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1023节
甚至于,周赫煊的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历史专著《大国崛起》,诗歌《赞美》、《回答》等作品,都在印度民间流传甚广。印度那边五年前出版的《周赫煊文集》,更是请了泰戈尔作序——周赫煊一毛钱版权费都没拿到。
这种情况不仅在印度出现,就连日本也是如此。
二战前的亚洲属于落后的象征,日本再脱亚入欧也不能改变现状。因此,但凡有亚洲人获得巨大成就,所有的亚洲国家都与有荣焉,日本人和印度人都把周赫煊视为亚洲英雄。
即便后来日本当局把周赫煊的作品列为禁书,但日本民间依旧藏了不少,日本高级知识分子更是越禁越喜欢收藏。
在顾问的建议下,罗斯福得知此种情况,于是就点名让常凯申去印度时把周赫煊给带上。
2月5日,以常凯申为首的印度访问团正式出发,同行的还有王宠惠、商震、张道藩和周至柔等人。
上了专机,常凯申把周赫煊叫去跟他同坐,又让宋美龄去跟张乐怡拉家常。如此亲近态度,让随行的国府大员们阵阵侧目,直把周赫煊视为学术界头号红人。
“明诚啊,这次印度的进步人士还需你来联络。”常凯申说。
周赫煊说:“我对印度真的不了解,谁都不认识啊。”
常凯申似乎事先了解过印度的情况,他说:“印度那些精英分子个个都会英文和拉丁文,也喜欢阅读西方文学。就拿国大党的领袖尼赫鲁来说,听说此人特别喜欢尼采和萧伯纳,还跟大文豪罗曼罗兰是朋友。你也认识萧伯纳和罗曼罗兰,肯定和尼赫鲁有共同话题。”
周赫煊问:“蒋总裁此行有什么宗旨吗?”
常凯申道:“宗旨就是中印两个伟大民族携手共进,并肩作战,中国支持印度独立!”
“好吧,我会秉承这个宗旨与印度人接触。”周赫煊有些无语。
常凯申并不是喊喊口号而已,历史上他真是这么做的。
罗斯福的本意,是让常凯申去劝印度的进步人士向英国政府妥协。结果常凯申到了印度以后,居然各种支持印度独立,呼吁英国立即同意印度民族解放。
老蒋这一通操作下来,把丘吉尔气得直摔假牙,同时对英国当局造成了巨大的国内外舆论压力。
丘吉尔一边在心里骂娘,一边通过路透社发表意见:“英政府对蒋之建议已加以同情之注意,目前英战时内阁已对整个局势彻底检讨。”
咱们的蒋总裁还在继续秀操作,他离开印度后都不消停,在重庆举行盛大的“印度日”活动。他又写信给罗斯福和丘吉尔,批评英国“闭眼不看事实”,敦促英国立即改变态度,必须缓和印度人民的对立情绪,否则等日本进攻印度时就晚了。
丘吉尔接到常凯申的批评信,再次怒摔假牙。
从2月份一直闹到7月份,常凯申再次致电罗斯福,要罗斯福促使英国让步。这把丘吉尔气得火冒三丈,威胁要撤销中英盟约,然后将尼赫鲁和甘地一起抓进监狱关着。
常凯申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借助印度事务来提高自己在盟国的地位,并确定中国在亚洲的大国地位。
第一千零八章 尼赫鲁
新德里机场。
当常凯申走下舷梯的一瞬间,军乐队就开始演奏了。英国驻印总督林利斯戈大步向前,微笑道:“欢迎蒋先生携夫人访问英属印度。”
“达令,勋爵在向你问好。”宋美龄还是知道基本礼节的,重大场合并未逾矩抢话,而是老实站在旁边当翻译。
常凯申随即握手用中文说:“你好,林利斯戈勋爵。”
林利斯戈介绍身边的军官道:“这位是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韦维尔勋爵。”
“你好,韦维尔将军。”
“你好,蒋先生,蒋太太。”
隆美尔被称为“沙漠之狐”,蒙哥马利被称为“沙漠之鼠”。而在蒙哥马利大杀特杀之前,英国就已经有一只部队被称为“沙漠之鼠”,那就是韦维尔麾下的英国第七装甲师。
