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9节
顺着巷子一路到水库,家门前他一时间闻到香味,香味弥漫开来,魏昶君嗅着肉香弥漫。
母亲程氏在做饭,她将家里仅剩下半个腊猪头炖上,肉香四溢,然后放上老道士蒙阴县捎来的蕹菜,味道极香。
崇祯元年北方青州蔬菜多以常熟胡萝卜,嘉定香芋,杭州“补益人”的芡,娄县的菱最为出名。
米饭熬的白米粥,整个堂屋味道散香,养的一只狸奴喵喵喵叫着,围绕火炉不断馋的打转。
“昨日赶织棉衣三件,洛水道长奖赏白米。”程氏笑吟吟。
“母亲可怪我将粮食放在道观,奖赏众人?”魏昶君喝着肉汤,浑身发暖。
“不曾,你这么做必有用意。”程氏摇着头。
“哥哥,为什么我们不留着粮食自己吃?”魏染瑕好奇。
“不能留,这世道礼义廉耻道德规范早已崩坏,大明律人们不信任,大明朝的士子不再相信君子品德,而是为了一己私利甘愿做任何事情,大明朝的豪族更是割据一方,老百姓愈发苦不堪言,甚至茫然无措,不知道这世间还能信任什么?有什么可信任?”
“越是在这种世道上,越要行事干净,做事磊落,真正为民造福,体贴护民,如此才能得到民众信任依赖。”
“才能在这乱世做事。”魏昶君平静。
明末的百姓不是傻子,也不是杀人狂,他们之所以成为流民是茫然无比,是绝望至极,是没有任何办法。
他们只能跟着张献忠,跟着李自成在之后崇祯十几年到处流窜。
东汉末年为什么张角的符水被百姓信奉神明,甚至几十万人百万人这般反抗,他们实在是活不下去了,百姓不相信地主,不相信一切,所以宁愿跟随张角死。
所以乱世最重要的精神理念是先竖立——信任感!
魏昶君这次吃的不多,他更多留给弟弟妹妹,他喝汤多,只感觉浑身暖洋洋的,返回里屋,他取出书籍,迅速给现代回信。
这次笔锋锐利,字体刚劲,不再像是之前惶恐茫然,墨痕断连。
————西北地区农业部部长,史籍所学术团队,在场人员政审,学审全部过关才进入了西安历史研究会议成为旁听。
农业部长兴奋无比,他第一次见到这种规模会议,他是西部地区农业部总负责人,他不擅长种地,但他更擅长策划每一块区域该种植什么,如何达到种植最大效果,如何保证战略农业供应。
农业部长赵福平眯着眼睛,自己前来意味着绝对有大变化。
赵福平看着历史研究所,所有人围成一圈,而他在圈外旁听,圈内站着全是历史学顶级人物,包括组织部高层,大屏幕上投放着一个空白纸张,直到赵福平讶然看着,空白纸张上,像是有一个虚化的人,像是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人,在上面书写————「土豆已种,堆肥颇多,月后追肥,水库已引,民心正聚,时日乱,青州府一带物价虚增七倍有余,怕灾不远..昶君记于农历戊辰年、龙年、1628年11月末丑时」
“1628年,则是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的年号啊,崇祯元年。”西北农业部长赵福平眼神变了,如果不是在场高级官员和国级技术部门人员在场,他简直以为这是电影。
真的有人回到了大明最后一个年号......赵福平没时间感叹了,因为有人做了禁声手势,现场鸦雀无声。
穿越者后盾总负责人雷请议翻阅最新资料:“关于民间防御乱贼烽燧城墙建造计划启动如何了?”
