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31节
但今年莒州有变动,分别童试和府试一起进行,所以便在莒州。
如果能在童试,府试,岁试,三波考场中皆为第一等第二等前三,那便能直接成为秀才。
秀才是官身,村民看到了要喊老爷,见县以下官员不跪,自家门槛高数寸,免部分赋税,所以眼前贡院考场来了极多考子,纷纷期盼明天入考场,寒窗苦读十年改变人生。
魏昶君也一样,不过他要的改变整个腐朽走向灭亡的大明朝,改变十六世纪!
第57章 童试
崇祯二年七月二十一,日野寒,客栈木窗覆灀,盖后被褥方可驱散寒意。
今日便是童试。
各县由于遭遇流寇肆虐,匪患猖獗,所以便有了童试于莒州。
客栈起来的人很多,学子们都背着大包小包,惴惴不安的朝着贡院考场走去。
张岱早就起来了,他朝着魏昶君挥手:“魏公子旗开得胜。”
“公子必一鸣惊人。”王旗也挥舞着粗壮手臂,惹得不少人旁观。
魏昶君扛着被褥,火炉,腊肉,面粉,生鸡蛋,木水壶,上好的春墨,其他人都是如此,只不过大部分拿着一大包烙饼,还有烧水壶。
大部分分别排队,魏昶君第一次亲眼感受明代科举。
文书念着名字,分别念着蒙阴县何日,需要有五人同时互为,并且蒙阴县廪生作保,知县马爄的亲笔盖章才能参加考试。
贡院考官颇为凝重:“本次考叁场,若考前三等者,可直接参于院试,避开县试和府试。”
“考场不得喧哗,考试按名次落座。”
“不得张扬,不得交眼。”
“考题文书举牌而过,考生按考题即可。”
“入考场后每人一考屋,彼此不可互相对话,有事询问身旁衙役。”
“劈柴等水都被分到各屋。”
考官啰啰嗦嗦说了一堆,之后有进来几人,分别是莒州知州,还有考场主持,还有一些白发老儒生,这些人都隶属于各州文职,昔日也是参加过殿试的存在,甚是不凡。
“诸君需知《促织》中言“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而所谓“操童子业”意味着说如果你们未取得秀才资格,没有功名,还算不得读书人。”
“所以童试便是诸君第一步,过关童试数道,可谓秀才,便为读书人。”
莒州知州是一个精壮文人,离得太远魏昶君看不清面容,只知道此人说话洪亮,比那些瘦弱文人有气魄多了。
在这考生当中,魏昶君十八岁,年龄已经算偏大了。
要知道这才是童试,各地有天骄七八岁就参加该考场,一鸣惊人。
不过也有二十多岁的人,还有最小考生是七岁的童子。
这些考生已然是当地知识分子了,而能够在考场杀出来的更是学霸级的存在,但这些学霸才不过是一省天骄,科举当真难如登天。
魏昶君颇为感叹,而后衙役开始分号,该分号按照天干地支五行之说前来划分,子丑寅卯。
子-丁-弎,魏昶君看着位置,衙役带着他分到一间近乎于封闭的小木房,内有书桌,还有小巧的单人床,角落还堆着劈好的劈柴,可烧劈柴熬粥做饭。
伴随着“咚咚咚咚”敲钟声响起,之前小木屋还有嘀咕声现在一瞬间消失,这代表开考,谁若是再说话,会被衙役记录,轻则扣分,重则驱逐。
只见一个个考生木门打开,三个衙役举着一个大木牌,木牌用米浆糊上白纸,上面写着考题:「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何解?」
魏昶君兴奋异常,该考题并不难。
这是孟子说《春秋》,孟子说在春秋末年春秋无义战混乱时代,礼崩乐坏,毫无秩序和理念科研,各种奸臣学说残暴行为,大臣杀君王,儿子杀父亲,背叛,厮杀的世道混乱,该世道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孔子很担忧,于是他开始著《春秋》,以此来唤醒时代,警告奸臣。
该问题赫然是在问,如果考生为孟子该如何解决春秋无义战的乱世乱象,或者考生提出有效方法,或有什么见解。
大明正常童试考题为四书五经中选取考题,但如果当地州官有考题见解,可于考官商讨,制定新题。
一个个小木屋考生房间内寂静片刻,许多人开始刷刷刷写着,该考题不难,无非说一些儒家圣贤之语,夸赞用制度和天道前来限制时代愈发腐朽什么的。
魏昶君则是思索片刻,他开始摘抄现代回信告诉他的答案。
《吾有感,需官以职事,关涉吏治之损益,治国之功效,“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这是《论语注疏》卷一五篇。
魏昶君的回答是,必须要用对的人才,之后从官员任职上确保人岗相适,用当其时,如此人尽其才,此便是治理之国关键。
来自现代史学家做题明代科考可谓是降维打击。
魏昶君继续写着答案。
《吾有感,圣贤书有云,需招贤纳士、择贤选士之时更党重视识人度才、任官置吏,所谓不忘谨任吏之法,严取士之规,如此方才》此篇幅来自《全宋文》卷四五七。
《吾有感,所谓官才任贤,群善必举》此回答来自《三国志》卷一。
《吾有感,正所谓治官路径“君子之光,济事于人”》这来自《吕子易说》卷下治国术语。
其他人在苦思冥想,自己在将现代史学家的答案一一摘抄,魏昶君感叹,现代史学家来到明朝,绝对能成为一方大官,他们几乎能应对任何一处隐患,并且给予出最敏锐惊艳的答案。
