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70节

  魏昶君不在意,眯起眼睛。

  他就是要当着这些文人,打响名声,亦借之告诉崇祯,莒州有一孤臣,不会被拉拢。

  一则不被崇祯作为一次性兵卒消耗。

  二来,也是借此拉拢文人为自身所用。

  伴随文场散去。

  为昶君邀请了夏允彝入府一叙。

  “里长,夏允彝即将抵达府邸。”

  听到夏允彝三字,魏昶君放下书册,微微点头,目光慨叹。

  夏允彝,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府人。

  二十四岁中举,结几社,以图参与政事。

  但最让他记忆犹新,是此人听闻崇祯自缢,大厦将倾,决然募兵,以微弱之力,与鞑子周旋一年余,最终兵败,松塘水浅及腰,却硬生生弯腰埋头,呛水殉国。

  房门推开,声音响起。

  “彝仲见过大人。”

  身着长袍,夏允彝神色平静,拱手作礼。

  魏昶君点头,旋即开口。

  “久闻彝仲名满松江,今吾莒州百废待兴,彝仲可愿为吾幕僚,为百姓计?”

  “彝仲所愿,为官造福一方,若大人以官职相授,彝仲必竭尽全力,上报朝廷,下安百姓。”夏允彝拒绝的毫不犹豫。

  指尖在桌面上敲打,室内寂静,魏昶君思索片刻,看向眼前目光坚毅的书生。

  “彝仲已有举人功名,莒州尚缺掌管钱粮的管粮官,若愿前往各县及乡镇清丈地主田亩,也算足以胜任。”

  清丈地主田亩后,隐藏田地便要交税,无异于从这些地头蛇身上割肉。

  魏昶君也想看看,他有没有这样的胆子。

  若是真能做事,莒州未必没有他一席之地。

  “敢不从命!”

  夏允彝走了,带着三十夜不收,星夜兼程,抵达乡里。

  “这位大人可想好了,哪些该上报,哪些不该上报,当谨言慎行才是。”

  “吾等乡老届时受了委屈,做出什么事,可不是吾能约束。”

  手持棍棒的护院们狞笑站在院落,地主黄成负手而立。

  夏允彝面无表情,狠辣挥手。

  “所有田亩,一寸不可放过!”

  “尔敢!”

  地主黄成咬牙,狰狞开口。

  “大人,乡野路滑,走路可要小心些......”

  量测开始,老仆凑上前,眉头紧皱。

  “大人三思,魏同知派你前来,怕是他的也不敢如此。”

  “等清丈完成,只怕便要以你人头,泄此等地头蛇之愤了。”

  “君不见阁老张居正乎?”

  火把光焰于夏允彝面上明灭不定,唯独眼眸璀璨。

  他不在意,他只希望百姓能过上安生日子。

第112章 莒州各县掌控开始!

  如今魏昶君之名响彻各地。

  他怒斥败官,加上夜不收阴阳两队到处传播,打响里长之名,吸引文人。

  ——华崶,泰来楼坐落三县交汇之要道,格外繁华。

  二楼雅间,十余名读书人簇拥而且坐。

  “那魏同知酒宴之上,毫不留情,斥青州同知杨宗信上负君恩,下欺百姓。”

  “同知杨宗信只得掩面而去。”

  言及此处,十余士子哄然叫好,神情激愤。

  有人提笔,闻言神色惊叹。

  正是于崇祯元年游闽广之地的徐霞客,如今他正思索与好友再游漳州之地。

  “书生意气。”

  略微摇头,徐霞客心底却抑制不住敬意。

  官场之上,面刺上官之过,只为那些于他毫不相关的百姓。

  天下竟有这般人!

  兖州,泰山脚下,张岱饱经风霜,却依旧有几分悠然自得。

  彼时正寄于客栈,提笔书写完善夜航船。

  窗外传来士子激昂之声。

  “莒州同知魏昶君,吾辈楷模也!”

  “便自此仕途断绝,亦敢为百姓发声!”

  张岱停笔,伸手烤着炭火,目光有些恍惚。

  莒州同知?

  他想到昔日与那青年同赴蒙阴,青年不过一介白身。

  又数月,杀鞑二十,声名鹊起。

  如今竟已是莒州同知了。

  “好一个文人风骨,怒斥上官,倒真像是他做得出的。”

  张岱慨叹,亦大笑起身,凝望窗外。

  他眼底已有期待,遥望莒州所在。

  江南,松江府,阎应元于酒肆之中看着眼前一幕。

  说书人风尘仆仆,收拾一番,便上了台。

  “却说这莒州新任同知魏昶君,先杀鞑二十,任蒙阴知县,后入莒州,定流寇,安百姓。”

  “青州同知杨宗信欲邀结党,那魏昶君直面众官,不卑不亢,谓之曰,大丈夫自当为民为官,何为权贵!”

  酒肆之中,立时有百姓纷纷叫好,赏钱不断。

  阎应元惊诧看向莒州所在,喃喃开口。

  “大丈夫自当为民为官,何为权贵?”

  “好,好!当浮一大白!”

  “为官自当为民做主,否则何来父母官之说!”

  “先杀鞑子,后安百姓,面刺上官。”

  “年余时间,做到莒州同知,看来这莒州,出了个了不得的人物啊。”

  这一刻,莒州,青州府,东昌府,江南各地,魏昶君之名,开始出现!

  京师,夜色中城墙重重。

  身为皇帝,崇祯仍在批阅奏折,思索应对。

  嘭!

  奏章被抛掷于地,崇祯面色阴沉,怒火汹涌。

  “鞑子南下,非边军不敌,非各省不精,实流民之祸也!”

  “朕再三抬手,非但不纠其罪,并免往年粮税,这般刁民不思皇恩,安敢反朕!”

  帝王之怒,大殿死寂。

  崇祯闭眼良久,再度开口,眼底已是一片狠辣。

  三边总督杨鹤久平民患,未得寸功,无非是主张以抚代剿。

  如今看来,仍需动刀。

  那便先安内,再攘外!

  杀心未止,门外响起通传,原是前往莒州宣旨太监袁德潜回禀。

  “陛下,莒州新任知州,同知皆已擢升。”

  “青州同知杨宗信欲结其为党,莒州同知魏昶君当众怒斥,如今双方不欢而散。”

  崇祯闻言,眼底怒火逐渐散去,鬓边白发飘摇。

  “魏昶君......”

  他记得这个名字,昔日鞑子南下,噩耗频传,便是此人杀鞑二十,以振军心。

  听闻他所练兵卒,竟是流民。

  眼下此人初入官场,便得罪了青州官员一党?

  倒是个孤臣的好苗子。

  如今自己缺的便是孤臣。

  “好棋,传朕旨意,再派嘉奖,安抚此人,知朕恩德。”

首节 上一节 70/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