道:“陛下,臣虽老迈,但遇此等盛事,那臣就算是死,也得把这事给完成了再死!

  必不辜负陛下所托。

  此等盛世,必定有臣!”

  朱元璋点了点头,对他二人的反应很是满意。

  “这可是一个大工程,咱觉得起码参与编撰,修订的人,至少也得需要两千才可以。

  洪武大典是我大明建立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盛典。

  必须要认真对待。

  参与编纂修订洪武大典的人,不仅仅学问上面要过关,同时人品,行为处事等方面,也同样要过关。

  具体都有谁可以参与到这件文化盛世里,今后咱这边,会进行一个亲自考察。

  要把学问不够,人品不行,做事不行的这些人排除在外。

  万不能让这些人,玷污了此等盛世。”

  “这是自然。

  此等盛事,参与修订的人,学识人品这些,都需要过关才行。

  万不能让这等盛世有了瑕疵!”

  宋濂郑重点头,对朱元璋的这个说法很是认同。

  宋讷也同样表示皇帝说的对。

  皇帝突然之间,抛出来的这个,他们之前完全没有想过的洪武大典。

  一下子把两个宋老头的激情,都给点燃了起来了。

  让他们觉得自己还不老,还能再大干一场。

  甚至于都有了再向天借五百年的想法。

  朱元璋将二人反应,都收入到眼中。

  接着开口道:“我大明的盛事可不止这些。

  “除了这些外,今后咱还准备在应天这边修建一座图书馆。

  把诸多藏书都给收入其中。

  其中就包括修好的洪武大典。

  图书馆里面的藏书,可以让人持相应的凭证,免费借阅。

  限定日期归还。

首节 上一节 271/2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我朱允熥,随机复活亲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