“多地,多高校,多组织部进行,将获取最佳数据,模拟冷兵器时期最快效率最好的村级防御碉堡。”穿越者成长计划记录人陈科开口。
他同时记录:穿越者0.2困境:流民来袭,灾匪混迹,灭村之灾。
穿越者0.2基础盘:村心聚拢,民心敛化,种已备,发展可望。
“雷所长,大概两日后可发给穿越者建造村烽燧堡建造图纸和资料。”
“报告!我们在青州旧址发现了该资料,可能对穿越者不利。”青州旧址调研部成员有人皱眉,资料呈现到了大屏幕上。
《莒州1628年府试录》该书记录1628年科举考试中榜名单,但记录残缺,该文献来自民间收藏纸文,众多学者在纸张查找许久,终于找到一个名字。「虞守正,蒙阴县民,平民,良家子,担保人南洛镇楚菖秀才,考试地点为莒州,成绩为第二等第三名....」
在场所有人皱眉,神情愈发凝重。
穿越者这下可麻烦了。
虞家虽然灭了,但虞家老四在外面岁试居然出成绩了,成绩为第二等第三名,一举秀才,明年更是有资格参与科试。
科试类似现代高考,一旦成绩一二三等前三名将成为科举生员,拥有参加全省大比的资格,将前往南应天府,北应天府,各省贡院。
这是潜在危机——虞家秀才。
“虞家秀才目前构不成威胁,第一威胁的是冬季乱民,先度过乱民,在处理该秀才。”雷请议平静。
这就是古代危险性,一旦开始决断杀戮,要么斩草除根不留下隐患,要么时代混乱无人注意,不然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盯上。
“西北农业部长参与制定一项长期计划「模拟古代万亩良田开发计划」关于如何将古代良田达到群体化,一成机械化,提高生产力。”
“敦煌研究所前往村烽燧堡基地进行测试查看,火烧刀砍,测试硬度和防御。”
“青州历史调研小组继续查看关于虞家老四古文记载,查看该人什么时间回底穿越者构成威胁。”
雷请议有条不紊,因为给他出方案都是一个一个撰写明末史的头部学者,这些学者熟悉明末的一切,从赋税到士子风气....这一刻会议室内,队伍有序撤离,每一个小队带头人都是国内高校核心人物,历史典籍传承者。
西北农业部长赵福平彻底相信了。
真的有人穿越到了崇祯元年,而现在在施展一切力量,让穿越者参与明末乱世,枭雄之斗。
“凝聚一整个现代大国,各部巅峰,尽一切力量扶持穿越者,真难以想象,此人会达到什么程度。”赵福平惊骇,要知道现在从基建,种植,农业,思想,人文,历史,教育,发展,科研各方面提供一切方案,并不断提前预测穿越者死因,完美避免。
那此人在十六世纪会达到什么地步?
有资格参与世界局势变动吗?
或者引领全人类.............
第17章 村堡
敦煌历史研究所所长、穿越者后盾组织成员、记录和基建类组长陈科感觉自己回到了一千年前。
他位于西安木业影视基地,这里有着一座座木质结构还原古代的佛庙,殿堂,门户,多用于纪录片和电影拍摄,普通电影完全没资格前来取景。
而现在这里大部分木头开始被拆卸,专业古基建团队重新将木头搭建成“印第安攻城堡”“明代洪武年间边镇防御碉堡”
具有西汉时期御边汉镇连环土堡,唐代龟兹古城堡群,还有村堡设计。
历史基建学者团队为技术顾问。
各大高校基建古工程学生小组为工程师。
国内古建筑大师为带领工人,分别建造不同碉堡,用料模拟明代用料结构,建筑风格模拟明朝,建筑人员等一切还原古代。
“穿越者将获得村级堡垒图纸,大型靖边墩堡垒建设表,甚至还有小型乡镇堡垒图纸,小型城基建图纸。”
“这才是根据地该有的防御。”
陈科力图让穿越者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以最完美的姿态进入这乱世。
另一边,青州旧址处,考古人员在整理崇祯元年到崇祯五年当地考生录,出土详情,文字统计,在里面找一个叫虞守正的考生。
——魏昶君面前放着一堆书,大部分全是关于明代童子考详情录感,这是虞家老四收藏的科举书,闲暇时期他经常翻阅,如果在明末造反,他必须熟悉明朝文化政治,努力让自己成为晚明时期著名文人。
第一历史留名,便于后世观察自己。
第二在明朝文人,百姓,包括政坛都拥有一定影响力,之后起兵时更会获得支持。
在明末如果光一味的学习张献忠,李自成流寇之法,断不可行。
