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277节

周赫煊居然在跟他们讲新观点,一种不被当今史学界承认的新观点。

“你们有兴趣,又有机会出国的话,可以尝试做一下相关研究,说不定可以证明我的观点。”周赫煊笑道。如今史学家和考古学界对南美文明的研究,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只要坚定决心去做实地考察,很容易就能出成绩。

周赫煊接着往下讲:“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它们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制度,因为制度是人和人之间表示个人关系的手段,在所有的社会类型里都有。社会分工也不是根本区别,因为原始社会也有酋长、巫师、工匠等分工。在我看来,原始社会与文明社会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模仿的方向。原始社会,模仿的对象是老一辈,是已经死去的祖先,传统占据最强势的地位。而在文明社会,人们模仿的是富有创造精神和成功的人物,社会沿着一条变化和生长的道路前进……”

随着周赫煊越讲越深入,台下的好些学生已经脑袋发晕了。

因为周赫煊讲课的内容,并非线性历史,也并非常规的历史研究,而是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分析历史和人类文明。

有些学生脑子犯迷糊,听得昏昏欲睡;有些学生则两眼发光,听得精神奕奕。

这是一堂非主流的历史课,跟当下历史学界的任何研究都不同,它就像一道闪电从漆黑的夜空劈出。

“好了,差不多快要下课了。”周赫煊最后笑道,“听不懂不要紧,反正这是选修课,你们就当我在胡说八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回去慢慢思考,说不定对你们的学术研究有所启发。”

下课之后,周赫煊直接走人。

却有几个学生将他围住,其中一人说:“周先生,能借你的讲义抄下吗?刚才听课时,有很多内容记不清了。”

“可以,下次上课时再还我。”周赫煊把讲义递过去,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学生答道:“我叫吴金鼎,山东人。”

周赫煊:“……”

靠,怎么随便一问都是牛逼人物啊。

吴金鼎,中国“龙山文化”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最恐怖的是,吴金鼎此时虽然还在清华读书,却已经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对龙山文化进行考察研究了。

吴金鼎说道:“周先生,我今年4月份路过山东章丘县龙山镇的一处遗址,在那里发现了许多黑陶器。陶器色泽乌黑、表面光滑,样式极为精美,我觉得应该是史前遗物,但它又跟已知的仰韶文化有所不同。”

周赫煊随口说道:“或许它跟仰韶文化一样,是中国古文明的又一源头。”

“我也是这么想的。”吴金鼎激动道,“我的导师李济先生,正在向学校申请考古经费,只要经费批准下来,就可以进行大规模发掘工作。”

“祝你们好运!”周赫煊笑道。

龙山文化啊,那可是中国考古界石破天惊的发现,周赫煊也算是见证历史了。

第二百五十九章 恼骚

周赫煊走出教室,居然迎头碰上清华校长罗家伦。

罗家伦笑呵呵地跟他握手道:“周先生,我站在外边听你讲了半个小时,讲得真好,我这次请对人了。”

“原来罗校长是来检验我教学水平的。”周赫煊开玩笑道。

罗家伦的话并非恭维,他本人就是学历史和哲学出身的,如今还兼着清华历史系主任。同时,罗家伦游历欧美多国,辅修文学、教育、民族地理学、人类学等等。

周赫煊刚才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估计罗家伦比那些学生听得还更明白。

罗家伦笑道:“从哲学的角度来阐述人类文明史,周先生的学术见解令人叹为观止啊。其中涉及的知识门类之多,令我这个学历史、哲学和人类学的深感汗颜。”

周赫煊随口提道:“刚才有个叫吴金鼎的学生,说他在山东发现了史前遗迹,正在申请考古发掘经费。我觉得这个活动可以支持,说不定就是个大发现。”

罗家伦想了想说:“我会认真考虑的。”

历史上,罗家伦一直没批这笔考古经费,拖了两三年,最后还是中央研究院与山东教育厅联合进行考古发掘的。

那可是龙山文化啊!

后世通过DNA研究比对,发现龙山文化的远古居民,其y染色体与现代汉族的主题部分完全一致。单从y染色体o3来看,中国各地汉族人类中,至少有60%—70%来自龙山文化。

也即是说,大部分现代汉族人,其实就是远古龙山文化的直系后代,5000多年来一直没有变过。

龙山文化的庙宇和器物中,有大量的花朵图案(主要是玫瑰花),被考古学家们猜测为跟“华(通花)”部落有关,很可能就是华夏文明中的“华”。后续的各种考古发现表明,龙山文化跟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有关联。

这种能揭示中华文明源头的考古发掘,当然是越早进行越好。章丘龙山镇那边的遗迹,许多已经处于露天状态,说不定就有当地农民把远古黑陶器物搬回家做腌菜缸。随便打坏一个,都是难以接受的损失啊。

周赫煊说道:“罗校长,我真的希望能够早日发掘遗迹。因为从吴金鼎同学的描述来看,那边很可能就是远古遗迹,说不定还是咱们中华文明的源头。”

“这个嘛。”罗家伦为难道,“山东现如今还很乱,土匪遍地,军阀也没有剿清,现在过去考古恐怕会有危险。”

“无妨。”周赫煊说,“我可以帮忙联系山东省政府,由清华和山东双方一起进行发掘,你看如何?”

罗家伦头疼无比,他想不通周赫煊为毛这么在意考古,敷衍说:“我再想想。”

“有什么好想的?”周赫煊假装生气,“罗校长要是不同意,那我这个教授也不干了。”

罗家伦狂汗,反正清华贼有钱,也不缺那几个。他想了想终于点头道:“行吧,我先拨3000元考古经费。如果有重大发现,我到时再追加款项。”

“那就说定了!”周赫煊高兴起来。

籍时如果有空的话,周赫煊也可以去考古现场转转,亲眼见证龙山遗址的发掘,想想都有些小兴奋。

事不迟疑,周赫煊当即拖着罗家伦去找李济,张口就说:“李教授,罗校长答应拨款,去发掘章丘龙山镇的遗址了!”

“真的,那可好。”李济颇为高兴。

当然,李济此时完全没有预料到,等待他的将会是多么伟大的考古发现。

周赫煊初次来到清华时,结识了梁启超、王国维、陈演恪等大师。可惜当时李济正在野外考古,一直无缘得见,今天遇到了自然要好好聊聊。

等到傍晚时分,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三人被叫上,大家一起下馆子喝酒。

因为周赫煊的提醒,王国维的长子没有病死,他也没因此跟亲家罗振玉闹翻,自然不会想不开去跳水自尽,现在还活得好好的。

首节 上一节 277/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