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1056节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争论的背后

由于安排和接洽问题,访美学者团的出发时间一拖再拖。

拖得金岳霖都不耐烦了,直接离开重庆,坐船去李庄一边养鸡一边照顾林徽因。而其他五位学者则滞留重庆,整天无事可做,周公馆成了他们的沙龙聚会场所。

恰逢暑假,孩子们都在家,就连周维烈都从昆明回来了。

也不管孩子们是否能听懂,反正只要跟这些学者聊天,周赫煊都会让自己的子女过来旁听。一个个全是大师,即便不能领会思想,让孩子们沾沾文气还是可以的。

这些学者很有意思,虽然都是学术界的一方大佬,但吵起架来就跟小孩子似的。

建议老蒋南撤台湾的张其昀早年属于“学衡派”,这一派主张文学复古,反对新文化运动,认为一味模仿西方只能取其糟粕。

而刘乃诚又属于“宪政派”,他非常赞赏《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因为他主张制度精神的培养,恰好与《万历十五年》所表达的思想一致。

在对于当前中国制度建设上,刘乃诚和张其昀有着极大分歧。前者极力主张政治制度西化,一切以制度和法律为准绳;后者认为道德建设同样不可忽视,道德能够弥补制度的不足,而中国现有状况也不允许全面实现法治。

中国生理学奠基人、未来的中科院院士蔡翘被二人拉进来评理,可怜蔡翘对政治一窍不通,只能在中间当和事佬。

费孝通则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认真分析中国底层经济和人民生活状态。他认为现在喊什么法治和道德口号都无济于事,吏治已经从中央就崩坏了,只能先赢得抗战胜利,再来逐步解决政治问题。

刘乃诚就不高兴了,立即跟费孝通吵起来。他认为正是由于抗战,可以借着这个时机实现宪政,以国家民族的大义进行政治改革。

大家吵得不可开交,只有萧作梁默默看戏。

这六位学者来自不同的学校,金岳霖代表西南联大,费孝通代表云南大学,蔡翘代表中央大学,刘乃诚代表武汉大学,张其昀代表浙江大学,而萧作梁则代表四川大学。

六人当中,费孝通名气最大,也最为美国人所熟知。他的著作《江村经济》,早在四年前就被英美学界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在国际人类学界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而萧作梁则名气最小,完全属于陪衬。他在后世被人提及,经常是讨论共党土改政策的时候,此君对共党的土地改革史颇有研究。

连续争论对喷了半个多月,这些学者终于启程了,金岳霖也放下林徽因赶紧回来。他们的赴美路线是先走驼峰航线去印度,再从海路去美国,一路上非常危险。

所谓“驼峰”,即是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山口,属于抗战后期国际援助物资的必经之路。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运输机的性能问题,飞行员只能低空飞行,必须穿越迷宫一般的喜马拉雅山隘,稍不注意就撞在山上机毁人亡。后来运输机得到了改进,终于不用低空飞行了,但糟糕的天气和日机的堵截,同样让驼峰航线遇险率极高。

费正清这次也想邀请周赫煊赴美交流,但周赫煊死活不干,就是害怕一头栽进喜马拉雅山中。

等学者们走后,周赫煊才把周维烈和周灵均叫来,让他们谈聆听顶级学者吵架的感想。至于其他子女就不必了,由于年龄太小,肯定一点粗浅皮毛都学不到。

周灵均总结说:“刘叔叔总讲大道理,张叔叔顽固得很,他们两个越吵越迷糊。我觉得是费叔叔吵赢了,刘叔叔和张叔叔后来都不怎么说话。”

“维烈,你觉得呢?”周赫煊问。

周维烈鄙视道:“吵来吵去也没什么用,不如做点实际的事情。”

周赫煊哈哈大笑:“这种吵架放到国家层面还真有用,做事不能埋头蛮干,必须确定正确的思路。就像你解数学题一样,首先要抓到题目的重点,再确定用什么方法去解。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也对,先要搞清楚问题关键。”周维烈点头道。

周赫煊又问端木蕻良:“京平有什么想法?”