但如果光一个劲广积粮练兵也很难,因为明末局势太乱,发展到了一定规模根本藏不住,除非成为明朝某一地方行政大员,趁机起势雷霆迅击,一举定夺山河。
所以他有时间就挑灯夜战,翻来覆去的看古籍原本,在现代时他便熟读现代删减过的春秋书记,夫子大义,现在他看明朝版本的圣人论,策论,古代状元殿试对策图等书并不难,只是需要以封建思想来思考科举策论。
锅里熬着米粥,里面放了一些红糖,魏昶君喝米粥的时感觉飘飘欲仙,好久没喝过甜的了,至于弟弟妹妹喝着小心翼翼喝着,不舍得浪费一点。
红糖太过珍贵,该红糖自南直隶江阴城艰难运到青州,走水道运到淄地,之后马车运到蒙阴,老道士之前道观存储,连他都不舍得喝,天气太冷他拿了一些送给了魏家。
魏昶君将红糖送给了村里一些患病体弱的老人,孩童,自家留下了一点。
洛水老道不理解为什么。
魏昶君没有解释,在明末想要做事如果小家子气那和李自成有什么区别,这些人都是汉人,都是一个血脉,没有亲疏贵贱——这也是现代一直隐晦告诉他的一点。
现代大国强调——「穿越者,希望你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定要帮助善待这些先祖,他们是现代人的祖先,生存艰难困苦,万不可将他们当做历史符号,把他们当做一条活生生的人,让他们在这个时代像个人一样活着」
我会的,我会尽一切力量改变历史惨剧。
这是数次深夜魏昶君对自己说。
如今十一月已过,十二月的青州不光是寒冷了,凌晨时有风声裂窗,窗花被薄薄一层冰覆盖,敲打窗棂能听到薄冰裂开哒哒声。
呼呼呼——打开窗户一股风雪吹来,好似是水浒传的风雪神庙。
魏昶君冻得发抖,他急忙穿上棉袄,披上蓑衣,打开门之后天地雪白一片,屋檐堆满积雪,土地覆盖雪花。
穿着兔皮靴脚不至于寒冷,但没有厚棉裤,腿冻得有些晃悠,魏昶君提着灯去了道观,喊醒道士,之后喊醒麻子莫柱竣,一行十几人开始挨家挨户检查窗户漏风,有些破旧稻草屋被积雪冲垮,有道士背着村民先送入道观临时居住。
很多村民后半夜都没睡着,一些人在被窝抹着眼泪看着魏昶君冻得手通红给村民补窗户,并且铲除房屋积雪。
很多族老喃喃自语:“怕是自洪武年间到现在,也未曾有过如此里长。”
“我们贱民百姓,何曾被如此温暖对待过?”
于是其他百姓也冒着严寒走出,自发铲雪,防止积雪冻结土壤,闷坏土豆种子,还有人帮忙铲雪,天色漆黑,但很多人提着油灯,一盏一盏点亮村子。
洛水老道有些心疼看着米粥,他的红糖被放入米粥,但凡干活的每人一大碗暖身子。
很多村民喝完米粥还舔着碗。
“现在你让这些村民去造反,他们也会去。”洛水老道趁没人的时候,喃喃自语。
“只是未来你要成为君主,何须如此,你只需有军队和良田,有制度和威严便可。”洛水老道疑惑。
魏昶君没有解释,四百年前古人自然不知道现代人接受过什么教育,尤其是魏昶君还是谠员,青年团员,优秀支教教授,真正接受过现代系统化学术学习。
天光大亮时村子外积雪三指深,伴随凛冽寒风,但村子内但凡种植土豆地都无积雪,屋顶积雪被铲除,整个村子在南洛山川雪白大地像是墨水滴落,也像是劈向恶劣寒灾的一把火棍。
“小冰河世纪名不虚传,这还只是开始,真难以想象崇祯十三年的雪灾,冻伤无算,地皆白骨。”魏昶君将雪灾详情写给现代,让现代用于文学记录。
之后洛水老道敲锣打鼓开始召集村民道观前集合,零零散散,从老到弱,各氏族群纷纷前来,大部分畏畏缩缩进入道观才停止发抖。
道观点着三盆火炉,让人暖和了许多。
魏昶君看着众人只感到心酸,大部分人穿着单薄粗袍,基本上每个人都有冻疮,手脚,脸,耳朵,脖子。
“先发棉衣,每户人家一件棉衣,谁外出谁穿。”
魏昶君开口,母亲程氏开始发棉衣,领棉衣的人家抹着泪,反复揉搓棉衣不敢相信。
村民五十七户总共领取五十七件棉衣。
其中莫柱竣,十名道士,程氏和制作棉衣的老妪,民卫青壮年各奖赏一件棉衣。
耋耄之年老者,弱弱待抚的一岁-四岁孩童各领取一件棉衣。
总共120件棉衣全部发放完毕,虞家棉花,蒙阴县城购置的棉花和杂棉全部消耗殆尽。
现在道观内,不少人穿着棉衣,来回打量,参加民卫的自豪无比,拍着棉衣只感觉暖洋洋的。
莫柱竣忽然带头磕头,他第一次心甘情愿的磕头,感恩一个人,甚至愿意为里长赴死:“里长之恩,没齿难忘!”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