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223节

“明白!”廖雅泉鞠躬道,“请开几天的感冒药给我。”

三井次郎指着书稿说:“你回去以后,把《菊与刀》的稿件,全部抄撰一份给我。”

提起抄书廖雅泉就心酸,她前段时间足足抄了一个多月,弱弱地说:“《菊与刀》还没写完,可以等它出版后直接购买。”

三井次郎摇头道:“我要它的原稿,原稿和出版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只有原稿,才能分析出作者的真正思想,记住,就算是原稿删涂的内容,都要一字不漏的抄下来。”

“是的,保证完成任务!”廖雅泉说话的时候,手腕子都忍不住在抽搐。

第二百零七章 赴鲁赈灾

就在周赫煊撰写《菊与刀》的时候,刚刚就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孙良诚,整天愁得焦头烂额,他都想要买块豆腐来撞死了。

孙良诚接手的,是如今全国最大的烂摊子——山东。

自从去年山东受灾以来,情况不但没有好转,灾情反而越来越糟糕。

张宗昌也是赈过灾的,去年下令每丁银一两,加收赈灾特捐一元,不过所征钱款大都充作军费。随即,张宗昌又以“移赈”为名,扣发手下军政人员的工资,少则扣三成,多则扣五成,但这些钱实际上被用来给张宗昌的父亲祝寿,人们戏称为“祝寿捐”。

这混账家伙,根本不顾灾民死活,纯粹是借着大灾敛财。

山东灾民唯一的出路就是闯关东,这方面张作霖还干得不错,安排了不少火车专列,免费运山东灾民去东北。同时,张作霖又低价出售东北的粮食,通过海运送往山东,这些粮食谓之“红粮”。

可现在山东被北伐军占领,闯关东的专列停运,救灾“红粮”也随即断绝,山东灾民的希望再度破灭。

对比起腐败不堪的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还算有点政府的样子。在只占领鲁南部分地区时,南京方面就成立了赈灾委员会,积极救助治下的灾民。

问题是灾民太多了啊!

勤务兵疾步走进办公室,敬礼后说道:“报告主席,淄川、东平、昌邑、庆云四县发来电报,请求省府拨款赈灾。”

“又是请求赈灾电报!”

孙良诚气得把钢笔一摔,郁闷地说:“我这个山东省主席,已经快变成赈灾专员了。”

孙良诚绝对算民国最可怜的省长,他治下的山东饿殍遍地,可省府财政只剩下几万元,钱库、粮库空得连老鼠都不想住。

随后的几天,孙良诚都在召集属下开会,讨论详细的赈灾事宜。

他先是成立中兴煤矿整理委员会,强令每吨煤货附加1元山东赈捐,以10万吨为上限。

可这些钱还是不够,孙良诚甚至把主意打到鸦片和香烟上,通令各县将烟苗罚款改作赈灾款,并向吸香烟的烟民征收慈善捐(此举怨声载道,后来被南京方面废除)。

与此同时,孙良诚还号召民间商户和慈善团体,积极组织慈善赈济活动以自救。

……

山东,商河县。

全县富商聚在一起,热热闹闹成立慈善会。像这样的慈善会,在山东数不胜数——政府救治不利,大家只能选择自救。

如果任由灾荒闹下去,商人们的生意也不好做啊,而且饥民越多,土匪数量也越多。一方面出于善心,另一方面出于长远考虑,富商们都希望灾情早日得到控制。

以前张宗昌主政山东的时候,幺蛾子实在太多,大家的赈灾热情还不高。现在国党来了,而且发出政令号召民间慈善,山东人瞬间就沸腾起来。

“我出800元。”

“我出1000。”

“我把药房十分之一的药材都捐出来。”

“我出3万斤粮食。”

“嚯,张老爷真是大手笔啊!”

“……”

众富商踊跃捐款捐物,有人吝啬只捐几百元,也有人豪掷千金。

到了最后,突然有人说:“光靠我们还不够,得组织大家一起捐款啊。”

“要不,咱们就学去年济南的慈善会,搞一个募捐游艺大会?”

“这法子不错,济南的募捐游艺大会,办得可是极成功啊。当时我去看了,那场面人山人海,差点挤出人命来。三天时间就募捐了5万善款。”

“可山东的京剧名角,基本上都住在济南。如今济南城被日本人占着,我们上哪儿请唱戏的去?”

“不如去北平和天津请,那里的名角儿更多。”

“他们会来吗?”

“不管他们来不来,先发邀请电报。这是做慈善,总有些愿意参加。”

“要不请红十字会和红万字会出面,以他们的名义发出邀请。”

“对对对,让红十字会去请!”

……

周赫煊家,四个女人汇聚一堂。

做为红遍京津的京剧名角,孟小冬自然收到了邀请。然而最诡异的是,周赫煊这个文人学者,居然也收到一份慈善邀请电报。

周赫煊的善名,已经随着被他赈济的灾民之口,传到山东去了。

“周大哥,我要不要去啊?”孟小冬问。

周赫煊笑道:“你想去吗?”

首节 上一节 223/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