前两年,韦维尔一直在北非跟意大利人打仗。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韦维尔以阵亡500人、受伤1400人的代价,两个月内俘虏意军十多万人。他在北非使用的欺诈战术,被丘吉尔冠名为“特种战争”,因此也有人说韦维尔是特种作战的发明者。
这位独眼将军去年还和隆美尔较量了一下,双方伤亡都不超过1000人,只是英军的坦克多损失几十辆。
现在韦维尔是西南太平洋美英荷澳盟军总司令,统一指挥除中国以外的远东盟军所有部队。当然,这个职务过几天就会被撸掉,原因是盟军各国矛盾重重,根本就没法统一指挥,韦维尔只能改任印度英军总司令。
常凯申这趟来印度,除了缓和印度人和英国人的矛盾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和韦维尔讨论缅甸作战问题——韦维尔在一个月前接管了缅甸防务。
宋美龄继续秀英语道:“这是周赫煊先生和他的太太张乐怡女士。”
林利斯戈微笑握手问候:“你好,周先生,我是你的忠实书迷。”
“你好,总督阁下。”周赫煊回礼道。
双方重要人物握手寒暄就用了十多分钟,随即两个英国佬陪同中国访问团沿跑道而行。跑道两边都是印度英军,齐刷刷的立正敬礼,接受常凯申的检阅,还放了两排空包弹以示欢迎。
众人乘坐汽车前往城区,城内的气氛更加热烈。数千印度人挥舞着旗帜夹道欢迎,这让常凯申和宋美龄感觉很有面子,也就不去猜测这些人是否都是英国佬安排的托儿了。
当晚,林利斯戈为中国访问团举行了盛大宴会,来的全都是居住在印度的英国官员和贵族。除了端茶倒水的仆人以外,周赫煊在宴会上连一个印度人都没见着。
随后几天,常凯申一直在跟韦维尔进行军事会谈,周赫煊则被领着到处旅游观光。
说实话,40年代的印度真没啥好逛的,跟21世纪的区别只在于楼层更矮、工业垃圾更少。依旧是牛儿满地乱跑,依旧是饥民遍地,依旧是在户外找不到厕所。
印度各大报纸刊载了大量关于中国的文章,主要介绍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情况,这说明英国在印度的战争宣传已经运转起来了。至于着重介绍常凯申和周赫煊的报纸,则出自于印度进步人士所掌控的媒体。
军事会谈结束,常凯申又去印度边境视察了开伯尔山口要塞,周赫煊则留在新德里跟印度各界进步人士会面。
首先来拜会他的就是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尼赫鲁还带来了两位医生,中文名分别叫木克华和卓克华。这些“华”字都是中华之华,是他们支援中国抗战时特意起的。
当初前往中国的共有五个“华”,现在有两位依旧留在中国。
柯棣华担任白求恩国际医院的第一任院长,他在百团大战期间,几天几夜不睡觉,13天内共进行了558例手术,接诊伤病员800余名。另一位叫巴苏华的印度友人,则在八路军卫生部附属医院工作,两年后还将担任陕甘宁边区参议员。
木克华和卓克华都是因病返回印度,特别是木克华,他病愈以后立即筹集药品,亲自押送前往中国。结果在缅甸被英国人拦下,当时英国还在搞绥靖主义,害怕引起日本的不满,直接把木克华遣送回印度。
卓克华回印度以后,一边做医生一边搞宣传,把他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向印度人民做介绍。他这次陪同尼赫鲁拜访周赫煊,还有个身份就是记者。
此时的印度国大党绝对属于进步党派,整天跟世界各受压迫民族搞友好交流。抗战之初,尼赫鲁就应朱老总的邀请,决定派一支医疗队前往中国,印度各界对此热烈响应,仅是报名援华的医务人员就有700多人,“五华”就是从那700多人里面选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