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155节
他起身,推开窗。
窗外风雪飘摇。
眼前是盛世雪景,皮裘,玉雕,金银成箱,文玩字画。
是官场上蝇营狗苟,私相授受。
但外面是什么?
一名夜不收跟随汇报新的消息。
“里长,如今大明各地,都是灾情。”
“凉州卫,大同卫,顺天府均有大雪,冻死百姓千余人,泽州府疫症愈发蔓延,求医无门,商人把持药材,想要赚取高价,高平,阳城,沁水百姓十人中便有五六人死在这场灾难中。”
冰灾,旱灾,蝗灾,疫症......魏昶君听的愈发烦躁,转头,看着驿站前衣衫华贵之人,眼底戾气汹涌。
还有朝堂上这些官吏,各地把持资源的商人,外面的鞑子。
兵灾,官灾,商灾!
他们来这里,求一个高官厚禄,求一个荣华富贵。
求他们把持更多资源,兼并更多土地,赚取更多金银。
这一刻,烦躁情绪终于难以压抑。
“都踏马的要亡国了,还有心思官商勾结,做生意,吞并土地!”
魏昶君冷笑看着,眼底愈发冷漠。
彼时驿站外,风雨飘摇。
现代。
会议室内,记录小组组长陈科,明史教授顾成在看着新的资料。
“三府总督魏氏,性凶戾,蛮横无理,不服教化,非山东儒学出身,竖子品性......”
“朝堂无状,妄言安内必先攘外,复现昔日五年平辽之举,巧言令色以弄权术......”
“余等设宴,则怒斥不知百姓,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果如朝野传言,未明理开化,无异关塞蛮族......”
这些资料大多是东林党人书写,有写入各地史书,也有写入杂记县志。
顾成气笑,起身,看着流传史料记载。
“好好好!好一个历史书写!”
东林党最重名声,故也最擅抹黑他人名声。
乡党之争不外如此。
陈科同样冷笑,不再理会。
左右不过是穿越者成长之后,全都需要清扫的腐朽之物而已。
现代开始整理新思路,课题为。
如何让穿越者在京师一个月内,筹备党羽,打响名声。
“名声很重要,师出有名,这个名不光需要皇帝,还需要的其他各处力量。”
“毕竟皇帝只能给他表面的名义正确,但各地书生文官对名的把控实际上要强得多。”
现代新闻部,政治思想研究小组,明末历史政治小组汇聚大国专业人才,高校教授,社会学者,纷纷开始讨论。
“明末时期,互相抨击是博得名声相当重要的方式。”
“文人和书院很重要,我们认为可以尝试从这一渠道着手。”
“事实上,可以看一看王阳明,获得名声同样可以从创建学说开始,影响力很重要,这也关乎以后造反的政治基础。”
各个小组经过多次讨论,正式开始着手整理,回信。
第一,揭露东林党等各党派争斗本质,抨击其不作为,贪墨,兼并土地等各项问题。
第二,拉拢一切文人,或者有影响力的书院,获得基础政治支持。
第三,创建学说,为以后造反做准备。
随着最后一字落下,画面转动到四百年前。
京师,驿站。
彼时已经深夜,窗外风雪呼啸,房内烛火微弱。
魏昶君打发走那些商人和官吏,一个也不曾见,驿站总算有了片刻宁静。
大明事感录,现代开始新的回信。
魏昶君逐字逐句看着,眼底惊艳,点头。
合上书籍,长舒一口气。
现代组织部官方,当真厉害,手段极强。
“这是打算让我名扬天下,先树立起不畏强权,只为天下正义的形象。”
“一如之前海瑞。”
但自己和海瑞还有所不同,自己背后,还有三府之地的经济基础盘和近万兵马。
当自己树立起无论做什么都一定不是为了自己的形象,接下来,兵锋所指,师出有名!
这一刻,魏昶君起身,来到窗边。
风雪仍在呼啸,始终不停。
深夜气温再降,愈发刺骨。
魏昶君眼眸明亮,熠熠生辉。
这才是入世!
