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274节
学生们义愤填膺,口号是越喊越响亮。
周赫煊当北大校长后,虽然没具体管过事儿,但至少学生们能够正常上课,而且私人掏钱给教职员工发薪水这事,也在学生当中流传甚广。
跟现在搞得学校停课的李石曾比起来,周校长实在太好了,世间少有的好校长啊!
平津九所公立大学的游行活动,被称为“读书运动”,因为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想要复课读书。
学生读书天经地义,此举赢得社会的广泛同情。
《大公报》就直言批评道:“在奉系时代,被世人认为腐败反动的刘哲,尚且能办成俄款交涉,使各校经费有所着落……国民政府尤不及前者。”
九校学生“读书运动”所发表的宣言说得更直白:“军阀时代,北平九校,尚从未间新。河北恶政,至张褚(张作霖、褚玉璞)而极,然官立诸校,亦且未断弦歌。今平津克复,三月有余,大学院对国立九校,除派人做名义上的接受外,毫无切实办法……”
李石曾的教育改革,被学界和社会一致认为,连北洋军阀都不如。
历史上,此事一直闹了大半年,而且愈演愈烈。
最后学生们直接冲击大学院(教育厅),又杀到李石曾和李书华的住宅,酿成流血事件,轰动全国。李石曾对此毫无办法,出面解决的还是蔡元培和蒋梦麟。
如今的李石曾还在南京,正想方设法筹措教育经费,在手里没钱的情况下,他去了北平也无任何作用。
看着桌上的电报,又看看今天的报纸,李石曾只感觉头疼无比。
钱啊,都是钱闹的。
教育改革咋就那么难呢?
特别是北大学生喊的那句口号——赶走李石曾,迎回周校长,深深地刺痛了李石曾的心。
第二百五十六章 狗皮膏药校长
周赫煊抵达上海后,便把大舅哥介绍给徐志摩和张嘉铸。这两人都交游广阔,而且家里贼有钱,张远东跟着他们很容易在上海混得开。
张君劢、徐志摩和蒋百里三人,本来约好一起去天津看望梁启超。不过都有些事情要忙走不开,只能将计划延期,等双十国庆节的时候再动身。
周赫煊在上海逗留两日,便带着张乐怡乘船回天津,至于正式婚礼,暂时还没选定日期。
甲板上,周赫煊和张乐怡正吹着海风眺望波涛。
突然一个戴眼镜的青年走来,此人穿着少将军服,身材消瘦,抱拳笑道:“可是周赫煊先生?”
周赫煊回头疑惑地看着来者,说道:“正是,请问尊驾是?”
青年笑道:“鄙人罗家伦,忝为清华大学校长,正要北上去赴任。”
清华大学的新校长?
周赫煊感到颇为吃惊,因为这人实在太年轻了,顶多也就30岁的样子。
30岁的少将,而且还当上清华校长,未免也太离谱了些。
“原来是罗校长,失敬,失敬!”周赫煊连忙说,又介绍道,“这是我未婚妻张乐怡。”
罗家伦点头问候:“张小姐好。”
“罗校长你好。”张乐怡大方一笑。
罗家伦又闲聊了几句,看似无意地说:“周校长可知最近北方教育界的事情?”
“有所耳闻。”周赫煊道。
罗家伦哈哈大笑:“赶走李石曾,迎回周校长,北大学生这句口号可喊得响亮。校长能做到周兄这份上,也算是值了,周兄是我的楷模。”
“不敢当。”周赫煊猜不透这家伙到底想说什么。
“周兄今后有何打算?”罗家伦问。
“办办报纸,写写文章,还能有什么打算?”周赫煊笑道。
罗家伦突然发出邀请:“周兄不如来清华吧,历史系主任的职务虚位以待。”
好嘛,原来是发聘书的。
周赫煊当即拒绝道:“我很忙,而且住在天津,实在没时间。”
“那就当客座教授,每周只需上一堂课如何?”罗家伦锲而不舍道。
“真没空,罗兄的好意我心领了。”周赫煊苦笑道。
然而,周赫煊还是低估了罗家伦的决心,这人太特么轴了!
当晚周赫煊吃饭,罗家伦跟着,周赫煊回到客舱睡觉,罗家伦还跟着,连上厕所罗家伦都守在外头。
周赫煊郁闷得想一脚踹过去!
咱们先来说说罗家伦此人,他当年也是北大毕业的,入学考试数学零分,但因为作文漂亮被蔡元培和胡适破格录取。他和蔡元培一样,积极策动并配合清党,从而得到常凯申的赏识,30岁不到便晋升少将,现在又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
历史上的清华大学,就是在罗家伦手里真正做大做强的。
此君刚刚主掌清华的时候,清华还是一所教会学校,拥有丰厚的美国庚子赔款做支撑。他一上任就发大招,将三分之一的清华教授解聘掉,其中还包括许多洋人教授。
至于原因嘛,罗家伦认为那些教授不合格,要么学术水平不行,要么个人品行太差。
紧接着,罗家伦又亲自聘请各种学者和大师任教,并且大兴土木,许多清华后来的建筑都是他在任期间修的。本来偏文科的清华,在罗家伦手里疯狂发展理工科,为日后清华优秀的理工专业打下基础。
罗家伦当清华校长时,清华一年花掉的钱,比平津两地其他九所公立大学加起来还多。
有钱,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