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461节

“不对,不对。”周赫煊继而又摇头,“这上面有唐代留下的钤印,要么是唐代钩摹本,要么就是现代的仿品。”

店老板不遗余力地推销道:“当然是唐代的珍品,怎么可能是现代伪造的?”

周赫煊贬低说:“如果真是唐代珍品,放进故宫博物院都够资格,还会放到你这破店里来卖?我看这仿造得够水准,拿回去耍耍还可以,你给个价吧。”

“看您说的,我这么大的古玩店,还能卖假货不成?”店老板收起卷轴说,“你要是诚心买,就别说那么多废话。”

周赫煊哈哈笑道:“要是换成‘大罗天’我还信,你这里是劝业场,能有一分是真货都难。”

民国时候的古玩买卖非常疯狂,各大城市都有古玩交易场所,以北平、天津和上海为最。天津最初的古玩铺,都集中于估衣街、锅店街、北门里,以及东马路一代。随着军阀政客、民国新贵、文人墨客接踵而至,天津的古玩市场愈发繁荣,最有名的便是日租界那边的‘大罗天’。

‘大罗天’里不仅有珍品,还有皇宫里带出来的精品,前清遗老遗少就靠卖文物生活。

至于法租界的劝业场,呵呵,大部分都是坑洋人的赝品。

大家都知道洋人喜欢中国文物,而且大多数鉴赏能力还比较差,不坑他们坑谁?

比如北平有个叫岳彬的,清末从山西买进7尊北魏石雕佛头,卖到现在20年了还特么没卖完。不是生意不好,买佛头的洋人很多,岳彬请匠人各种复刻、仿刻,早就靠着这玩意儿发家致富了。

哈哈,这些佛头大部分卖给了西方考古学家,洋人买回去正正经经的做研究,写出了不少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

周赫煊觑了眼前的奸商一眼,不耐烦道:“卖不卖给个价,我就是看它仿得不错才问问。”

“唉哟,看您说的。”店老板忍痛道,“1000大洋,我进价都800块!”

“100块,爱卖不卖!”周赫煊没好气说。

店老板痛心地说:“800块,我原价卖给你……等等,您别走啊,实诚价500块……300块,不能再少了!”

周赫煊拿出三张银票,小心地将卷轴收好,乐滋滋的离开劝业场。

孙永振不解地问:“先生,你明知道是假货,干嘛还要买?”

周赫煊笑道:“如果按王羲之真迹来讲,当然是假货。但唐代的假货,放到现在也是精品中的精品。你信不信,我拿出去吆喝一声,1万大洋都有人抢着要。”

孙永振猛拍脑袋:“原来那个老板才是傻蛋!”

王羲之《寒切帖》的唐代钩摹本,随便放到哪家博物馆,也特么是镇馆之宝啊。

周赫煊哼着小曲回家,把《寒切帖》小心收藏起来,第二天出门去找袁克文,准备谈一谈筹款赈灾的事情。

结果刚刚走到袁家,就听到里面传来哭天抢地的声音——袁二公子,死了!

而且是穷死的,家人翻箱倒柜,只在他笔筒里找出20元钱……

袁克文出殡那天,全城妓女集体出动,送葬队伍多达数千人,更有千余妓女自愿系上白头绳前来哭坟守灵。

呜呼哀哉!

第四百三十九章 及时雨

赈灾!

这是中国数千年来的永恒话题,即便烂到根子的中央政府,当面对大规模天灾的时候,也必须拿出一套赈灾方案来。

古往今来,无数帝国王朝,在天灾引发的流民起义中走向终点。

有史为鉴,不得不谨慎待之。

1931年的全国性大水灾,其实从6月份就开始了,至8月份蔓延到全国。不但如此,四川、热河、陕西、湖南等省内,一些没有发大水的地方,还遇到严重旱灾和虫灾。

这就造成一个惨绝人寰的现象,在同一个省内,这半个省水灾,那半个省旱灾。冰火两重天,搞得百姓生死两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受灾群众有8000多万。但事实上,仅江、淮沿岸的灾民就多达上亿,到处都能看到浮尸、饿殍和孤儿。

常凯申一边忙着党内斗争,一边忙着实施赈灾计划。中央政府通过发行公债、国内外募款、税目附加等方式筹集资金,暂时已筹集上千万元,(历史上)最终筹款总额为7000万元。

这些钱虽然有一部分被贪污,还有一部分被挪用,但大体上还是真正用在了赈灾上面。

负责赈灾的机构有两个,一叫赈务委员会,这是赈灾常设机构;二叫国府救济水灾委员会,这是赈济大水灾的特设机构。

行政院副院长宋子文、内政部长刘尚清、实业部长孔祥熙、赈务委员会委员长许世英,以及西北赈务负责人朱庆澜五人,被任命为国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委员。其中宋子文担任委员长,全权负责各地赈灾事宜。

该委员会共设有七股,即:调查股、财务股、会计稽核股、卫生防疫股、运输股、灾区工作股、联络股。总的说来,赈灾机构比较完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考虑到贪污腐败横行,专门出台了各种监管和处罚措施。

其中赈灾款由总务科、筹赈科和审核科共同负责经手,三个部门相互制约,加大了对资金的监管力度。每个部门的内部,提取资金也要经过三道程序,委员长、秘书长、各科科长层层负责,想要贪污那是真的很困难。

对于那些想趁乱作死的人,中央专门出台惩罚条例,包括吃回扣、以次充好、以权谋私、贩运赈灾物品、冒领赈灾钱物的,全部依照刑法加重三分之一的力度进行判决。

中央政府对此还不放心,专门设立监察院,对全国的公务员和赈灾人员进行监察,派出12名“钦差”寻访各地。这些“钦差”在各地国党党部的配合下,狠狠地揭露处置了一批渎职、舞弊和贪污者,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

另外中央还设有审计处,负责对各级各地的政府机关进行资金审查,在账目上跟那些妄想贪污者斗智斗勇。

社会监察方面,无论政府还是民间赈济组织,所有募集款项必须登报公开,并且欢迎老百姓对违法行为进行检举告发。

可惜民国的官僚阶层太烂,制定了这么多监管措施,贪污舞弊的现象还是层出不穷。

比如湖北属县的县长王丹侯,领到赈灾款却不发放,呈报上级说被土匪劫走。被民众揭发后,这位县太爷锒铛入狱,官帽子直接被摘掉。还有皖南粮站主任李思义,克扣赈灾粮达69吨,被查处时已半价售出39吨。

甚至还有洋人参与贪污的案列,救灾委员会派英国人古特温担任岳州赈粮总站主任。这英国佬伙同副主任刘益生,与奸商和地痞勾结,将运费运力谎报至10万元,分赃之后挟妓游玩。他们还克扣赈灾职员的工资,每月侵吞数百元,全部用来花天酒地挥霍一空。

可笑的是,前面两个案列中的本国官员都被依法查处,后面一个案列却因为涉及洋人,以至于连中央派出去的“钦差”都不敢管,只是将涉案官员秘密调职而已。

我们不能否认,老蒋对这次赈灾下了大力气,因为全国性大水灾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统治。但各地官僚真的烂透了,不仅洋人贪污没法管,高级官员的贪污同样难以处理。

比如皖北那边出现窝案,赈务专员带头贪污,引起极大的民愤。由于案情重大,中央监察院亲自受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移交至司法部门。

首节 上一节 461/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