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1050节

“这样就更危险了,你们越说越邪乎,看来《非攻》百分之百要被停刊。”

“……”

云岫楼。

主管着抗战期间文艺作品审查的张道藩,拿着杂志急匆匆去觐见常凯申。换成别人写这样的小说,估计直接被逮捕了,但周赫煊这样的国际名人必须区别对待。

抓不得,抓了周赫煊,别说国内舆论了,就连英美政府都要发声过问。

等了将近一个钟头,张道藩才获得召见,他立即把《非攻》递过去:“总座,这份杂志非得封杀不可,否则今后的工作就没法做了。《狂人日记》里的吃人还只是比喻,周赫煊的《人市》那是真的在吃人啊!”

“这周明诚又在惹什么麻烦?”常凯申皱起眉头开始读小说。

读了大概20分钟,小说还没读到四分之一,常凯申便已经忍不住了,摔杂志道:“通篇胡说八道,极力抹黑军粮征购人员!你马上去把《非攻》杂志社查封了,永远不得复刊。还有,把市面上的这期《非攻》全部没收,不得有一份杂志还在销售!”

“遵命,卑职马上去办!”张道藩说完就走。

常凯申突然把张道藩叫住:“等一下。”

张道藩回头问:“总座还有什么训诫?”

常凯申道:“切记不得让《非攻》改头换面复刊,今后周赫煊名下的刊物一律严格审核,包括《大公报》、《立报》及其副刊。周赫煊若想再申请出版新的刊物,图书审委会不得予以通过!”

“明白了,我一定把他盯紧!”张道藩立正道。

等张道藩离开云岫楼,常凯申把侍从副官居亦侨叫进书房,问道:“亦侨啊,你陪同周明诚前往英美几个月,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居亦侨想了想说:“周先生很有学问,洋人见了他也恭敬有加。他的面子也很大,跟英国国王、英国首相、英国副首相、美国总统、美国陆军部长都是好朋友。周先生还特别豪爽大方,关键时候敢顶着德国人的扫射开飞机,对我们这些随员也出手阔绰。反正我对周先生是很服气的,他在人品方面没得说。”

“你说他有没有可能已经加入了共党?”常凯申幽幽问道。

居亦侨心中一惊,摇头道:“应该不会吧。周先生虽然也能吃苦,但他更喜欢享受。据我所知,他在美国还养着两个姨太太呢,一个是好莱坞大明星,另一个是岑春煊的外孙女。”

常凯申下意识地点头,显然是默认了居亦侨的说法。他自言自语道:“这个周明诚,我都做出让步了,拨了好几回赈灾款,他还非咬着河南灾情不放。你说他到底是为了什么?”

居亦侨沉默数秒,硬着头皮道:“周先生是很爱国的。”

“砰!”

常凯申猛拍桌子,大喝道:“他爱国,我就不爱国吗?我费尽心思征购军粮是为了什么?我又不往自己家里搬一粒米,还不是为了抗战大局!抗战想要胜利,就必须有人牺牲,这是弱国打败强国的代价!他一个举世闻名的国际问题专家,难道连这个道理都不懂?我看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肩上没担责任就什么话都敢说,反正大局败坏了也不用他来收拾!”

居亦侨吓得噤若寒蝉,顿时眼观鼻、鼻观心,进入无欲无思的贤者状态。

常凯申发泄一通,又对居亦侨说:“你买套《明史》给周明诚送去,让他每月给我写一篇读史心得!半年内不得踏出周公馆一步,好好把《明史》给我读完,看明朝是怎么亡在一群只会耍嘴皮子的东林党手里的!”

“是,卑职告退!”居亦侨吓得飞跑而去。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周先生的明史初探

说起来很稀奇,《非攻》被停刊居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无数同行和读者对此早有预料,因为《人市》实在写得太黑暗了,而且毫不掩饰地谴责中央的军粮征购政策。于是没人站出来为周赫煊讨公道,求仁得仁而已,大家只是感慨以后不能再订购《非攻》了。

《非攻》是战前创办的,周赫煊在这份杂志上撰写了近200篇评论文章。特别是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以及对日本政策的解读,属于近年来国人了解世界的首选资料,甚至老蒋侍从室还专门建立了相关研究小组。

现在《非攻》不能再办下去,让无数读者失望之极。

但周赫煊的那篇小说《人市》,由于写得极度尖锐,让人们对河南灾情的关注更上一层楼。各报纷纷派记者前往河南不说,民间团体也积极响应,西南各省的老百姓饿着肚子向河南捐款捐物。

河南救灾委员会也顶不住舆论压力,开始全速远转起来——至少表面上他们在全力赈灾。而陕西和河南边界的驻军,也不再拦截逃荒灾民,这让陕西省府官员天天臭骂周赫煊多事儿。

多事的周赫煊,被禁足了。

周公馆的两道大门,全天候都有卫兵看守。这些士兵来头不小,属于老蒋的外卫,就是平时负责帮老蒋看门开道的那些。

只要周赫煊跨出自家大门,就会被卫兵拦住,然后非常恭敬的把他请回去。在周赫煊打了好几通骚扰电话后,老蒋终于松口,开恩允许周赫煊到江边去钓鱼。

对于老蒋布置的读史任务,周赫煊也在认真执行,并且在1943年春节发表了第一篇相关论文:《沈万三之死——明史探疑》。

这天,常凯申刚刚看完前线战报,侍从秘书突然拿着论文进来说:“总座,这是周先生派人送来的读史心得。”

常凯申一看标题就发火了,骂道:“混账,我让他了解东林党之祸,他却给我研究沈万三之死!”

侍从秘书静立一旁,不敢言语。

常凯申问:“这篇文章你看了吗?”

侍从秘书说:“看过了。”

常凯申又问:“周明诚认为沈万三是怎么死的?”

“没说。”侍从秘书道。

“那他还写什么沈万三之死?”常凯申颇为无语。

侍从秘书道:“周先生认为《明史》关于沈万三的内容是胡乱编造的,朱元璋根本没有流放过沈万三。”

自晚清以来,《明史》属于中国史学界的重点研究对象,而且往往还跟革命联系到一起。既然要推翻满清暴政,那么就必须证明满清的非正义性,从而就要为朱家皇室正名。

一直到抗战期间,《明史》依旧是热门学问。

国统区的史学家研究《明史》,是总结明亡的教训。中华民国就如大明王朝,而日本侵略则如满清入关,以史为鉴,告诫国民政府如何修政爱民、如何抵御外寇。比如抗战之初,史学家们就以南明内讧为例子,呼吁应该同仇敌忾、一致抗日才能保卫国家。

而沦陷区的史学家,则各种讴歌明末的民族英雄,靠打擦边球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当然,由于常凯申属于王阳明的信徒,此时也有一大堆专门研究弘治、正德两朝的明史学家。

整个民国年间,明史研究著作浩如烟海。后世网友痛批东林党、质疑袁崇焕的论调,早在那个时候就有了,只不过袁崇焕依旧被认为是民族英雄,而东林党则变得臭名昭著。

首节 上一节 1050/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