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357节

约瑟夫·夏朗德起身道:“我就先告辞了!”

高鲁亲自把对方送出使馆,回来对周赫煊笑道:“明诚,你这次做得漂亮。如今全法国都在讨论华工,让中国人在法国的形象有了很大改观。你不仅帮悲惨的华工做了好事,也为在法国生活的华人贡献了力量。”

“我感到非常荣幸。”周赫煊笑道。

法兰西国家档案馆的副馆长,都亲自跑来使馆送资料了,说明法国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不管对方是为了讨好法国人民,还是为了拉拢中国政府,其结果都是让人非常高兴的。

高鲁说:“午饭就在使馆吃吧,下午我带你去见设计师。”

高鲁所说的设计师,叫做勒·柯布西耶,乃是法国顶尖的设计师,现代建筑设计领域泰斗。除了做建筑设计外,他还是一位作家、雕塑家、规划师、家具设计师、现代派画家,称得上多才多艺。他两年前还在国联设计竞赛上拿到一等奖,去年又跟朋友一起创建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勒·柯布西耶长得高高瘦瘦,前额微秃,戴着黑框眼镜。他即便是坐在办公室,都穿着整洁的西装,系着黑色领结,好像随时准备参加重要晚宴一样。

嗯,一幅绅士派头。

“柯布西耶先生你好!”周赫煊微笑道。

柯布西耶高兴地接待周赫煊、高鲁二人,他说:“公使先生已经对我说明情况了,我个人很乐意为那些‘天之子’设计安憩之所。不知周先生有什么具体要求?”

周赫煊道:“陵园的大门、墓碑的正面,都要面朝东方。”

“明白。”柯布西耶用小本子记录下来,“你继续。”

周赫煊又说:“陵园内需要有一座纪念碑,碑上用于镌刻华工的功绩。另外,我希望再设计两座华工雕塑,一座是华工挑扁担的形象,另一座是华工推独轮车的形象。这些雕塑形象不要设计得太伟岸光辉,表情最好带着茫然和无助,同时又饱含着对未知生活的美好希望。”

柯布西耶想了想说:“关于陵园设计,我需要到现场观察。至于你说的雕塑,很抱歉,虽然我曾经去亚洲旅行过,但没有去过中国,我不知道你说的扁担和独轮车是什么样子。所以,我希望能够去中国一趟,观察中国底层人民和他们所使用的工具。”

“可以,我会帮你在中国安排助手。”周赫煊突然想起自己的大舅哥张远东。

虽然张远东在剑桥大学主修的是桥梁设计专业,但如果能给勒·柯布西耶做助手,那么不论是专业能力,还是他在设计圈子里的名气,都能够获得很大提升。

老王准备调整作息了,身体吃不消,昨晚早睡,今天破天荒的上午10点半起床,可喜可贺。

第三百三十五章 考察

法国北部,索姆省。

努瓦耶勒市。

准确的说,应该叫做努瓦耶勒“镇”,整个小镇还不到600位居民。

然而它确实是“市”,并且拥有自己的市长。

1930年元旦刚过,周赫煊便跟使馆人员、建筑设计师柯布西耶,以及巴黎的几名华工代表,一起来到这座法国北方小镇。

巴黎塞纳河左岸的华人聚居地,有接近2000名华人都是当年的援法华工。他们听说周赫煊要为牺牲华工修陵园,便自发的报名前来做向导。

众人首先坐火车来到亚眠,然后转乘轿车前往努瓦耶勒。

半路上,陈英指着远方一条废弃的铁路说:“那条铁路就是华工修的,一直通往欧战前线。当年我修了大概一个月的铁路,每隔几天就有德国飞机来轰炸。铁路沿线死了不少华工兄弟,基本上都是就地掩埋。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沿着铁路搜集他们的尸骨。”

随行的使馆工作人员摇头道:“工程量太大了,而且就算挖出尸骸,也不能保证他们就是华工,也有可能是战死的英法士兵。”

“那就……算了吧。”陈英遗憾道。

周赫煊对援法华工的历史了解不深,只知道有个叫张长松的华工留在法国。二战期间,张长松和几个儿子(一共13个子女)同时参军,父子齐上阵抵抗德国入侵。他的二儿子退伍后,还成为法国的足球明星,加入了法国国家队,参加过两届奥运会比赛。

后世法国人一提起援法华工,就必然拿张长松父子出来做宣传,所以他们的故事流传很广。至于此时嘛,张长松还在法国的某煤矿当爆破工,他的足球明星儿子还不满10岁。

下午三点,众人抵达努瓦耶勒市。

市长亨利·德瓦利库尔率领全市500多居民,站在镇口列队迎接,甚至他们还拉着横幅:欢迎中国朋友!

亨利市长在众人下车后,热情地迎上来,跟周赫煊握手道:“您就是周先生吧,我是努瓦耶勒市长亨利·德瓦利库尔,非常欢迎诸位的到来。”

“市长先生,你好!”周赫煊点头微笑。

随行过来当向导的华工张大华突然出声喊道:“亨先生,还记得我吗?”

“你是……”亨利市长猛拍脑袋,“我想起来了,你是负责扫大街的张!”

当时的华工们虽然大都被关在营地中,但还是有一些频繁跟镇上居民接触,比如有两个专门扫大街的。另外,还有给英法驻小镇机关烧锅炉的,送菜做饭的,都长期住在小镇上。

张大华笑道:“亨先生,我现在已经学会说法语了。”

“听到有人叫我亨先生,真是怀念啊。”亨利市长感慨道,“我还记得,自从你们来了以后,镇上干净了许多,你们总是那么勤劳。对了,我这次准备了礼物!”

镇上居民推过来整整一小车苹果,亨利市长笑道:“我记得你们最喜欢吃苹果,当时镇上的苹果都被你们买光了,一个苹果卖到3法郎高价。”

那可是一战前的3法郎,相当于普通华工一天的工资(华工日薪为1.5到4.5法郎)。

中国底层百姓虽然勤劳俭朴,但在那种看不到明天的情况下,难免会变得大手大脚起来。山东属于苹果产地,好多华工在出洋前,都只看过,却没吃过苹果。

到了法国后朝不保夕,华工们便疯狂的爱上苹果,一来想体验苹果的美味,二来也是怀念家乡。

最后小镇上的苹果被买光了,许多华工宁愿用一天辛劳十多个小时赚来的工钱,高价购买苹果尝鲜。镇上有个苹果贩子还因此致富,现在已经搬去大城市定居了。

亨利市长亲自把一个个苹果,塞进周赫煊他们手中。

几个华工迫不及待地啃着苹果,似乎是联想起当年的经历,眼泪哗啦啦往下流。

亨利市长又对周赫煊说:“周先生,我代表本市,向您颁发荣誉市民勋章,请务必接受。”

“我的荣幸。”周赫煊微笑道。

在随行记者的见证留念下,亨利市长将荣誉市民勋章别在周赫煊胸口。虽然这个“市”只有500多居民,但好歹也是市啊。

当天下午,在华工向导的带领下,周赫煊前往当年的华工医院和疯人院参观。

首节 上一节 357/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