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满唐春

满唐春 第1102节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即逝,不知不过,功德社已经成立了一个月余,在这一个月里,刘远过了一个简单而又温馨节日,陪着众女在家守岁,然后又携着全家在上元佳节上街游玩、赏花灯,平平淡淡,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就是李二在宫中设宴,也婉拒了,一家人自己过,乐也融融。

不知是不是打败了吐蕃的缘故,这一年长安上元节的花灯更盛,百姓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虽说官府一如既住节俭开支,没有花费大笔的银子来置办,官府不大花大气力,士族世家和百姓接力,坐了主力之位,全民参与,盛况空前。

很多长安的百姓都说,那是有史以来,最漂亮、最难忘一次上元节。

刘远高兴地说:“回皇后娘娘的话,一切进展还算顺利,大唐的百姓很善良,而几位大师、特别是皇后的加入,也给了那些商贾莫大的信心,从功德社一推出这项功德旗活动,第一天见报,那些精明的商家,已经上门询问,一听到有这么好的事,当下表态有兴趣,于是,当天就签了八份使用功德旗之合契约。”

顿了一下,刘远继续说:“前期的宣传到位,再说功德社的阵容庞大,签约很顺利,而这八人得到功德旗后,用功德包装他们货品,第二他们的生意额最差也涨了一倍之多,虽说他们的利润分润了一些,但是基于他们生意额大幅上涨,所以他们反而赚多了,有了这八个做榜样,原来一直持观望态度的商贾们开始行动起来,这一个月内,光是长安合作的商家就有几百家之多,此外,还以长安为中心,把这套的方式推广出去,没多久,除了长安,其它地方的商贾也纷纷前来了解、合作,至目前为止,现在发了功德旗的商家不下一千家。”

这么快就有一千家了,长孙皇后闻言大喜,连连称好:“不错,不错,这么快就被人接受了,刘卿家,你是怎么做到的?”

刘远笑着说:“皇后,原因有三,第一,这是善事,民间有日行一善,益寿延年的说法,很多百姓为善不甘人后;其二就是有功德旗的商家,生意明显好于没有功德旗的商人,这里就有一个很大的吸引力,最后一个原因是,微臣手里的物业还不错,光是金玉世家就超过三百家,墨韵书斋的分号也有二十多家,加起来都有三百多家,也算出了一分微薄之力,一千多家,并不是夸张。”

听到刘远这般说,长孙皇后微微一笑,柔声地说:“刘爱卿处处为大唐着想,事事领先,行善积德,从不甘于人后,此次一下子捐了一百万两之巨,据说为了捐这笔银子,到处调度,差不多倾尽所有,本宫非常感动,皇上也感叹,说若是大唐的再多几个像刘爱卿这样的人才,何愁大唐不兴?何惧四海不平?”

说完,好像感到不给一点好处、不安抚一下,倒是显得皇室的人小气了,很快又补充道:“刘爱卿放心,你的所作所为,大唐的百姓看在眼中,大唐的文武大臣看在眼中,本宫和皇上,也是心中有数,像你这等功臣,皇上是不会亏待你的。”

“这些都是微臣应该做的,皇后过奖了”刘远笑着说:“再说也快是一家人了,也就不必客气了。”

刘远没想到,一向淡泊名利的长孙皇后竟然说出这样的话,一向惠贤的她,极少参与或干涉政事,没想到这次能说出这样安抚、甚至暗示的话,这已经非常了不起,刘远都有一些受宠若惊地的感觉,这是一种鼓励和认同。

的确快是一家人,宫中传来消息,经过再三商榷,自己和李丽质的婚姻,就订在六月初八,两人一旦成了亲,自然就是一家人,一家人之间不用客气。

古代交通往来不便,像有头有脸的人家,想办个喜事,也得提前一二个月通知亲朋戚友,皇家公主下嫁,更为隆重,通知分赴各地的宗族至亲、邀请一些交好的友邻等等,一来一回,没个三五个月不行,对此,刘远也没有办法,反正礼部的人怎么安排,自己就怎么接受吧。

李丽质是李二和长孙皇后的长公主,也是最得宠的公主,隆重其事,也没人说什么闲话。

听到刘远用自家人相称,长孙皇后楞了一下,轻轻一瞄,只见自己的宝贝女儿已经俏脸带红,低着头,有些不知所措的样子。

这个小妮子,生米都煮成熟饭了,还这么矜持,长孙皇后心中一时母爱泛滥,倒也没有反驳,闻言点点头说:“不错,很快就是自家人了,那么刘远,若是你有何委屈,以后可以找本宫说,只要你有理,本宫替你出头。”

长孙皇后和李二都是精明之人,稍稍一啄磨,也体会出不少意思,刘远这么主动捐出这么大一笔银子,恐另有内情,从而猜测得出他并不愿意插手争嫡之事,于是这才有修路一事,长乐和刘远的婚事一定,长孙皇后也开始护犊子了。

不容易啊,付出了这么多,这也算是特别保护了,刘远心里感叹道:李二夫妇对李丽质还真不错,真不愧是自己亲生的,敢情让长孙皇后说出这话,自己还是沾了李丽质的光。

“谢皇后,微臣一定竭尽全力,尽快把这条路修好。”

“有劳刘爱卿了。”长孙皇后微微一笑,那是很含蓄、很温婉的一种微笑,虽说只是浅浅的一笑,却亲和力十足,让人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

