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203节
“罗曼·罗兰。”周赫煊道。
勒戈夫问:“为什么呢?”
周赫煊笑着说:“我喜欢他那句名言:认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对我来说,就是认清这个国家,然后爱它。”
“你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勒戈夫问。
“应该是吧。”周赫煊道。
勒戈夫道:“《大国崛起》中的数据资料非常详实,请问你是怎么搜集到这些史料的?能谈谈你的经历吗?”
“当然……”周赫煊又开始重复他的故事,什么从小家破人亡,被美国传教士带去北美,然后靠坑蒙拐骗为生,长大后游历世界各国。
足足讲了20分钟,周赫煊终于把他的故事讲完。
勒戈夫嘴巴张大成“o”型,惊叹道:“噢,你的人生真是一段传奇,太难以置信了。可惜我不懂中文,否则的话,我一定拜读你的小说作品。”
周赫煊笑道:“小说太长,你记下我的几首诗歌就可以。”
“法文吗?”勒戈夫问。
“当然,请把你的记录本给我。”周赫煊说。
周赫煊用勒戈夫的记者本子,用把《一代人》和《回答》翻译成法文诗,随即笑道:“抱歉,我法文写作不是太好,翻译过来可能不太和韵。”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勒戈夫埋头一读,顿时抬起头来,以崇敬地目光看着周赫煊:“周先生,你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
周赫煊耸耸肩:“过奖了。”
勒戈夫说道:“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把你的所有作品带回法国,找精通中文的法国学者翻译。我认识几个出版商,他们都有自己的专业翻译人员。”
“当然可以,太感谢了。”周赫煊笑道。
第二天大清早,勒戈夫便跑到《大公报》社,找周赫煊索要稿件。
《大国崛起》和《神女》是已经出版了的,直接送书就可以。周赫煊把廖雅泉当做免费劳动力,让她抄写《狗官》和《枪炮、细菌与钢铁》,以及以前“创作”的诗歌,甚至连《我有一个梦想》都抄了一份。
可怜这位女间谍,整整趴桌上抄了一个多月,每天回家累得只想睡觉,连刺探情报的兴趣都没有。
勒戈夫一直到夏天才返回法国,他把周赫煊的系列作品全部扔给出版社,果然有两家对此感兴趣,组织人手对其进行翻译。不过等真正出版发行,那得是明年的事情了。
第一百八十九章 告别
1928年的春节,在北方地区看不到什么喜气。
河北、山东的大灾持续半年多,虽然报道少了,但灾情并未减轻,反而在日渐加重当中。各大报纸之所以减少报道频率,是因为读者已经麻木了,不外乎哪里哪里又饿死冻死多少人。
在没有得力救助的情况下,这种灾害只能靠死人来解决,灾民死的、逃的差不多了,大灾才会真正结束。
北洋各级政府同样愁云惨淡。
因为褚玉璞数次截留长芦盐税,张作霖又另劈军政府,中央公务员这个农历新年过得比较寒酸。而地方政府情况差不多,前线接连战败,地方财政都拿去买军火了,政务人员就是后娘养的。
至于北平和天津的租界,更是被洋人的军队戒严。而且禁止放鞭炮,免得那响声引起误会。
周赫煊家中倒挺热闹,四个女人汇聚一堂,就连孟小冬都过来了。
由于周赫煊给佣人放假,家里的年夜饭都成问题。婉容自然是不会做饭的,张乐怡从小娇生惯养,孟小冬唱戏厉害做饭勉强,最后只能让廖雅泉担当大厨。
廖雅泉从小在南方长大,不喜欢弄饺子,干脆带着众人包大馄饨。
周赫煊也亲自下厨,做了些红烧肉、糖醋排骨、清蒸鲤鱼等肉菜,再加上热腾腾的白萝卜羊肉汤,端上桌来也极为丰盛。
孙家兄弟回去了一个,哥哥孙永振沉稳老练,带着钱回山西看望老娘,只剩下孙永浩留在天津保护周赫煊安全。
夜晚降临,租界里灯火辉煌,许多洋人商店也随风就俗挂起红灯笼。
孟小冬在厨房里兴冲冲地喊道:“都过来端混沌,我在馄饨里藏了一枚铜元。谁要是吃到了,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
婉容感觉有点恶心:“铜元好脏啊。”
孟小冬笑道:“不脏,我用开水煮过。”
周赫煊将清蒸鲤鱼起锅,对端着混沌准备回房的孙永浩说:“别走,坐桌上一起吃,过年难得高兴高兴。”
孙永浩略微犹豫,随即笑道:“唉,谢谢先生。”
众人围坐一桌,没有春节联欢晚会可看,甚至连广播都听不着。
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创建于1922年底,是洋人的产业,华人电台则到了1923年才出现。但这些电台都在上海,后来哈尔滨那边也出现广播,天津和北平反倒显得落后,人们至今都不知道广播是啥玩意儿。
张乐怡比较有小资情调,她让孙永浩把唱机搬到客厅,吃年夜饭的时候放起黎明晖的《毛毛雨》。
这首歌是去年初发行的,开启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大门,由于歌词比较“露骨”,词曲作者还被斥为“文妖”。
“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停。微风细雨柳青青,哎哟哟,柳青青;
小亲亲不要你的金,小亲亲不要你的银。奴奴啊,只要你的心。哎哟哟,你的心……”
唱机中传出的靡靡之音,瞬间飘荡在客厅里。
“快吃,快吃,看谁运气好!”孟小冬不停催促道,活像个没长大的小姑娘。
周赫煊夹起一只造型奇特的馄饨,问道:“这是谁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