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409节

  会议室死一般寂静。

  陈科敲着桌案,脸色涨红。

  “这就是独裁者的疯狂!朱元璋杀功臣还知道等天下安定,魏昶君在战争未结束时就开始自断臂膀!”

  他调出对比数据。

  洪武朝,开国二十年后清洗功臣。

  红袍军,开疆之战尚未结束即征调二代。

  老教授顾成闻言忽然冷笑起来。

  “现代人总爱用稳定衡量一切。”

  老人点开一段出土画面。

  1638年苏州纺织厂的石刻,画面里女工们正焚烧卖身契。

  “看看这个!魏昶君要的不是稳定,是彻底重构阶层!”

  组长雷请议若有所思。

  “或许我们错了方向。”

  他突然调出《大明事感录》的残页投影。

  “注意这句被刻意涂抹的话,新贵之害,甚于旧朝。”

  人工智能突然弹出分析结果,里面密密麻麻写着各阶层二代三代死亡人数。

  “看这里!”

  陈科指着商贾子弟的高死亡率。

  “这就是谋杀!潘家十二个儿子死了七个!”

  顾成却点开另一份档案。

  “潘家子嗣在内欺压百姓,在海外贩卖不该染指的东西,魏昶君是知道的。”

  雷请议突然问。

  “如果你们是那个时代的流民,会怎么选?”

  他播放了一段模拟影像,1637年的京城。

  左边是绫罗绸缎的二代们骑马踏过饥民。

  右边是西域荒漠里,征调者们正在搭建铁路。

  “我们总觉得他激进,是因为我们坐在空调房里。”

  雷请议关掉影像,深吸了一口气,这是他第一次给自己昔日的好友说话。

  当初他毫无疑问,是最决绝的那个,坚决反对好友对天下缙绅动手,可时代和历史的变化证明了一切。

  他不想偏向谁,可以说在座的所有人心思都是相同的。

  让这个国发展的越来越蓬勃!

  “但当年饿死的人,恐怕会觉得这刀砍得太晚。”

  会议室沉默良久。

  老教授顾成轻笑。

  “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

  他调出红袍二代们的墓志铭拓片。

  “父辈之功,非吾之德,边疆之土,方证吾心。”

  这是被调派到北海的红袍二代墓志铭。

  报告生成时,雷请议加了段备注。

  “评判历史人物时,我们常犯两个错误。”

  “用现代伦理套古人和忽视沉默的大多数。”

  “当我们在骸骨坑前震惊时,是否想过那些因新政活下来的佃农女儿、免于被贩卖的孩童,他们的后代正活在我们当中?”

  但结论远远不是此刻完成。

  老教授的手指轻轻抚过全息投影上的一段墓志铭拓片,嘴角带着一丝复杂。

  《甘州张氏墓志·1638年》,出土于张掖古墓群。

  “先考讳延年,原宁波府通判,蒙冤流放甘州,呕心沥血筑城开荒,然魏昶君苛政无情,终积劳成疾,含恨而终,呜呼!天不佑忠良,致使贤才困于蛮荒......”

  “哈!”

  顾成冷笑一声。

  “好一个蒙冤流放!档案记载,这张延年在宁波时强占民田三千亩,逼死佃户十七人,流放甘州后反而成了贤才?”

  雷请议调出另一份对比史料。

  《红袍军审判录·宁波卷》,上面清楚记载着张延年的罪行,以及他流放后因组织筑城有功,最终病逝,还被追授拓疆使的荣誉。

  “墓志铭嘛,当然要写点漂亮话。”

  顾成敲了敲桌子。

  “活人不敢骂,死人还不能抱怨两句?”

  陈科翻动着投影仪上的档案,皱眉道。

  “可不止张延年一家,几乎所有被流放的官吏、商贾家族,墓志铭都在控诉魏昶君刻薄寡恩。”

  说着,他调出几份来自各地出土的关于红袍军的记载。

  《肃州黄氏墓志·1638年》,黄公辅之侄黄世安。

  “先兄世安,少聪颖,本可承父志辅佐朝堂,奈何魏昶君狠辣,强遣漠北,终殁于风雪。悲夫!天妒英才,恨世道之不公!”

  《哈密卫潘氏墓志·1638年》,海商潘汝贞之子潘虹。

  “先君讳虹,本南洋商贸之雄才,惜遭魏昶君嫉恨,锁于贞节牌坊,受尽折辱而亡,呜呼!世道昏聩,忠良蒙难!”

  顾成嗤笑,这位老教授盯着陈科。

  “忠良?潘虹收藏畸形胎儿,逼死孕妇,锁在牌坊下都算便宜他了!”

  雷请议若有所思。

  “所以,这些人活着的时候不敢反抗,死了才在墓志铭上发泄不满?”

  “没错。”

  顾成调出《红袍军吏治考》的记载。

  “魏昶君在位期间,官吏贪腐处斩者三千七百人,流放者数万,但公开反对他的奏章,一份都没有。”

  一直试图证明穿越者错误的陈科愕然。

  “这么狠?”

  “不是狠,是彻底。”

  顾成眯起眼睛,愈发欣赏。

  这位一意孤行的穿越者,在一点一点证明,他的路,才是对的!

第508章 都要离开

  “魏昶君不是朱元璋,朱元璋杀功臣是为了巩固皇权,而魏昶君是为了彻底砸碎特权世袭的根。”

  他点开一段影像,哈密卫遗址出土的《红袍军边疆令》石刻,上面刻着一段不知来源的话。

  “凡官吏、商贾之子,不历边疆之苦,不知百姓之艰,纵有父辈之功,亦不配享天下太平!”

  陈科神色恍惚,狠狠摇头。

  “可这也太极端了!强行征调二代去边疆,死亡率那么高,这不是逼人造反吗?”

  顾成闻言只是冷笑,瞥了一眼陈科。

  “有时候当真不知道你到底是怎么记录的。”

  “造反?你看看这个。”

  他调出《红袍军军报·1638年》,上面记载着西域都护府的军力部署。

  “流放二代任职者,无一叛乱。”

  “因为他们知道,火车数日便到,魏昶君真的敢杀全家。”

  雷请议轻声道。

  顾成点头。

  “更重要的是,魏昶君自己就是榜样,他的亲弟弟魏昶琅,被派去安南造船,差点死在了热带瘟疫里。”

  投影最终定格在一份特殊的墓志铭上,《乌思藏楚氏墓志》,楚意之子楚明远。

  “先君明远,少时纨绔,蒙魏昶君教诲,远赴乌思藏,建驿道、兴文教,终成边疆栋梁。临终言:吾此生,幸得里长锤炼,方知何谓为民。”

  顾成静静看着这段文字,良久才开口。

  “墓志铭可以撒谎,但历史不会,那些在墓志上骂魏昶君的人,他们的子孙后代,如今早已湮灭无闻。而真正在边疆扎根的,比如楚明远这样的,反而成了新时代的奠基者。”

  他关闭全息投影,会议室陷入短暂的黑暗。

  “魏昶君不是疯子,他是历史的手术刀,切开腐肉时,当然会流血,但若不切,整个躯体都会坏死。”

  当投影仪关闭时,那些漂浮在空中的墓志铭文字,仿佛化作历史的尘埃,愤怒的、隐忍的、感恩的,最终都被时间碾碎,只剩下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

  这个激进的穿越者,确实改变了世界的规则。

  京师,永定门外。

  寒风卷着细雪,刮过城门外黑压压的人群。

  魏昶君站在高台上,身后是巍峨的城墙,面前是第二批被征调的官吏、商贾之子。

首节 上一节 409/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