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1031节

第四种,力挺支持。

梁实秋似乎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第一个站出来公开声援周赫煊,再次跟叶知秋打起了笔仗。他在文章里这样写道:

“总有一些人以文学的名义破坏文学创作,《小王子》呈现的是对真善美的赞扬,难道我们在坚持抗战的时候不需要真善美了?它既然是健康的,是积极向上的,为什么就被指责成逃避现实?”

“文学是对人性的书写,大众文学如此,抗战文学如此。真的革命家、真的爱国者,把炽烧的热情渗入文学里面,往往无意形成极感人的作品,这就是表达出了人性。若是一味强调文学创作的内容,把文学创作当成抗战八股,那这样的作品还有何人性可言?还能感动得了多少读者?”

“文学是宣传抗战的工具,我极为赞同。但若文学只能做抗战的工具,那抗战胜利之际,文学也就失去了作用。战争终归是暂时的,而文学是永久了,我们既要做好现在暂时的工作,也不能抛弃文学永恒的价值!”

本来自上次论战以后,很少人敢公开支持梁实秋,怕被当场过街老鼠围攻。但这次讨论的对象是周赫煊,立即就有不少铁杆支持者站出来,帮着梁实秋鼓劲呐喊。

从二月下旬到三月中旬,这场论战整整持续了一个月之久,牵扯进来数十位作家进行大混战。

双方就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展开讨论,刚开始还就事论事,渐渐变成了挖苦讽刺。甚至周赫煊和《小王子》都被扔到一边,争论焦点变成了文学创作态度和底线,再混杂着作家们以往的私仇旧怨,最后连人身攻击都搞出来了。

上次左翼文人围攻梁实秋,是周公亲自站出来劝架,并以梁实秋的主动退让而结束的。这次周公觉得影响不好,也私底下召见了叶知秋,希望其主编的《文学月报》不要再咬着不放。

可还没等叶知秋做出改变,《非攻》杂志就刊载了一篇马珏的评论文章,标题为《论爱国主义文学创作——小王子的深层意象》:

“《小王子》的手稿,我一年前就读过了,初时也以为这是写给成人的童话故事,歌颂的是友情和爱情,讨论的是忠贞和责任。我对周先生讲起自己的理解,周先生说,你再往大处想想。”

“周先生没有详细说明,也没有强迫我从何处理解。但现在再读《小王子》,我确实发现了一些不同的东西……”

“《小王子》中的各个角色都有暗喻,叙述者、狐狸、玫瑰、蛇、天文学家、国王、酒鬼、商人……其实都可以在当下的中国找到原型,请容我慢慢细说。”

“首先来说‘叙述者’,也即是‘我’,这是一个飞行员。飞行员是个爱幻想的人,不喜欢那些讲究实际的大人,反而喜欢和孩子相处,孩子自然,令人愉悦。我认为飞行员属于作者周先生的化身,他不喜欢讲究实际的人,喜欢和孩子相处。‘讲究实际的人’可以是汉奸,可以是贪官奸商,他们大发国难财甚至是背叛国家民族,周先生是不喜欢的。而包括小王子在内单纯的‘小孩’,则是指代爱国者,指代那些为国牺牲流血的英雄!”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展开联想,我们姑且把小王子看作爱国者的典型,再来说说狐狸。狐狸拥有聪明的知识,他让小王子明白生命的本质,他要求小王子驯养他,并告诉小王子一个秘密: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爱就是责任。我认为,‘狐狸’应该是中华文明,是中国的文化与道德,他教会爱国者如何面对生活,教会爱国者责任与担当。小王子对狐狸的驯养是互相的,是爱国者与中华文明的互相归属。”

“继续说玫瑰,一般读者看来,玫瑰指代初恋情人。但我想说的是,这里的玫瑰应该是中国。玫瑰傲慢、矫情、带刺、居高临下、自以为是……他有着种种缺点,面对强大的敌人,可笑的用仅有的四根小刺来保护自己,他还让小王子赞美自己,让小王子不许离开自己。玫瑰不正是问题多多却又可爱的中国吗?小王子是爱国者,他爱自己的祖国。他的祖国虽然有万般缺点,但花园里有五千朵玫瑰,他只爱自己那一朵。就像世界上有无数国家,爱国者只爱自己的祖国。小王子气恼玫瑰的不懂事,对玫瑰心生怨念,却在离开之后发现玫瑰才是自己的挚爱。这就像爱国者气愤于祖国的弱小和弊病,埋怨、愤怒、想要改变,甚至是离开,却在祖国被侵略的时候爆发出无限的热爱与眷恋。”

“再来说天文学家……”

马珏这篇评论文章一经刊载,顿时让处于混战中的作家们傻眼。

一部童话故事而已,居然还能这样解读?

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新的代表作

南开中学。

大清早,周维烈就提着沉重的皮箱来到教室,拖上讲台喊道:“快来拿签名书了!”