端木蕻良这几个月都住在周公馆,帮着周赫煊查了不少明史资料。他说:“费孝通教授的出发点是社会底层实际情况,他在云南考察了许多乡村和城镇,处处都用数据说话。张其昀教授着眼于大局,是从政府角度考虑的。而刘乃诚教授则热衷于制度建设,他想先搭好制度框架再进行改革。但张教授和刘教授的观点,都有点脱离中国实情,未免想当然了。”

周赫煊叹气说:“中国现在就是这样,中央政府那些官僚,一个个如张其昀那般脱离基层。而大部分自由学者,又天天想着搞宪政,像刘乃诚那样盲目追求民主。费孝通这样的人反而很少,且都没有什么发言权,只能埋首纸堆而已。河南省粮食局长卢郁文,在当经济学家的时候说得头头是道,主政时却屁股决定脑袋,河南被他搞得一团糟。”

河南灾荒期间,军政两派的态度很离奇,完全出乎人们的一贯思维。

按理说,军人应该为了军粮而不顾百姓,政府更应该为了百姓而减少征购。

但恰恰相反,除了横征暴敛的汤恩伯以外,河南那边的大部分将领都主张救灾。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号召自己的士兵每天节约粮食二两,用这些剩下的口粮去救济灾民。川军将领李家钰对灾情心忧如焚,专门跑去找何应钦,结果被何应钦一通训斥。

反倒是河南政府的官员,从上到下不顾灾荒,打着征购军粮、抗战报国的旗帜瞎搞胡搞。

“所以国民政府行将就木,未来是共党的天下。”端木蕻良毫不掩饰亲共态度。

周赫煊笑道:“这话出了门别说。”

端木蕻良道:“老师,我准备去广西,欧阳予倩先生请我加入广西艺术馆,专门创作抗战爱国剧目。”

周赫煊也不挽留,说道:“路费不够就去乐怡那里支取。”

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老蒋的惊世大作

1943年的史学界很热闹,不仅周赫煊出了书,吴晗出了书,常凯申也出了一本书。

常凯申出书的时间在三月份,书名叫《中国之命运》,假借历史而论述政治。这本书使用了最好的纸张印刷,为了让老百姓买得起,价钱非常非常便宜。

仅一个月,《中国之命运》就发行15万册,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销量很快达到了100万册。但国内卖得越多,亏得也就越多,因为都是赔本赚吆喝。

相比国内的亏本,此书的海外版权赚了不少。

毕竟现阶段的中国,属于反法西斯同盟中仅次于美、苏、英的大国。中国领袖常凯申的著作,引起了英美出版商极大兴趣,他们连内容都不看,纷纷花高价购得海外版权。

然后,这些英美出版商就吐血了。

《中国之命运》在英美出版之后,刚开始销量还马马虎虎,但很快便遭到政界、学界和民间的一致批评。因为此书毫不掩饰的表达了独裁和种族主义观点,这些话题在二战期间的英美两国极为敏感。

老蒋本来想著书立说,借此提升自己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却没想到因此在国际上名声大坏。

以前英美两国的政客、学者和百姓,本来还因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而对常凯申抱有极好的印象。一本《中国之命运》,直接将他的本来面目暴露无遗——原来你是这样的常凯申!

在国内同样如此,共党、民主党派和自由学者被惊呆了,他们做梦都没想到老蒋敢写书“自黑”得这么彻底。

学者们看来,《中国之命运》的出版,是老蒋在抗战期间最大的昏招,甚至比滥发纸币都更让人恶心。滥发纸币、物价飞涨,还能让人勉强接受,毕竟这是为了抗战而牺牲个人利益,但《中国之命运》就只能让人心寒。

有一种说法是,常凯申凭借一本《中国之命运》,彻底得罪了大部分民主党派和自由人士,将无数爱国者成功推向了共党那边。

首节 上一节 1056/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