第214章 各路英雄帖
现在是,崇祯六年十一月中旬。
清晨,魏昶君已开始翻阅新的消息。
夜不收飞驰传讯,开始汇报东昌府,济南府等多地讯息。
“第一,东昌府开始清扫,缙绅张家、李家、王家因不满继续清丈田亩,纠集近千党羽冲击官衙,红袍军以造反为由,将三家全数拿下问罪,三家斩主犯四百八十人,其余各自降罪。”
“跟随三家一同抗拒推行一条鞭法的乡镇里正,大小地主,斩其主犯三十二人,其余押入牢中。”
“张,李,王三家亲族遍布南直隶等各地,如今正欲筹备通传族中官吏,并于商事入手。”
说到这,夜不收眉头微皱。
“日前有夜不收查探,南直隶似还有一支两百余人精锐,披甲执锐,扮作山匪模样,潜入山东。”
魏昶君冷笑,并不在意,示意夜不收继续汇报。
南直隶久不经战事,何况区区两百人,红袍军护送商队,夜不收遍布巡逻,均在耳目之内,不足为惧。
但南直隶不少缙绅家族,似乎也有些心急了。
“第二,济南府考成法与一条鞭法还在继续推广。”
“自里长离开之后,知府王玉明与同知张宏乡不知是压不住官吏还是有心放任,多地再度出现懒政,怠政等情况,甚至因此导致近三镇之地因冬日雪灾断水。”
“监察部官吏先后问罪七十七人,斩杀五十四人,以正法纪。”
“知府王玉明因此也遭遇民部,监察部责问,故清丈田亩一事上多有出力,济南府周家,马家等缙绅大族都是知府王玉明,同知张宏乡亲自前往推行,现已与城内六家缙绅大族撕破脸。”
“第三,真龙军依旧在济南一带游荡,各城镇均门户紧闭,几已入不敷出,唯有红袍商会能运送些许物资,各县,州官吏纷纷上书要求里长速回山东,以驱流贼。”
“李自成部率兵向东而行,但并未直取登莱之地,多劫掠小城,斩杀官吏。”
“第四,民部发来消息,如今东昌府入驻商会已有十六家,均以府为限,各自进行竞争,溢价买田买地,租赁宅院商铺,对比初入东昌府,商税已增八成,仍在继续上涨。”
“第五,青州府于商会大幅度搬迁后,历经半年衰弱期,因地处南北联通要道,徽州等多地商户开始在此地安置店铺,以为中转,商税已重回搬迁之前水平,更在稳步上升。”
“第六,各地开始征集操练新兵,扩充城卫军,并以为后续补充红袍军兵马,如今青州府兵马各县,州除开正式红袍军外,已有九千余,均配备棉甲,制式器械,东昌府兵马则有一万二千余。”
“第七,青石子总长日前来信,称李自成部似有野心,行事逐渐不听调遣,询问是否断粮或者设局敲打。”
这次汇报很多,除魏昶君离开山东前留下后手外,更有各地军,政,商三个方向发展情况。
魏昶君一一记录,开始给现代回信。
同时也感受到事情重要性。
如今自己真的开始代表一方大势力。
“传令下去,三府总督魏昶君,将开宴邀请,凡接吾名帖者,均可前来赴宴!”
一旁夜不收眼底一亮,愈发激动。
里长亲自邀请,这也意味着接下来,或许又将会有大动作了。
“诺!”
数日后,京师开始流传一则消息。
鸿胪寺,如今几名闲来无事官吏锦帽貂裘,煮茶赏雪。
“那魏昶君好大的威风,连几部侍郎邀请都不会面,听闻那一日连户部尚书都差遣门下管事前往打探消息了。”
“不止如此,听闻那一日他所居驿站门外,各地商会排到了一里外。”
“山东之地在此人经营下,便是个聚宝盆,偏偏此人又不和任何人结党,这些大小官吏可不是要横插一手吗?”
“不过魏昶君虽难以邀请,但这两日可是传言此人要开宴,广邀文人,竟有点传檄天下的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此人邀请下帖,名为君子帖。”
提及此处,几名官吏似乎想到先前传闻,魏昶君在河间府怒斥东林党,都隐隐感觉到不对。
“这天色,雪怕是要大了。”
与此同时,驿站,魏昶君起身活动片刻,缓解手足冰冷麻木。
君子帖,都是他亲自手书。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