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170节

  今日他带兵前来,不光是为红袍银号。

  如是马光元等人不识时务,免不了刀下走一遭。

  数千名平山卫兵马纷纷汇聚,列阵稀松,衣衫破旧,身躯孱弱,彼时都好奇抬头,看向高台。

  “今日吾等前来,只为一事。”

  “红袍银号于东昌府开设许久,即日起颁布新政。”

  “若诸位签署,按照军户鱼鳞册登记,自山东布政司所转一应军饷,东昌府内,均由红袍银号接管。”

  “朝廷核准,按月下发银两,每月公示于军营校场!”

  “其中粮改折色,均无损耗。”

  随阎应元开口,不少士卒迷茫看着,听不懂其中意思。

  “这红袍银号发放饷银,和朝廷发放饷银有何区别?”

  有人面色逐渐泛白。

  “莫非红袍银号还要从中过手一遍?”

  众人都知晓红袍银号背后乃是那位大名鼎鼎的三府总督,闻言均是咬牙,无奈绝望。

  直到一名识字的年轻军户看着,激动握拳,喜形于色。

  “若是真的......吾等可再也不必被喝兵血了!”

  面对其余老军户疑惑,年轻军户声音都有些发抖。

  “红袍银号发放军饷,没有折色,意思是朝廷发给吾等每人每月一两银子,那到手里就是一两银子。”

  “不像之前,朝廷发放一两银子,总兵抽,卫指挥使抽,层层盘剥下来,只剩五钱!”

  “当真!”

  有军户激动的脚步都有些不稳,瞪大眼睛。

  如此情形开始蔓延,偌大校场,一片哗然!

  卫指挥使马光元闻言亦是变了脸色。

  这些都是他们的摇钱树,怎能如此。

  “大人,这恐怕不合规矩。”

  “这些是朝廷的兵马,若是红袍银号发放银两......”

  马光元咬牙,额头见汗,对视阎应元,几乎指着鼻子扣上一顶造反的帽子。

  这一刻,站在其身后几名将领亦沉默不语。

  阎应元忽然笑着,挥手,旋即眼底森寒。

  “平山卫指挥使马光元,日前率兵抓捕流贼,不幸战死。”

  “届时该修书前往布政司了。”

  刀光闪过,站在其身后将领面色惨白,纷纷开口。

  “吾等愿从大人安排!”

  伴随平山卫拿到首笔足额饷银,一时间东昌府诸军屯,卫所纷纷有军户主动前来,商议签订,红袍银号一时繁茂至极!

  与此同时,另一边,东昌府兵,几个老军户亦激动握拳,看着眼前妇人,声音颤抖。

  “当真拿到了?”

  “五十两银子?”

  妇人红着眼眶,点头。

  那是军中李二狗遗孀,昔日有红袍银号前来游说,声称只要购买铜符一份,若士卒死亡,可凭其至任何一家红袍银号兑换双倍银两。

  众人都以为是骗局,唯独李二狗将存了一辈子的二十五两放到红袍银号。

  前几日李二狗病死,众人无不为之惋惜,直到其遗孀当真取得,一众官兵红着眼。

  “家中总算有能兜底传家之物了。”

  “走,买铜符!”

第231章 我们的先祖日子开始好起来了

  天气愈冷,反复无常。

  青州府,蒙阴县。

  老农户拉着车,拖家带口,风尘仆仆。

  车上装着一个小罐子,还有两个孩童,饥肠辘辘,蜷缩在枯草中,面色惨白。

  抬头看着前方,老农擦汗,神情疲惫。

  如今几乎力竭,所幸到了青州府,官道好走许多。

  直到看到最前方那座小城,老农怔住,揉着眼睛。

  “这是,蒙阴?”

  “下品县?”

  二十多年前,老农曾和父亲走过一次蒙阴。

  昔日抵达时,蒙阴和周边任何一地几乎相同,全无差别。

  城墙老旧低矮,门口守卒歪歪扭扭,但如今,一切都变了。

  大寒天气中,竟有百姓穿着不算太旧的新棉袄出门耕作。

  田垄间阡陌交通,水渠平整,还有守卒谈笑,帮助耕种。

  老农张四揉着眼睛,有些恍惚失神,同时也有些忐忑,看着巍峨城门。

  揉着怀中铜钱,思索许久,终于放弃入城。

  如他这般流民,没了路引,哪里敢入城,只怕当场便要被人打出来。

  虽说是来投亲,但也只知自己的族兄在玉皇庙乡,还是先问问。

  拖着木车,张四愁眉苦脸看着两个娃娃。

  他忍得住饥饿,两个娃娃却是未必。

  在城外等了两日,却看到有军卒架着火,浓粥伴着香气弥散,张四腹中翻滚。

  两个蜷缩在干草中的孩子也从车里探出头。

  看到军卒,张四下意识想要逃离。

  谁知对方面前已有数十名流民打扮百姓上前列队。

  “那边的,站到后面,领粥了。”

  有红袍军上前,温和将张四领到队列后方。

  张四嘴角嗫嚅,终究没说出话来,只是疑惑的嘟囔着。

  “这里还有官府管流民吗?”

  前方列队的流民青年闻言,打量了一眼张四。

  “从北边逃荒来的?”

  “蒙阴城自是要管流民的,咱都是从北边逃难来的。”

  “吃了饭之后,蒙阴城就给安排住处,自己选择去矿山还是官府发良田继续种地。”

  “矿山不光每日只上工五个时辰,还管两顿馒头,月底还发工钱,还有家里有娃娃的,这些军爷说了,可以免费读他们兴办的书院。”

  “要种地那就得全靠自己了,不过听说铁匠铺那边也在招工,要是有手艺可以试试。”

  青年絮絮叨叨,张四却没回话,脑海震撼,良久回不过神来。

  “发田,矿山发月钱,管饭,读书......”

  从北边一路走来,官府什么样没人比他更清楚。

  那些粮食就是在商人手里发霉了,也不会落到他们这些百姓手中。

  甚至途中几次差点被人抓去,人相食从来不是一句妄言。

  可就是这么惨烈的世道,蒙阴城官府竟然对百姓细心之至。

  直到晕乎乎吃完饭,到了住处,张四才不由泪流满面。

  活得像个人了......有红袍军帮助,张四迅速找到族兄,带着两个孩子抵达玉皇庙乡。

  看着桌上饭菜,张四彻底愣住。

  “肉......肉!”

  彼时张四族兄张卫也已年迈,拍着昔日族弟肩膀,目光唏嘘。

  “这都是自家养的鸡鸭。”

  “如今玉皇庙乡家家户户都在养殖。”

  “昔日里长,也就是如今的三府总督魏大人,带着玉皇庙乡学养猪,如今连南直隶各地商户,都多有前来购买腊肉的。”

  “起码在玉皇庙乡,十天一顿肉不算难。”

  说到这,张卫明显也想到昔日。

  六年前,玉皇庙乡什么都没有,只有每日前来劫掠的山匪流贼。

  那时候不要说肉,连稀粥都喝不上,只有糠和野菜做的团子。

  如今桌上却摆着腊肉土豆,白菜炖肉。

  这样的日子,放在以前,他连想都不敢想。

  另一边,莒州郊外。

  几名少年也穿着新棉衣,肆意奔跑。

首节 上一节 170/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