那只皮箱的铁扣打开,里面足足有四十多本《小王子》,而且每本扉页上都有周赫煊的亲笔签名。

陆婉珍和其他几个同学立即冲过去,欢喜的找到自己那本,笑道:“谢啦,周小弟。”

“没什么。”周维烈擦擦额头上的汗水。

班上的同学在拿到书以后,聚在一起继续看报纸,并因为报纸上对《小王子》的不同解读而争论起来。

“咦,《文艺之页》(《新华日报》副刊)和《平明》(《中央日报》副刊)对‘酒鬼’的意象解读又不一样,到底哪个更符合周先生的本意?”

“我认为《平明》说得更有道理,‘酒鬼’指代的应该是汉奸。酒鬼整天醉酒的原因,是想要忘掉酗酒这桩难堪事。这无疑是在讽刺汉奸汪兆铭和他的党羽,打着救亡图存的口号出卖国家,醉生梦死、自欺欺人。”

“不对不对,《文艺之页》解读得更在理。‘酒鬼’泛指不愿面对现实的人,可以是汉奸,可以是官僚,也可以是妄图谈判求生存的主和派。”

“……”

自从马珏发表了那篇解读评论以后,各种相关评论就层出不穷,而且往往同一个小说角色有多个不同解读。

关于“沙漠花”,有人说暗指投降派,也有人认为泛指对抗战不报希望的悲观主义者。

关于“点灯人”,国党御用文人认为在赞美伟大领袖常凯申,左翼文人认为是在赞美所有为抗战牺牲的英雄,自由文人认为是在赞美为抗战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对“国王”的解读就更悬殊,国党报纸认为是在讽刺日本法西斯,共党报纸认为是在揭露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

《小王子》这本书中所有的意象,几乎都被人们翻来覆去解读,那阵势就跟研究解析《红楼梦》一样。

现在已经没人再批评周赫煊了,《小王子》被公认为是一部爱国主义文学作品。因为小说本来就写得很动人,一旦沿着爱国主义的方向去解读,分分钟就能代入读者的国家情感。

一部童话故事,生生把无数人给看哭了。

21世纪文学系的本科学生,有一门必修课叫《中国现代文学史》,从晚清一直讲到新中国建立。

在这门专业课中,周赫煊受到的待遇和鲁迅、茅盾等人相同,都是独占一章的。并且周赫煊所在的篇章多达五节,《神女》、《狗官》、《狗官外传》这些统归一节,而《小王子》则单独为一节。

以下内容摘自《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十章周赫煊——第五节小王子:

“《小王子》出版于1942年2月,是周赫煊在抗战时期创作的童话寓言小说,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力的爱国文学作品……”

“《小王子》有两种解读方式:一是以孩子为视角,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愚昧和教条,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人类的孤寂,以及随波飘荡的命运,同时批评了金钱物欲,讴歌了真善美。二是站在爱国者的角度,折射出民族危难时期的中国社会,通过隐喻手段歌颂抗日英雄,抨击法西斯侵略势力和汉奸,谴责了国民政府的独裁残暴统治……”

“这种双重情感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对真善美和祖国的热爱,在中国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当中独树一帜,历来是文学批评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对《小王子》有着内容繁多的解读,这些解读甚至互相矛盾。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周赫煊后来说:小王子可以是任何人,是你,是我,是他,每个读者对书中意象的理解都是正确的……”

不管如何,《小王子》成为21世纪文学系学生们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因为期末考试时往往考主观题,列出其中某个角色让学生解读,自由度很高,只要不乱写基本上都能得分。

咱们再回到1942年,《小王子》的销量好得出奇,许多学生省吃俭用也要买一本。它能满足读者对个人情感和爱国大义的双重需求,还能让父母买回家讲给孩子听,它属于爱情小说,也属于童话故事,更是一本抗战爱国文学。

就像法国人把《小王子》奉为经典,甚至把作者、小王子和星星印在50面额的法郎上一样,中国读者同样把《小王子》视为经典著作。普通人对它的喜爱,远远超过了《神女》等小说,被公认为周赫煊的代表作品。

同时,《小王子》还引发了一波童话创作潮流。有些国民政府不让写的内容,作家们纷纷使用童话题材进行隐喻,搞得老蒋那边禁书都不知道该怎么禁。

而远在美国和英国,虽然没有爱国主义的光环,但《小王子》同样引爆了两国图书市场。

有种说法是《小王子》的销量仅次于《圣经》,这个不好说,有好几本书都自称销量仅次于《圣经》。真严格而论,世界销售第二的图书应该是《毛语》,第三名为《新华字典》,第四名为《毛诗词》,第五名为《毛选》。

但是,《小王子》肯定排进了前二十位,销量远超《哈利波特》系列。

首节 上一节 1031/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