如眼前一个春秋策问,魏昶君还在写着——《吾有感,正所谓王道治官成效,而关涉生民于休戚,天下童盛衰,所谓吏治不修,由官繁乱正是也》《碑传集》卷五四。
当写到此时,第一题策问,魏昶君淋漓尽致回答完毕,几乎写满了第一题纸张。
而后他轻飘飘放下笔杆,开始点柴,和面,准备烙饼,吃午饭。
门外衙役好奇看着,没想到眼前少年这般馋嘴,其他人都吃一些馒头和咸菜罢了,唯独他开始烙饼。
用花生油烙饼最香,香味四散开来,油饼撒葱花和盐粒,让站岗的衙役都忍不住不断吞咽口水。
而后用取出腊排骨,剁成一块一块,先用花生油使劲煸炒,香味弥散。
引得其他小木屋考生不断吞咽口水。
魏昶君不急不缓的继续煸炒,倒水,咕嘟半个时辰之后才放入白菜。
烙饼和腊排骨炖白菜出锅。
取出小背包,拿出在客栈要得辣子,撒点辣子,大吃一口,热气腾腾,味道绝了。
“甚善。”魏昶君细嚼慢咽。
其他考生可就没这么幸福了,一个个啃着馒头或硬饼,咬牙吃着咸菜,懒人就喝着凉水,一些雅态的君子喝着热水,还有一些人熬着米粥。
一时间香味弥散。
考场进入下半段。
第58章 学正杀人事件
古代科举一般分为三部考试重点,其一是从四书五经古往今来考官学正看重圣贤之语,将其摘录出,让考生以圣贤之语进行答题,该答题主要考察学子是否读书多,是否腹有乾坤。
其二则是开始策问,如选择古代某一时期,秦朝灭亡原因,汉朝制度问题,元代赋税问题,让考生根据其历史进行分析该历史弊端和解决方案。
而其三则是真正的策问,如问黄河鲁西南一代水患严重,应当如何治疗,洞庭湖寒潮巍寒,百姓若迁徙有何等方案,还有更加详细的驿站荒废如何让驿站再次畅通并不耗费朝廷钱财,也不劳民兴师动众等策论。
中午时分,稍事休息,魏昶君满意烧水煮茶,喝着茶,舒舒服服从包裹中掏出羊皮毯子,铺在木板一张,盖在身上一张,掏出荞麦壳种子做的枕头,然后呼呼大睡。
一时间舒服温暖,而门外站着的衙役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
其他学子都冷的厉害,披上长袍,或者关门,一个个或烤火。
有人传出尖叫:“试卷着火了!!!”
衙役顿时摁住乱叫的考生,扑灭火焰,随后将考生驱逐出贡院。
——七月二十一日的现代。
莒州贡院遗址,在清朝时期这里成为白马书院,济南府一代读书人都接踵而至,念书学子,到了民国成为了私塾,后变成了维新学院,教英语俄语,后来这里荒废。
而现在穿越者后盾组织-明史历史研究小组顾成在考古该地,翻阅各属,联系各地县志。
终于他神情凝重盯着这一段记载——「崇祯二年,莒州三考,马学正之子一鸣惊人,策论无双,其引用文献通考,遂为甲等第一,莒州十余年间最好成绩,后落榜于南京,一落千丈,有人疑,其莒州考卷并非他做」
“找到了!”顾成盯着该文献记载。
现代明史团队给穿越者发的考题答案就是文献通考资料。
所有就是考场,马学正的儿子冒名了魏昶君试卷。
“大明朝的学正官职为正九品,多为官学的行政人员,如在州学等地负责教育所属生员。”
顾成喃喃自语,该学正类似一所大学的教授。
但问题是!
该学正的其他资料不知道啊!
比如该学正的亲属是什么人,是否是其他级别官员,是否狼狈为奸,沉疴勾结,暗中篡改试卷名。
“开始给穿越者回信,告知他危机。”
顾成联系西安历史研究所。
顾成所在的贡院如今废墟一片,甚至有一些变成了百姓菜园子,如今到处考古痕迹堆积,各所高校考古团队挖掘出土中,而在三百多年前,这里一股书卷之感。
甚至隔窗能看到远处山寺,书院夜读莒州八景之一的寺庙。
咚咚咚--寺庙响彻钟声。
代表下午四刻,魏昶君这才苏醒,他慵懒伸着腰,开始继续做题。
门外的衙役已经将考题放在桌面上了。
该考题来自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文献通考》,该书348卷,分为田赋,户口,职役、征榷、市籴。
而眼前这一段话来自《文献通考》第二百多卷:天下之财,莫不生之阴阳,归之陛下。归之陛下,岂有公私?而今中尚方敛诸郡之宝,中御府积天下之缯,西园引司农之臧,中厩聚太仆之马,而所输之府,辄有导行之财。调广民困,费多献少,奸吏因其利,百姓受其敝。又阿媚之臣,好献其私,容谄姑息,自此而进。
魏昶君托着下巴,眼前这段话很好理解,就是东汉末年官宦吕强写奏章劝说汉灵帝,委婉劝说他莫要如此贪婪,吞噬百姓钱币,纵容贪官污吏随意掠夺钱财。
而这段话下面有考官标语——「赋税欲崩,东汉灾频,若君,如何处之?」
这一句话就是说,东汉末年的钱币都被汉灵帝和奸臣玩崩了,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因为货币全乱了,如果你是一名忠心耿耿的臣子,面对这种危险时刻,你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钱币问题。
这便是以历史前来寻找答案。
魏昶君思索片刻,他开始答题,现代早就给了他数套答案。
提笔,养气,而后落笔。
「吾本愿」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