“刘将军,祝贺你的计划开展顺利,现在父皇和母后都想知道,这功德社经营了这么久,到底筹备地多少善款了?你也知道,快开春了,路面开始解冰,修路很快就要大规模开展,那钱银自然是少不得的。”李丽质一脸好奇地说。

刘远和母后当着自己面前说婚嫁的事,饶是和刘远有过肌肤之亲,李丽质还是倍觉尴尬,有心转移话题。

李丽质很想知道,刘远折腾了这么久,向来这么会捞钱的他,到底又弄了多少钱银,话音刚落,长孙皇后也一脸好奇地看着刘远,很明显,她也想知道。

刘远稍稍思索一下,很快说道:“那些商家加入功德社,领取功德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个月固定交一笔银子,就可以使用,而另一种则是提成的方式,比如每卖出一件货物,从中抽成多少捐给功德社,用于修筑长安到淞州的公路所用,具体数目尚没统计出来,不过,以刘某估计,这第一个月大约有一万五千两,刚刚开始少一点,以后还有递增,收入也会相对稳定。”

一万五千两?这还少?

长孙皇后和李丽质面面相觑,对刘远无语了。

第1022章 一封书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长孙皇后和李丽质都知道,这功德社虽说名人众多,不过绝大部分是打酱油一样的存在,就是长孙皇后,也是在功德社成立一个多月后,这才象征性地巡视一下,刘远这种可以说无本的生意,第一个月就进帐一万多两。

这还嫌少,要知道,削减开销后,那么大的后宫一个月也就一万多两呢。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在经历多次募捐和拍卖,很多人以为刘远已经江郎才尽,很难再弄到什么捐款的好点子,特别是长安铺水泥那个功德碑序,可以说得罪人不少,好不容易积起来的人情债已经用得七七八八,再搞这些,估计也收不起多少银两,而事实上,刘远也没再在这方面下手。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刘远脑瓜子一转,又想出这个绝妙的方法。

人才啊,长孙皇后忍不住暗叹一声,有些兴致勃勃地问道:“刘爱卿,一个月一万五千两你尚嫌不足,那你觉得,一个月需要多少收入才能称得上满意呢?”

刘远想了想,这才开腔说道:“大唐地大物博,商业繁荣,而功德社所要面对的,而是整个大唐,太少了都不符合大唐的身份,微臣想,最少也得八十万两,最好是一百两万”

一百万两?

长孙皇后都有些吃惊的了,刘远还真敢想,就是八十万两,平均一个月也得七八万两了,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若是真有这么厉害,那么修路的银子也就有着落,再也不用皇上和朝廷操心了。

“本宫相信,以刘卿家的才能,肯定能做到,如此一来,皇上和天下的臣民都会很高兴,而国库,也会少一笔很大的负担。”长孙皇后对刘远微微一笑,欣赏中带着鼓励。

这就是领导说话的艺术啊,虽说长孙皇后心中觉得刘远的想法有点不现实,凭着那一文半文,一个月弄个一万几千两,这已经很了不起了,若想一年赚个一百几十万两,有点异想天开,不过她并不挑明,反而表示相信。

表面是对相信和赞赏,实则也是“断”了刘远的后路,如此一来,刘远就是做不到,也得想办法做到了。

不过,刘远的确有这方面的自信,闻言笑着说:“谢皇后,微臣一定竭尽全力,不负皇后厚望。”

此话说听起来平淡,可是话中透露了无比的霸气与自信,一旁的李大公主看到爱郎这般有自信,眼中也流露出一丝迷醉的神色:这就是刘远,这就是自己相中的男人,这就是一个擅长的创造奇迹的男人。

放眼整个大唐,有几个敢像刘远这样有信心、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

“刘将军,听说那个[每日捐一文,做个好唐人]的活动举得很好,很多人踊跃捐款,哦,对了,宫中不少侍卫和宫女也参与这个活动呢。”李丽质笑着说。

好像怕母后忘记,这也是刘远的功劳,李丽质特意提了出来。

“还行吧,大唐的百姓还真是好样的,没人强迫,一切都是自愿,微臣每天傍晚都会派人把那些钱银回拢、点收、入库,虽说提倡的是每日捐一文,但是常在里面发现碎银,甚至是整锭的金银,光是长安,这些天每目的收入都在百两以上,收入还算可观吧。”

李丽质吃惊地说:“什么?一天有过百两银子,还只是长安?折成铜钱,那一天岂不是十万枚铜钱?这也太夸张了吧。”

“长安人口达几十万之众,士子秀才、皇亲国戚、王公大臣、殷商巨贾多不胜数,很多出手大方,那银子自然就多了,别小看那一文半文不起眼,可是一文文积强起来,那数目就可观了,有句话老话说得好: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少成多就可观了。”刘远笑着说。

后世有一个笑话,就是很多人都梦想过全华夏的人,每人给自己一块钱,那么自己马上就可以成为亿万富翁,这个道理是共通的。

“刘卿家此言正中本宫的心意”长孙皇后回忆道:“相当初国库空虚,本宫自上以下,一律削减宫中的花销,当时很多人劝本宫不必节省,说再苦不能苦皇宫,不过本宫以为身为皇后,敢为天下先,成为天下人之楷模,别看这里省一点,那里节一些,后来一算帐,一年节约了近十万两之巨,可真不能小视”

刘远一脸敬佩道:“皇上和皇后胸怀天下,体恤万民,这是大唐百姓之福,微臣佩服。”

“好了,刘卿家不再说这些奉承的话语,这可不像你的风格,可莫要让本宫看轻了。”长孙皇后微笑地说。

首节 上一节 1102/11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单兵为王

下一篇:醉迷红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